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南平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2021-03-08 01:58潘箫心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南平碳达峰绿色

潘箫心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碳汇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福建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支持厦门、南平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深化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分别对沿海和山区城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部署,为我省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崛起提供重大历史机遇。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南平绿色崛起意义深远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我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经济社会转型的一次重要机遇,是“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阐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明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倒逼经济结构绿色转型,要求我们必须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从有碳社会转向无碳社会,在降碳的同时必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快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为生产生活体系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的契机,为推动我省绿色发展,特别是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注入实践动力。

1.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实殷切嘱托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第一站就到南平,提出四个方面重要指示,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发展阶段南平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作为福建的生态腹地和后花园,南平在率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上有责任走前头、作表率,对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美丽中国的“南平样本”最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南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政治担当。

1.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发挥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

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达78.89%,森林蓄积量1.83×108m3,占全省1/4,每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超1.00×107t;同时,南平市能耗双控成效显著,2020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5.92%、能源消费总量下降5.68%,2项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加之近年来通过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森林质量大幅提升,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相促进。

1.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深化创新探索的实践载体

近年来,南平市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创新“生态银行”建设,获批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并在全国率先实行认购“碳汇”生态修复方式,推出全国首笔“碳汇贷”,成功策划并交易全省首笔林业碳汇1.56×105t、全国首笔竹林碳汇1.19×105t,上线“一元碳汇”产品等。推动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南平持续深化“森林生态银行”等绿色创新,探索茶、竹、水等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注入了生机活力、提供了新的实践载体。

1.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争取政策支持的有力抓手

南平市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立足南平,提出下好“双碳”先手棋,把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南平最突出的生态产品,全面启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等“五大行动”,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推动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为加快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进一步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深化落实省委深改委《南平市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福建省《关于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供了有力抓手。

2 推动南平碳达峰碳中和必须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是系统复杂的工程,各领域工作和要素相互交织,有鲜明的时序性、关联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征,要统筹考虑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以及金融、科技、民生等多种因素。在推进率先达峰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思想认识的问题

要用统筹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做好“双碳”工作,既要避免蹭热度、蜂拥而上的运动式减碳,又要避免用力过猛“一刀切”或盲目上马“两高”项目“两个极端”现象。同时,要善于挖掘碳达峰碳中和蕴含的潜在需求,从中发现并把握南平绿色产业发展的机会,围绕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立足南平实际,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2 规划引领的问题

要突出规划先行,围绕“3060”远景目标,加快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科学预测达峰时间、科学测算碳排放峰值,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提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达峰目标及重点任务将远期目标分解为短期行动,分时序、有侧重地实施减排策略。落实落细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加快武夷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和科学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进,促进各领域形成协同实现低碳发展和碳减排目标的合力。

2.3 改革动力的问题

推动“两山”转化,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要聚焦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以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为契机,深化“生态银行”建设,落实《南平市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方案》,加快推进资源富集地区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和开发适宜性评价,探索推动林地、湿地、草地、耕地等类型生态资源产权、经营权交易流转,促进优质生态产品溢价增值、价值变现,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赋能。

2.4 法治保障的问题

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力,加快建立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健全生态立法制度,生态仲裁模式,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推动生态立法、司法和执法相统一,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水平。

3 推动南平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若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大势下,南平市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机遇、激活新动能、开创新格局,努力当好优质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路者”、生态文明治理的“先行者”,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美丽中国”的南平样本。

3.1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群众消费观念转变的新形势,围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瞄准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转型。就南平来讲,既要从国家政策方面全盘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也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攻破关键节点。围绕“3+4+5”产业集群,突出培育“一座山、一片叶、一只鸡、一根竹、一瓶水”等最具优势、最有基础的生态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禀赋,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全域旅游、生物、健康养生、食品加工、林产工业、数字信息等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加快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生态“产业化”,持续做大低碳产业的增量。

3.2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天然气能等清洁能源,快速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快建成一个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能源体系,保障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要大力支持绿色储能发展,推动储能创新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用户侧储能建设,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效率,实现能源多样化。二要深化能耗“双控”。着力提升工业领域电气化水平、电力生产中的深度脱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加大高碳低效产能淘汰力度;继续鼓励低能效家电更新,推动建设新型低排放基础设施,在武夷山、光泽等地开展近零碳乃至零碳示范区建设。三要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鼓励绿色出行,积极倡导“135”低碳出行方式(1 km步行,3 km骑自行车,5 km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总结推广光泽“无废城市”建设国家试点经验,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全民践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自觉性,树立循环发展、永续发展理念。

3.3 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强化绿色科技支撑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加速转型,这需要大力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要立足南平实际,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方案,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要加快重大前沿绿色技术创新,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创新相结合,实现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依托武夷新区信息产业园、南平市物联网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积极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新业态,推进技术服务创新,加快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释放传统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潜能及结构降碳的空间。

3.4 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深度融入碳交易市场

深入推进南平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及产品、后台业务、区域总部等要素集聚,加快打造金融集聚区。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广“碳汇贷”“竹塑贷”“竹林认证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加大风险补偿力度,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推动省级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资管、信托计划落地实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完善提升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推广“一元碳汇”等创新做法,学习借鉴三明“林票”“碳票”等创新举措,加快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促进绿色资产证券化。发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作用,积极对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国内碳交易所,主动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支持开展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交易,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碳金融交易机制。

3.5 加快“双碳”人才培育,构建多元化人才保障体系

碳中和、碳达峰涉及金融、能源、经济、环境等多领域,专业性较强,目前人才短缺问题凸显,加快培养“双碳”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政府层面,要结合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实施“双碳”领域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工程,构建低碳管理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专业化管理人才库。依托武夷学院、福建林业职业学院等院校,加快推进碳管理、碳金融、新能源等学科专业建设,多学科协同培养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急需紧缺的复合型低碳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在企业层面,要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加大碳排放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企业创新人才奖励激励力度,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管理业务研究和培训,不断提升低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4 结语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南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南平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南平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开发、绿色金融创新及“双碳”人才培育,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猜你喜欢
南平碳达峰绿色
碳中和·碳达峰
绿色低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南平:妇联干部当好“五员”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改革开放初期,南平纺织厂女工在纺纱。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CBERS数据的福建南平地质灾害动态遥感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