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地方普通高校有效阅读空间育人功能的若干路径

2021-03-08 07:22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文化产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建构个体育人

周 扬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在阅读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将育人工作融入进去,将育人功能生发出来。由于图书馆在性质、定位、属性等方面存在与二级学院的差异性,要实现馆内阅读空间的育人功能的提升,需要从构建有效平台与机制等层面实现规范与创新,并得以有效落实。

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阅读空间,以完成相应的阅读推广工作。阅读空间对提升在校大学生对阅读推广工作的认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有益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素养等,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重要作用。在推广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之下,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质量提升已经成为馆内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目标。呈现在学生个体面前的阅读空间是阅读资源共享时形成的复杂交往空间。学生作为育人工作的对象,自身能积累经验、形成基于个人实践的内在理论,个人能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1]。阅读推广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图书馆中的各类阅读平台,管理者应从读者(学生)自身形成的自发建构科学思维方式的能力的角度,来看待阅读空间中的交往活动的本质特征。

当前,伴随着在发展过程中公众对绿色、低碳、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校也逐渐认识到在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人文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育人功能具备重要的培育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开展阅读空间建设与推广工作的根本目的正在于建构个体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图书馆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将育人属性主动渗入进去,并通过制度建构、举措落实等各种方式达到育人功能主动生成的良好效果,为整体意义上的高校日常全方位、全员育人工作作出自身的贡献。

有效阅读空间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育人功能

提升核心价值观实践效果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青年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理想抱负等教育工作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初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图书馆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是构建有效阅读空间的重要来源。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每次阅读分享活动,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网络媒体宣传、社交平台推广等各种方式搭建学习渠道,充分实现活动的育人功能。

树立文化自信

有效的阅读空间中必须要有有价值的阅读资源。这些资源既是形成有效阅读空间的必要条件,也在客观上构成了一定的阅读氛围。从这一层面来看,有效阅读空间的“有效性”,即图书馆要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纳入阅读空间之中,进而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引领读者在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丰厚的收获。

文化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领域都是无所不在的,与个体成长发展的每个具体环节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在图书馆这一高校重要的育人场所中,文化因素的价值内涵体现在学生个体能否较健全地形成自身指向未来发展的价值体系;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与学生个体日常交往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对话能否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在学生能否在图书馆这一特定场域中形成在课程教学之外自我的、稳定的、全面的学习管理体系。在阅读空间中纳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可以营造出浓厚的优秀文化学习氛围,有助于培育读者的文化自信。

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共享阅读资源时,将育人工作有机融入进去,可以形成有效的育人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具备全面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的可胜任社会工作的成熟个体。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表明:个体可以通过训练构成确定的、恒定的、既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概念、公式、定理予以推导出来。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个人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素养需要提升,要具备对不确定性情况的判断能力、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阅读空间中的个体行为的学习效果更应侧重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客观要求。

传统阅读空间育人效果匮乏的原因分析

从行政属性上看,缺乏学生组织对开展日常工作的有力支撑

总体来看,图书馆作为高校内部一级行政机构,学生不参与直接管理,自然也就没有学生工作队伍,这一点与二级学院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个体或群体在馆内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处于自发组织状态,在馆内的具体事务行为主要是借还书、查阅各类纸质或电子档文献资源等。同时也要看到,一般的图书馆都有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和部分学生团队,但这类团队与二级学院层面的学生团队在性质、定位、职能、任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性质上,这类学生组织属于校级团队,主要是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分工,部分学生负责做好阅读空间和阅读资源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团队中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自于校内各二级学院,因此,他们与工作人员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学院中那样直接和密切。另一方面,由于类隶属关系的不密切,导致这类学生缺乏较高频率的培训,影响了学生相关专业水平的提升。

从自身素养上看,馆内工作人员缺乏开展育人工作的自觉思维

一般来说,图书馆内工作人员限于工作定位和工作职责,缺乏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这一点与二级学生工作队伍存在本质区别,后者由于长期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了自觉做好相关事务工作的思维方式。从工作对象来看,图书馆内工作人员直接面对的是客观存在的书籍和在馆内借还书或从事其他馆内事务的学生;从工作方式来看,图书馆管理人员由于缺乏长期管理学生的工作经验,管理相对来说显得较为机械化;从管理者自身的角度来说,需要掌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对陌生情况的应对策略。

从氛围营造上看,缺乏必要的有助于育人功能提升的制度建构

图书馆的各项具体制度、规范往往与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或目标、任务有关。图书编目、采编、图书数字化、数据采集分析、网络维护等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关于这类岗位的具体、细化的制度规范在整体图书馆制度规定文本中有了更多的表述。图书馆在关于真正意义上的指向育人功能提升和做好具体的育人工作的制度表述上还有很多空白。实际上,从教育功能的本质来看,这一层面的制度建构正是做好整体的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制度是各部门、各岗位具体工作落实与细化的文本保障,在制度落实过程中所形成的必要的感受、体会、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就形成了必要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是在情境教育层面,图书馆引领读者在分享阅读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助于未来发展的健全的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而目前的情况是,这方面的积累还远远不够,需要着力加强培育和建构。

着力构建并提升有效阅读空间育人功能的具体路径

实体与虚拟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样态的阅读空间育人平台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形态存在的阅读空间——如工作室、阅读茶吧等,我们提到的阅读空间常常还包括以非楼宇实体空间形态存在的具体的阅读空间,如以网络、微信或公众号等平台形式存在的间接交流空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以读者主动建构形成的个体习得的阅读空间。这种特殊的阅读空间充满了学生对个体历次参与阅读分享之后所习得的知识和经验的建构。物理空间通过书本等各类实体状态的阅读资源呈现给个体必要的阅读资源,各平台的网络空间为交互过程中形成的阅读资源共享提供了契机,个体通过自我体验和学习积累,形成了阅读活动的客观收获。

着力构建指向提升阅读空间育人有效性的发展机制

提升阅读空间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是建设阅读空间及其后期运营、管理各环节中都必须认真对待的核心,需要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评价育人机制建设有效性的重要尺度是,要在本质上了解和关注不同个体在文化基础、习得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要具备在机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本主义视野下的对不同主体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能力差异性的认识。实际上,只有在经历多次专业的阅读实践活动之后,制度建构才能显得更加丰富和充实,制度中有关着力发展学生育人机构建设的相关表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着力构建图书馆与基层学工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当前,很多高校都提出“大学生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思路,思路的提出主要是着眼于校内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都肩负着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这一假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分工隶属等因素的制约,各部门在育人功能培育和生成等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图书馆和二级学院都分属行政或教学科研单位,应该积极构建旨在提升阅读分享活动育人功能的协调联动机制,其目的是不断提升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做好协调联动机制的具体落实途径的制度性安排,坚持实事求是,以构建这一机制为契机,调动全校各类行政单位的育人资源,形成最大合力。

具体来说,由于自身性质和定位的不同,图书馆和二级学院在看待学生个体行为时的角度也不尽不同。从实践层面看,图书馆馆藏丰富,作为第二课堂,阅读资源可以与学工体系中有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各类团组织实践活动产生较多互动。由于不同主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判断力、领悟力、理解力等),在课程资源的融合和生成等层面仅靠某一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落实还远远不够,需要两类行政主体密切协调联系,并实现资源共享、机制互动、成果共生。

着力构建馆内外阅读空间建设经验分享机制

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阅读空间机制是图书馆做好育人工作的核心制度安排,具有提纲挈领的示范性作用。图书馆需要在结构设计、内容阐述、具体落实等各个层面通过历史文本检索、实际调查访谈、比较反复论证等多种方式,凝聚各方智慧,形成规范性文本,并在实际工作层面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可执行性较强的制度文本。

校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相应协会中具有较丰富阅读空间建设水平的组织都是可以争取和联系的阅读资源实体。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图书馆可以在阅读空间机制建设等具体事宜上与各种组织进行联系,互相参考,学习行业工作经验,在广泛的交流沟通中形成共识,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阅读空间机制贡献智慧。

着力构建馆内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文化内涵的沟通机制

图书馆工作与一般的科学研究领域不同,在本质上是服务于个体或群体存在的阅读行为,并在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中实现各类文献、信息的反馈与沟通。机制建构是任何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建构得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文化是机制的核心,机制是文化的凝结。机制是一种规则体系,但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文化孕育机制,机制选择文化。文化是引领机制建构的重要载体,机制建构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完成具体的交流、决策和行动,从而不断提升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

内涵,按照辞海的解释,逻辑上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但内涵不完全等同于内容,“涵”有涵养、孕育的含义。因此,从这一角度予以分析,就可以体察到文化内涵融入机制的重要性——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在伦理层面予以关照的价值准则和操作程序的文本生成过程。

如前所述,馆内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二级学院层面学工系统与学生的天然隶属关系——后者有利于学生(学生干部)自发产生主动自觉完成学生事务的积极性。教育者应该发现“混沌的边缘”,创造性地实现不确定与确定之间的平衡[2]。

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沟通内容时,应在重视阅读资源文本本身的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着重关注读者自身对文本阅读的理解和体会;在沟通方法上,应有意保持对阅读资源作为中介的全阅读过程的时刻关注,如个体阅读行为的真诚性、阅读方法的正确性和行为效果的真实性,确保读者的阅读始终是有效的、高效的、实效的阅读。

阅读空间的各种存在形式其内部的重要载体是阅读资源,这些阅读以馆藏的各类纸质和电子形态存在的资源为中介,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等为具体的存在形式,其功能是指向个体完善人格的养成。

因此,图书馆既要重视静态的阅读空间建设,如各类书籍资源的查找陈列,也要重视动态生成的阅读资源对于形成有效阅读空间的重要支撑作用。阅读空间的行为主体是读者,即高校青年学生自身,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关注在阅读行为能否形成人与自身内心的和谐的角度培养读者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辨力。这三类能力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文明社会中越发彰显出其永恒的精神价值。阅读空间具备完备的功能有效性就能促成读者在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遵循的基础上形成上述三类能力。这就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阅读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目的不仅包括知识习得,更要指向育人功能的形成;阅读行为完成后能提升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等。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作为指导自身一切工作和实践的基础,从而具备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政治定力。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与读者的互动中,逐步建立和形成这样一个学习者共同体,即通过反思性对话[3]、共建平台等方式促进共同行为规范的有效实施,不断优化机制运行方式,确保落实效果,为更好地造就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建构个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