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

2021-03-08 08:51罗青琴郭惠杰方代龙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院职业体育

罗青琴,郭惠杰,方代龙,邱 郁

(1.武夷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7;3.福建警察学院 警察体育教学训练部,福建 福州 35007;4.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7;)

当前,随着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相关行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供给端结构性问题,导致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出现了培养过程的学训矛盾、就业出口的供需错位等问题。实际上,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在特定历史阶段,曾培养出一大批符合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运动员,同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当前,伴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的认识与需求发生了巨大转变,无论是体育系统独立办学,还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的办学新模式都遇到了新挑战,出现了新问题。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体教融合”改革路径,显得刻不容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一经提出,随即引发大量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焦点。“供给侧改革”侧重、偏重于供给方的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体系[1],增强精准供给,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为研究新时代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动力。因此,对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不断丰富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外延。

一、现状研析: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一)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方式不一,生源结构复杂,培养对象特殊。主要生源对象系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吸纳的各地市体校学生、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及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因此,多数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首要身份往往是专业运动员,其次才是学生,教育部门对这类群体也缺少制度约束和教育责任。近年来,尽管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竞教结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但由于办学转型时间较短,无论在发展定位、办学思路等方向性问题,还是生源招收、分类管理等具体管理层面尚未达成共识,院校之间各自摸索,差异较大。因此,如何针对生源结构的复杂化、培养对象的特殊化,探索具有多元化、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集约化管理,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

竞技体育依托职业教育发展,这是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重视竞技、忽视文化教育是我国运动员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的培养由于兼具体育和教育双重背景与双向功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竞技性、文化性特征。因此,如何厘清培养过程中应用性、竞技性、文化性三者的发展关系,形成辩证的有机统一,寻找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是改革优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究的领域。此外,目前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训矛盾”较为突出,院校往往重视“竞技能力”,忽视文化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时,我国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大多由中专升级转型,校园文化沉淀不够,需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基础文化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2]。因此,如何廓清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特殊问题,设计契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二。

(三)培养出口的特殊性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毕业生以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较高的综合应用素质,逐渐在就业市场凸显优势。但是,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培养对象与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就业问题较为复杂。尤其是运动员学生群体的就业方向大多局限于体育系统内的教练等相关岗位,就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显然,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需要依托高质量的就业保障体系,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因其自身特殊性日益引发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也成为我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如何加强职业发展规划、突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搭建高学历培养层次继续教育的对接路径、提供创业就业保障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就业保障体系,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三。

二、路径探析: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想

(一)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专业体育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必须通过整合优化体育、教育及区域等各种资源要素和改革结构布局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体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契合度。第二,协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内涵与现代学徒制精神具有相当的关联性与耦合性。2014年教育部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学具有体育学自身特定规律,许多项目需要手把手传授技艺技能,也需要民间武术家等的参与,适合推行项目导师制。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与学生结合的体系,保证每位学生在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成长中有专门化的导师指导”[3]。事实上,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不但将教学实践空间由校内拓展至校外,还把教学主体由单一为主转为学校、行业和社会等多元参与。云南体职院已经开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该校马术运动与服务管理专业联手中信嘉丽泽(国际)马术俱乐部联合培养,获得不错的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反响。第三,塑造校园文化。文化传承创新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动挖掘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孙杨、江嘉良等一批世界级优秀体育明星的榜样示范作用,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内涵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深层竞技文化与体育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夯实基地建设,培育学生职业能力

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是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产业实践基地发挥着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载体作用。近年来,体育产业已经贯穿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发展态势,并且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当前,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体育相关公司企业,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校内校外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有利于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适应距离,培养学生对于体育产业链各环节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积极投身产业实践,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三)重视就业服务,对接体育相关行业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改善就业结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首要目标与重要使命。纵观国际,发展较为成熟的德国体育职业教育极为重视市场需求导向,其将培养目标融入社会实际需求,他们一般每5年进行一次毕业生择业调查,针对实际情况再做专业调整。德国体育职业教育往往主动寻求与社会俱乐部的联系,教学活动紧扣社会、市场实际需求[4]。高等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招生、培养与就业几个要素构成了一个衔接紧密的培养链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重视就业信息化建设,应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还需促进体育职业教育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效对接,促进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体育相关产业合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为体育行业尤其是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精准”人才供给。总的看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应明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必须充分重视社会行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对接体育相关行业,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

(四)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育供给质量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结构优化,必须完善制度供给,通过引才育才多措并举,大力改革传统教师聘任制度与管理体制。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展开。第一,引聘外部人才。通过引聘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体育管理、产业实践能力、具有引领职业体育专业建设前瞻意识和发展规划能力的外部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综合教学水平。当然,在外部人才的引进中应注意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的特殊性与办学定位,应全盘统筹、全面考虑专业带头人、创业创新型人才、双师双能型人才与高学历学术人才等各种类型的人才引进比例。第二,培育自有师资。其一,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其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主持核心课程、在线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其二,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各核心课程负责人,完善学术梯队,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第三,灵活兼职制度。可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聘用制度,增强师资有效供给,比如从行业中选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者、从民间选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组成兼职师资资源库,形成一支既掌握扎实教学理论和熟悉职业体育教育发展前沿动态,且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结构师资队伍。

(五)推动交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视野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从三个层面推动对外合作办学,拓宽办学视野。一是校际合作,通过增强院系之间合作交流,经验互鉴,在竞争合作中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校企合作,立足区域特色,加强与地方体育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参与地方体育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是海外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欧美国家等职业体育教育发展成熟的海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推广优质职业体育教育项目,促进多种类型的培训与考察,形成常态化的教学科研交流活动。还可定期选派教师到休闲体育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我国台湾地区进行观摩考察、学习访问,增进师资合作交流。

三、个案剖析: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福建省省会城市福州,前身系福建省体育工作大队,学院于200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由福建省体育局举办,福建省教育厅主管,是福建唯一一所省属公办体育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足体育、服务行业、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办学定位,重视行业与社会需求,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图为福建区域体育相关产业培养体育高端技能型人才[5]。

(一)突出创新驱动:以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为导向

1.发展理念创新

第一,明晰发展定位。理念创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引擎。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理念创新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体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紧密对接体育相关产业链的专业课程体系、一套高职体育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与体育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实训教学综合平台、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四个一”发展理念与培养定位。第二,重视文化驱动。思想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软实力与内驱力,传统的职业体育人才培养大多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金牌轻德育”现象,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往往被边缘化,校园文化缺乏凝练与升华,导致缺乏对社会的体育精神文化供给[6]。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驱动力,确立了“尚德、尚勇、尚能”校训,提出职业体育人才培养思想上要求崇尚德行,注重修养;专业技能上要求精益求精;培养方向上要求符合社会行业需求,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精神作风上要求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总之,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从品格修养、教育理念、时代精神、体育精神几个层面形成精神合力,高度契合了学院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宗旨。

2.培养模式创新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是体育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符合竞技规律和运动员个性特点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运动员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以体育职业素质发展为重心、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搭建了集教学、训练、培训、体育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实训平台,形成了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全面提升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这种培养模式既区别于较注重理论教学的体育学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又差异于传统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实训锻炼的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为破除学历“瓶颈”,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集美大学签署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专升本衔接项目,为学生获得本科学历学位提供学习平台。

(二)突出精确供给:以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为抓手

第一,重视实践教学。当前,体育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海峡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急需大量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职业体育人才。但在现实情况中,往往因为毕业生的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体育相关企业难以快速找到实践性强、能迅速融入、适应工作的体育产业人才。针对这种情况,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个职业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并拓展延伸至各个环节,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课程化、开放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校外实训、实习,也为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挂职实践及拓展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第二,强化社会服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鉴定重要基地,承担了健美操、跆拳道、武术、网球、乒乓球、健身教练、体育舞蹈、体育场地等多项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承办了首届两岸高职院校师生羽毛球邀请赛。通过职业培训工作,为国家培育、遴选了大批符合职业标准资质的体育相关从业人员。此外,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参与了福州市鼓楼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力量,指导校外体育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运动习惯,服务青少年体育锻炼需求。

(三)突出协同发展:以资源共享、课程群建设、专业群探索为路径

第一,形成资源共享。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融入“智慧福州”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媒技术效应,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体育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建设开发体育教育资源,正在逐步建立完善以专业教学内容为主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并适应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学服务系统的体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第二,推动课程群建设。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整合课程群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群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群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比如,运动训练专业的创业及辅助课程群整合了运动场地设施与管理、客户关系维护与拓展、运动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产业资讯等课程内容。第三,探索专业群发展。专业群建设是职业院校深化专业改革、提升内涵与培养质量、链接地方产业链条的未来路向,是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7]。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为方向,从教育供给端不断探索符合现代职业体育教育体系的专业群建设,努力构建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职业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猜你喜欢
学院职业体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