媒介素养新论*

2021-03-08 08:17丁龙海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影响因素

摘 要: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方面。熟悉和掌握媒介素养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媒介素养的因素,是提高媒介素养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媒介素养;形成规律;影响因素

在哲学层面看,媒介素養问题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在随机性的选择运动中,在直觉与逻辑、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等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存在并发展的。媒介素养的形成涉及到主体心理的感情、想象、感觉、心态、认知、控制力、领悟力等多种因素。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的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的、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一般意义上讲,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方面。自媒体时代,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已成为青年学习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的,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的来观察和认识世界”①有观点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着力培养“道德准则、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前瞻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媒体上的信息间接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说穿了,媒介素养可以归结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的综合表现。

二、媒介素养的形成规律

(一)主客体交互作用规律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消费时代人类的思维往往会被图像化的媒介所占据,大量的信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和行为特点。“现代系统认为,一个系统和另一个系统发生作用,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质,一种新的系统。新的系统不是另个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另个系统的乘方。也就是说两个系统发生作用可以产生出无数的新质。”②媒介素养是主体(人)和客体(媒介信息)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体验过程。一般来说,主体的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个人偏好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甚至决定着主体的思维理念、价值判断等因素。

(二)经验决定性与随机性交互作用规律

经验产生于主客体相互关系之中,并能够长期存在于主体之间。由于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都是客观的,所以媒介素养的产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媒介素养会受到知识结构、思维体系、文化层次、学科背景等客观因素影响,比如:让一个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去看电影《穆赫兰道》,很难体会出影片的经典之处。但是,主客体的关系对于媒介素养的制约,还会受到情绪、情感、环境、气氛等主管因素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社会交往中比较易变的因素,使媒介素养具有随机性的特征。

(三)意识和潜意识转化规律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弗洛伊德用“冰山原理”,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意识就象冰山中浮出水面的部分,潜意识就像冰山深埋在海水下的主体部分,前意识就象冰山在海水中若隐若现的部分。前意识连接着意识和无意识共同对人类的心理产生作用。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人类的一切活动,源于潜意识,连于前意识,表于意识。主体的判断、观点、行为都要受到潜意识的支配。潜意识的形成会受到遗传基因、家庭生活、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所制约,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种看似难以解释的本能反应。

(四)直觉和理性博弈规律

大凡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有时人们会按照臆想去推断事情的真相,甚至会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评判是非曲直,我们可以把这种缘起叫做直觉。心理学曾经证明,在人类产生逻辑思维能力之前,直觉是把握一切外物的参照体系。在人类漫长的进化时期,直觉一直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旦有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新闻出现,一部分人会想当然凭借直觉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判。当前,媒介是一种平台,尤其是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以来,网络媒介可以呈现出不确定、多元化和传播快等特点。多用理性、客观、真实的分析论证结论去还原互联网上事件的真相,对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升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三、影响媒介素养提升的因素

(一)恶意的炒作和善意的良知

突发事件发生后,个别人出于利益驱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获取点击量或赢得关注度,不顾事实真相,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利用自媒体平台,恶意夸大事件的后果,有时甚至会让事件的当事人处于尴尬的境地。事件当事人,尤其是上升到国家机关需要协调处置的重大事件,对事件处理和分析的具体情况需要审慎研判,也希望给受害者最大化的赔偿,往往会因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善意者蒙受不白之冤。

(二)事件的客观性和个人认知的主观性

众所周知,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的同时,有时会因为当事人的言行随意或者相关信息的误导,造成误会和误解。一些不明真相的从业人员,为了抢抓新闻性,过多的关注了相关人员的言行,没有关注事件的客观性,对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会造成误解。受众更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且由于人性、心态、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人认知更容易受主观情绪左右,有时会形成错误的、片面的观点和看法。

(三)真相的滞后性和网络发酵的迅速性

有些事件发生后,尤其是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司法部门介入的恶性伤害事件,因受复杂性、程序性等因素制约,还原事件的真相需要一段时间,在真相没有公布于众之前,出于对事件真相的渴望,人们开始推测和猜想事件的真相。有些人出于哗众取宠或泄私愤等心态,在互联网上发表没有依据的言论,不明真相者随之跟风发帖,对于舆论的走向具有误导作用。网络时代传播的快速性又为事件的发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真假难辨,甚至造成以假乱真。

综上,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包含了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动态系统。“自我调节是生命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也是机体反应与认知反应所共有的最一般的机制”。③熟悉和掌握影响提升媒介素养的因素,最终用我调节的方式提升媒介素养不失为一种良策。

注释: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354页。

[2]王建疆.自调节审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27页。

[3][瑞士]皮亚杰著 王宪钿等译 胡世襄等校.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68页。

作者简介:

丁龙海(1980.12-)男,兰州交通大学教师,文学硕士。

注:受2020年兰州交通大学基层党建项目重点项目《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师生的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DJ2020A03)资助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影响因素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