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馆教育对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的意义
——以文山州博物馆为例

2021-03-08 08:02李春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山州大众博物馆

李春燕,刘 刚

(1.文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博物馆拥有珍贵且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保护者,更是一个为大众提供优质审美欣赏和学习的多功能公益性机构。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其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尤其是美育。蔡元培先生就将博物馆视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专门练习的,既有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优伶学校等,大学校又设有文学、美学、美术史、乐理等讲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中间陈列品,或由私人捐赠,或用公款购置,都是非常珍贵的。”[1]近年来,博物馆为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进行教育整合,在国内一线城市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除了发宣传期刊、建立网站、举办讲座、运用新科技等手段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外,还开发有针对性的博物馆、美术馆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新创业项目之一的涂思美育依托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北京当地大小20多个博物馆开发针对成人及孩子的博物馆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和读图时代的来临,视觉审美素养已成为大众的基本素养之一。随着视觉文化快速发展,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泛娱乐化等思潮的影响,人们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功利化、低俗化的视觉语境中,审美也出现了观念偏差、标准混乱,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影响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成为阻碍大众审美素养能力提高的障碍。如何提高大众审美素养?美术馆自当成为首选,但很多落后地区中小城市不设有美术馆,即使有美术馆其陈列的作品也不完全具备优质视觉审美资源属性。因此退而次之,地方博物馆便成了中小城市培养和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不可或缺的、独具特色的重要场域。本文以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州博物馆为例,通过探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针对开发利用地方博物馆教育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提出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对策。

一、文山州博物馆教育对大众视觉审美需求的意义

(一)大众视觉审美的需求

1.识读图像的视觉审美目的得以强化

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Ales Erjavec)在《图像时代》中提出:“无论瓦蒂莫还是德博尔——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理论家……都同意我们所认为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visuality)成为社会主导形式的社会。”[2]20年后的今天,整个世界变成了视像“膨胀”的世界,今天我们无论是在经济前沿城市,还是身处边远乡村,随处可见影像、广告、图标等视觉样式,尤其是手机的广泛使用,图像信息充斥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识读视觉符号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识读图像的初级阶段,人们更多考虑对图像的功利性信息识别,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精神需求也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审美需求也会成为识读图像的主要目的,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视觉审美素养得以提升

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物质生活充裕,人们的生活追求自然从物质转向精神,他们会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购买艺术品收藏或装饰家居,提高生活品味和满足精神需求。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而言,人民大众视觉审美素养平均水平不高,城市和农村依然出现不少盗版埃及金字塔,山寨美国白宫、高仿巴黎卢浮宫……随意拆除文物建房地产,随处可见的不良城市雕塑,充斥赝品的私人博物馆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创新意识、文化尊重、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缺失,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家和个人蒙受文化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程。这就需要人们通过一些优质的视觉审美形式来不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鉴别艺术品的能力。

(二)文山州博物馆及馆藏资源

文山州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行列,2014年12月新馆建成开馆。馆内分别设有“文山记忆”“铜鼓故事”“多姿民族”三个基本的陈列展厅,设有一个面积为1 5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和一个900平方米的机动展厅,公共服务区域为1 695平方米,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18.1亩,馆藏有以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服饰等五千多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件(套),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45件。馆藏文物数量与质量在云南省州市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主要是壮族和苗族的聚居地,同时居住着汉、彝、瑶、回、傣、布衣、蒙古、白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6%。文山是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遥远的蛮荒时代,文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历史上广南县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强大的王国——句町古国的国都,虽然距今久远,但至今依然遗存丰富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山州博物馆区别于中原地区博物馆的正是它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且其中大部分馆藏器具到近现代仍在使用并发挥其功能性,如壮族干栏式建筑,祭祀活动使用的铜鼓,淳朴古老的编织、染织、刺绣、首饰工艺品及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等。

(三)文山州博物馆教育对提升审美素养的作用

文山州博物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除了可以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大众对文山民族文化的审美认同。全国政协委员赵光华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一文中说“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离我们而去;一些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也过早地被人为毁弃”[3]。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之一,即是要人民大众对文化产生认同。“文化的生产是人类为了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精神生产”[4],审美认同是实现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文山州博物馆保存和珍藏着丰富的本土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例如,壮族文化:壮族是文山州的土著民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在自然实践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壮族文化:以“陇端街”为核心的歌圩文化;以“那”为主的稻作文化;以“竜”为象征的自然生态文化;以“糇糯”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干栏”为标志的建筑文化;以多支系服饰变化为特点的服饰文化等。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展览活动来传递地方特色的文化,让大众从文化中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审美,从审美中热爱民族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馆藏资源来挖掘其中的文化审美价值并引导大众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

二、文山州博物馆教育对视觉审美的开发现状

(一)博物馆的呈现方式逐渐现代化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方式“说明牌”已不能满足大众视觉审美的需求。目前许多地方博物馆教育对视觉审美的开发更多是文物美感的体验,如精选文物利用展厅灯光凸显其美感;用情景展示文物的艺术美:文物创作实景的再现,利用科技营造真实的观展场景和氛围;还有多媒体游戏互动设备、3D全息投影、AR技术和VR技术的观展APP等,入馆者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展品,由“眼”入“心”提升视觉审美感受。文山州博物馆采用多媒体展示来引导入馆者观赏,如文山记忆馆中的二维动画“历史记忆岩画”;牡宜汉墓前广南黑支果考古互动的22寸触摸屏;铜鼓人家、神秘发现的视频剪辑;以游戏为主了解传统水车等装置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

(二)博物馆教育形式人性化和多样化

文山州博物馆建馆初期的设计定位为“让城市‘更好用’,让艺术‘更生活’”,秉承这一理念和定位,博物馆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民族、民俗和文物的常设展,摄影、绘画等特展,还有如专题讲座、艺术表演、对话讲座、团体参观、面向青少年的画展和创意赛等教育形式。人性化、多样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已逐渐成为地方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及模式研究的核心。

三、文山州博物馆教育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的对策

针对文山州博物馆在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的教育,先从转变大众“走走看看”(只看表面而未达深层的审美体验)的鉴赏方式,再到开设专属体验空间、多元化馆校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对策来提升大众的视觉审美素养。

(一)转变鉴赏方式

视觉审美素养的提升包括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和视觉解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尽可能为观赏者提供优质的视觉精神享受。与课堂教学不同,博物馆学习具有自发性和相对自由的特点,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视觉感受能力得到提升,才会进一步产生审美欲望,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其次,改变大众传统视觉审美经验的鉴赏模式,转向“艺术体验”。博物馆的藏品大多都是历史和生活的积淀,与当代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观赏藏品时,观赏者应与藏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以获得无功利目的的美感经验。大众假如审美素养不高就很难与藏品保持“距离”,因此,博物馆需开设相应的“艺术体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生活处境下对藏品进行个人化的解读或诠释,以个人经验结合历史文化的方式进行观赏,这即是“艺术体验”。第三,指导观众学会鉴赏藏品的方法。20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日本等教育家开创了不少值得推广的鉴赏教学方法,如美国美术理论家费德曼提出的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将鉴赏由感性向理性方向逐渐深入完成作品的鉴赏。这一鉴赏方法在博物馆藏品鉴赏中同样适用,在此基础上指导大众拓展多种方法与作品对话。[5]第四,制作藏品学习单可以为大众提供关于藏品的更多信息。学习单强调博物馆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国内博物馆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开发了各式各样适合自身藏品的学习单,使博物馆教育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较有代表性的如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

(二)开设专属体验空间

馆内专属体验空间,主要是指博物馆利用空间开设专门的体验区域:服务特定的人群(儿童、亲子、中小学生、特殊人群等)的区域;实施艺教坊(陶艺坊、木艺坊、布艺坊、石艺坊等)的区域等。文山州博物馆保存着大量民族传统视觉审美的实物资料,如原始岩画、铜鼓纹样、石雕木刻、服饰纹样、民间工艺制品和农民版画等。结合当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和“非遗”项目如:砚山窑上土陶、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广南手工银饰、富宁木央倮族蜡染、苗族芦笙、彝族弦子、壮族纸马及棒棒灯等开设民族传承制作体验空间。通过馆藏实物资料提取视觉审美元素,简化体验制作的程序,让参观者可以从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体验上认识、感受本土民族审美文化的特点。

(三)多元化馆校结合

文山州博物馆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兼具地域性和民族性,要发展好博物馆视觉审美教育,教育者需要熟悉馆藏文物、陈列、体验环境及游览路线等,并具备相应的视觉审美素养。馆校合作可以很好地形成知识对接,弥补当前博物馆视觉审美教育模式的单一性。

第一,文山学院是文山州唯一一所本科高等院校,教师团队主要以地域民族文化为科研方向,学校教师近年来申报了许多与民族文化审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题,这些研究无疑为博物馆视觉审美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文山学院的学生具备高等教育文化素养,稍加培训即可为博物馆教育提供辅助支持,尤其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推广视觉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利用好博物馆资源,提倡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模式,不但可以使课堂美术教学形象化,还能让学生通过了解、体验等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提高视觉审美素养。第四,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校外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上相对灵活,可以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达到提升视觉审美素养的目的。国外发达国家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模式发展较早且较成熟,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可以为本土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模式的研究作参考。当然馆校合作也并不是单纯的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或者博物馆利用学校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系统性、结构化将博物馆资源和学校资源对接,引导并拓展大众多元化的学习。

(四)与本土文化结合的文创产品开发

文创产品主要是为文化宣传服务的,在实现旅游纪念和文化宣传的同时,也提升着大众视觉审美和认知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博物馆都设有专门负责文创产业运营的部门,如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开展较为成功的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他们无论在产品的创新创意、开发推广上都走在了国内博物馆的前沿。诸如故宫博物院将宫殿建筑、典藏文物、历史故事等以符合当代人喜欢的时尚需求开发了上万种文化创意产品;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几何纹、青花图案等系列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这些创新意识无疑给文山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相应的启示,如结合砚山大兴村草人舞文化特色制作草编产品;根据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创作特点制作成家装成品;提取坡芽歌书、铜鼓、民族服饰、饮食、建筑和信仰等中的审美元素制成创意产品等等。通过本土民族文化且具有一定高度的审美创意产品,可以有效地提升大众的视觉审美素养。

四、结语

地方博物馆视觉审美教育在这个读图时代有助于人民大众审美意识、审美感知、文化认同和形象思维的提升;从自发性参与到艺术深度的体验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优质的精神生活;通过审美教育达到文化认同的提升对地方无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视觉图像膨胀的时代,开展提升大众视觉审美素养的博物馆教育,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审美教育方式和学习平台,让普通大众从发现美、感受美、了解美逐渐发展为能够创造美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社会公民。

猜你喜欢
文山州大众博物馆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博物馆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露天博物馆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文山州总工会:“四三二一”齐步走 贷免扶补争创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