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2021-03-08 06:47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转型育人政治

田 媛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为了积极有效地解决转型发展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各高校必须抓好转型做文章。转型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落实转型发展理念,调整人才培养侧重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寻求新的载体、制定科学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顺利推进并收获可喜的成果。因此,虽然历经多年的发展,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诸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转型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十分艰巨。

一、转型发展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一)转型发展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实体经济的迅速壮大迫切需要相当规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前进的强力支撑,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倒逼高等教育的改革。[1]2015年10月,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三个部门联合宣布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院校以应用型为目标进行转变,适应并带动经济发展,驱动服务创新。

转型发展,即在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形势下,各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变办学思路,将以往的教学重点转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广泛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发展所需的有用之才。为新产业、新技术及新业态提供对应服务,是各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转型发展工作的突破口,采取校企合作的手段,使培养学术性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操及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课程的课时与实习操作课程的课时之间的比例将达到7∶3以上。简单来说,各高校为了转型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之外,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今日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态势转变、经济发展转型、产业机构升级等新的变革趋势。知识经济日渐替代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形态,集约型经济替代粗放型经济。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人才结构模式的变化。[2]但是,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企业的人才聘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此背景下,各大转型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展现出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环境复杂化、主体趋于多元化

注重学术性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教学环境及教学主体相对单一。在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环境由课堂走进企业,学生在企业环境中进行自我锻炼,教育主体除了教师之外,还涉及社会组织及企业管理者等,相较于之前的教学环境更加复杂。

2.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在学校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比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文明礼仪等。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实践为主,例如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在企业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内容更广泛。

二、转型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其本质要求是“铸魂育人”,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规范性设计、程序化安排,形成系统完善的育人体系;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对学生的感染触动、价值内化、塑造灵魂,对大学生产生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的效果,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3]在相对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下形成的校企合作育人方式,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将学校的教学理论与企业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有效结合,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但是由于增加了实习、实训等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题。

(一)实践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实习的地点相对分散,带队老师的精力有限,在时间、距离等因素的限制下,带队老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频次普遍较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出于自我保护,往往不会选择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仍然会选择向老师、家长等倾诉,导致企业短时间内无法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情况。此外,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实现盈利是其经营的核心,对于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偏向专业技能,忽略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有效的疏导。此外,部分学校还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实习只是教学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单纯地为了完成计划而开展工作,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未达到应该有的重视程度。

(二)对于转型发展的理解及宣传不到位

“地方高校转型”是地方高校在原有地域范围内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新型人才培养政策、文件,对原有的学术型、研究型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性更新或改变,是对自身发展的更新。[4]但是,目前部分院校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尽全面,一方面,宣传不精准,使学生对于转型发展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地方高校转型类似于职业院校以技术性人才培养为重点,反而忽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宣传场所相对单一,只重视课堂教育,忽视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育平台的重要性。如何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实践之中,仍然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双师型的师资团队建设较滞后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长期任职的教师思维模式相对固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无法切实贴近转型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需求。第二,教师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单一,缺乏与社会的密切接触,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说教及开会两种方式,在实践场所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少甚至没有,教学手段无法满足转型发展时期的教学要求。第三,缺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背景下双师型辅导员人才。[5]也就是说,由于教师专业与转型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契合,教师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实现角色转变。

(四)“学校、企业、家庭”三者间缺乏协同合作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是教育的初始场域,自古以来讲究“蒙养以正”,所以,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6]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但是,目前学校、企业及家庭三者之间并没有创建合作机制,开展行之有效的合作,致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断层现象,违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三、 转型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一)搭建实践领导机构,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为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和企业要加强校企主体间的动力机制建设,探索校企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建设,要注重校企主体间的制约机制建设。[7]一方面,应该搭建实践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学生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学生实习的制度及奖惩规矩,并明确各个教育主体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制度上约束校企合作,提高对学生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此外,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状况,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度,即学校指定一批教师作为实习学生的校方导师,全方位远程地把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状态;企业委派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实习阶段的企业导师,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融入企业队伍。“双导师”制度能够打破学生在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现象。

(二)依托校企合作,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各个企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和经营实践,已经逐渐形成固有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等,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例如,企业家的奋斗品质对学生树立理想、形成志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客观的管理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到行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此外,企业员工间的人际关系相对多样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老师应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企业的制度、管理及特色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努力挖掘企业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爱国奉献精神等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整合成典型案例融入思想政治教材之中。[8]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资源互补,能够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切合实际,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多主体协同育人,共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团队

转型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要求授课老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是双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进行的,做好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校而言,符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对于企业而言,满足自身对于人才的需求。二者之间应该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搭建一支思想端正、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学校可以专门指派教师深入企业考察或者挂职锻炼,优化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企业组织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管理员工作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导师,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和管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顺利步入社会。

此外,家庭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转型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合家庭元素,拉近学校与家庭、企业之间的关系,让家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多主体协同育人,共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四、结语

各地方院校在进行转型发展时要不断尝试并探索“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既促进了本科教育理念的升级,又给各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还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环境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因此,想要构建与院校转型发展阶段相呼应,且科学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从制度上入手,统一安排,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程序的执行规范化。其次,深入挖掘院校与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并将其有机结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内容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最后,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转型发展视域下,各大本科院校均采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及企业共同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协商交流,为搭建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团队注入力量。此外,学生的教育引导离不开家庭,学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转型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