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时代背景下声乐演唱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发展路径

2021-03-08 09:37王兵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19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美声唱法

王兵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在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音乐理论和演唱技法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变得更加广泛。起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在西方音乐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民族唱法也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这两种演唱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合在一起可有效弥补其各自的不足之处,文章主要研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路径。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气息运用、发声方法以及咬字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区别,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歌词表达方式的差异,这两种演唱方法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民族唱法可借鉴美声唱法在运气以及发声等方面的特点来克服自身声音控制不稳定的缺点,并且在咬字方面也要积极开发新技能。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点分析

(一)起源

美声唱法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在17世纪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演唱技巧和特点。后来,人们对美声唱法形成的普遍认知为发声自如、平滑,并且在演唱中还非常重视对花腔的运用,给人营造出优美、空灵的感觉。自诞生至今,美声唱法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处于崇高的地位,并且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音乐作品也都非常繁荣,在表演形式上则涵盖了歌剧、音乐剧等多个剧种。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戏曲、民歌以及原生态唱法,并且在西方音乐和演唱技巧传入到国内之后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吸纳和改良。劳动人民结合汉语在发音、吐字以及气息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典型的民族唱法包括西北地区的陕北民歌、内蒙古的长调、安徽地区的黄梅戏等。

(二)异同点

第一,呼吸方法。任何演唱技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要依靠气息的调动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认同。西方音乐理论认为演唱艺术的基础就是呼吸的调控,而中国自古也具有“气为声之本”的说法。胸腹式三点联合呼吸法是美声唱法中的主要呼吸方法,其中包括人体的小腹、腹部的横膈膜以及眉头之间的发声共鸣点,按照中国的理论,这三个部位分别代表了人体丹田的上、中、下三个方面。民族唱法对气息的要求也是按照丹田气来进行的,同时也涵盖了以上三种丹田之气。由此可见这两种唱法对演唱过程中的呼吸调节具有非常接近的特点,在原理上是类似的。当然,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对于发声的结果有所不同,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在保证演唱效果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少的用气,而民族唱法要求的效果为稳定、长远、整齐,使声音处在“一条线”上。

第二,发声方法。气息的控制是为嗓音和发声来做准备的,而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几乎也主要由演唱者的发声结果所决定。演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了不同的声音类型,这两种演唱方法在发声方式上的区别比较显著。泛音的技巧在美声唱法中应用的非常多,它要求演唱者在发声时注意顺滑的过渡与变化,不要产生明显的顿挫感,其营造出来的音乐效果为圆润、柔和、松弛,听众能够从中感受到非常真挚的情感变化。我国南北地区的方言以及各地的民族唱法在演唱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造成相应的发声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从各种不同的演唱风格中还是能够提炼出一些相同的特点,例如南方的戏曲和民歌一般都给人以柔美、水润的感觉,尤其在转音的运用上。

第三,吐字和咬字方法。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而意大利语的咬字、发音以及句子习惯等与汉语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国内对于民族唱法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相关的理论体系也很健全,仅仅就咬字、吐字方面就形成了五音、四呼、圆声以及十三辙等丰富的技巧。其中的五音要求演唱者掌握压、齿、唇、喉以及舌的运用方法;在吐字方面要做到清晰、真切以及收声稳定,且富有一定韵律。

咬字和吐字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唱时的情感表达效果以及歌曲呈现出来的韵味。此外,通过对咬字方法的调节和控制还能变换出不同的韵味,具体操作时可包括咬紧字头、扩大棱角、加强规韵等。意大利的演唱者认为形成于咽喉的元音对歌唱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而将元音唱准是美声唱法中最为重要的吐字和咬字要求。将元音竖立在咽喉中,这是意大利演唱者在表演中采用的主要技巧,元音包括a、e、i、o、u,母音的发声位置会随着子音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前者在后者完成之后还是会恢复到原有的发音部位上。在吐字和发音这两个因素中,民族唱法更加看重吐字,其最终的目标是确保演唱者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字音,而发音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按照传统的说法,这一目标应该称为“字正腔圆”。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途径

(一)融合呼吸方法

民族唱法的优势在于其对呼吸的技巧和方法发展得非常全面,相关的理论也比较成熟,但是其缺点在于不够重视声音技巧的把握,这一点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演唱者在演唱颤音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力度控制不到位而产生瑕疵,这是由于过分追求声带的振动,发声技巧的掌控难度也因此而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演唱出来的效果也差强人意。由此说明,民族唱法在气息和发声的结合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一点恰恰是美声唱法的长项,在美声唱法中总是将气息作为发声的基本前提,人体的腹腔、胸腔、鼻腔等在美声唱法中应用得非常充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的控制发声效果,但是这种演唱技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不能兼顾到吐字清晰方面的要求。因此,美声唱法的优势恰恰是民族唱法的劣势,相反亦然。由此可见将这两种唱法在呼吸方面的技巧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可促进二者的共同进步。在民族唱法中要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中气息和声音之间的作用方式,改变民族唱法对声音控制力度不足的现状。

(二)融合发音技巧

由于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始终强调“字正腔圆”的理念,因而在日常的训练中经常将歌词作为重点。演唱者如何正确表达歌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并且还要做到清晰无误,这是民族唱法中对发声训练的主要着力点。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民族唱法会在艺术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民族唱法经常使用真声来表情达意,演唱者经常会出现高音唱不上去的情况,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给人带来尖锐的听觉体验。美声演唱技巧通常在发声上呈现出圆润的过渡效果,即使在演唱高音时也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震颤感,其真假声的运用非常自如。有时候演唱者利用假声创造出非常高的声音,但实际上其负担并没有那么大。因此,国内的民族唱法在发声技巧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特点,积极利用真假声的转换来避免唱高音时出现唱不上去的瑕疵,进而为听众营造出良好的美学氛围。

(三)融合咬字方法

因此优美而具有意境的歌词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国内的声乐作品对歌词和演唱技巧的结合要求非常高,这就造成民族唱法对歌词的表现过分看重,咬字和吐字作为确保歌词表达清晰的重要条件,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汉语的发声特点又要求演唱者必须充分利用口腔的作用才能做到咬字清楚。其带来的弊端是演唱者的发音受到口腔的限制而不能形成穿透性、流畅性强的特点。民族唱法在咬字方面也可借鉴美声唱法,传统的民族唱法在咬字方面的特点为“横向”,而美声唱法在咬字方面的特点为“横竖”,其咬字的维度更广、表现形式也更强,因而民族唱法应该积极利用这种咬字、吐字的技巧来克服其自身的不足。

民族唱法非常重视吐字咬字的清晰,但是其在发声方面的控制力以及穿透力等由于受到其咬字方法和运气方法的限制,难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而美声唱法自诞生起就形成了咬字服从于发声的特点,其发声技巧、咬字技巧等对民族唱法可形成良好的借鉴,因而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美声唱法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