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研究

2021-03-08 06:47葛立林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中医药思政

李 彬 葛立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1],提出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原有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洞见。规划指出,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应结合本地本部门本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作为一位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如何更好地将中医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融入本专业课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结合,是每一位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及课程思政化现状分析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的下发,思政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越来越高。尽管如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鸿沟仍然存在,培养高校生自觉有效地汲取人文文化一途任重道远。以中医药高校为例,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的定位仍是公共课,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忽视专业课程的思政课功能。这与中医药院校总体课时紧张,医学药学类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有很大关系。与国外的医学院校相比,我国的医学课程设置时间短,课程分布密集,以经验与实用为导向,中医药院校情况更是如此。在此基础上,若是强行提升思政课在总课时中的占比无疑会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亟须专业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化的任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加强或新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在师资配置、资源选择等方面仍有不完善之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在回国后的本土化教学中却表现得不太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回应学生对于思想政治、道德发展等方面提出的问题。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习惯遵从旧的模式,与互联网时代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有脱节,也无法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的重视程度也普遍不够。部分学生抱持着较为功利的思想,认为思政课完全是“无用课”,加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身的确较为抽象和深奥,导致前来上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无法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认真听课的只有相对小的一部分。部分学生甚至直接选择不来上课,而让其他同学在点名时替自己代答。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思政课堂的教学策略,使专业课堂的教学内容融合思政教育,更加贴合医学生的实际专业,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这些将来会走上治病救人岗位的年轻人具备必需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

二、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想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们将来都会离开学校,走向自己的医疗工作岗位,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医学大家孙思邈曾言:“大医精诚。”[2]意思是说行医乃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与此同时医者父母心,习医之人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思想。医学知识的学习,动手技能的培养是专业课学习的范畴,而培养一名医者所需具备的“德”与思政课设置的初衷——增强在校大学生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一致的。上好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而且还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结合思政课程的专业知识,联系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化、让思政课走进专业课程。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3]。大学生处于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合理更有效地认知世界、改造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将中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让科学知识和道德素养相得益彰,以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习近平同志殷殷嘱托高校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对于广大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帮助学生在这段青春年华的美好岁月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教书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想课程相结合的可行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者仁心”观念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诚如斯言,人从来不是单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之中的一分子。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思想不断变化并趋于稳定,从而形成相应的人生观。对于大学生而言,本科的学习生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思想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尤其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选择了医疗工作者这一高尚而又崇高的职业,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在校大学生,因此更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统一。

孙思邈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2]即生命皆平等,医者仁心,一以代之。在人生观这一部分的教学当中,即可结合孙思邈的这一短话进行。“服务社会、奉献人民”是崇高的人生追求,这一思想与我国中医药历代名家所提倡的“仁心”在本质上是有渊源的。[6]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程,也就是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走在为人民服务,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贡献的路上。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会自觉地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并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医“悬壶济世”思想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说道:“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7]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胸怀伟大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是每一个学子都心怀的目标。因为伟大的理想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昭示着奋斗的目标,为前进提供者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帮助个人提高精神境界。中医自古以来就有着悬壶济世的传统,医者救人于病痛,普济众生本就是极高的思想境界与道德觉悟。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发挥才能,尽职尽责,奋斗不息。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也是个人成才与奉献之梦。将中医传承至今的伟大理念和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祖国的建设大业中发光发热,因此,中医药专业课程应该与课程思政的内涵相结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医精诚”思想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在体现和传承。习近平同志曾于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8],即青年应注重于所学知识,将其内化于心,专攻博览,形成为祖国、为人名服务的真才实学;崇德修身,既立德高远,又立足平时,且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不流于空泛,而是真正将所学所想与实际结合起来。

中医药专业课教师是中国医学,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更要切实履行“大医精诚”理念,不断强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在课堂上立足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底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内涵的绝佳方式。

三、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无可辩驳的生动现实展示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必将证明我们走上了一条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符合中国历史与现实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医药的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的年轻学生大有可为。如今我国国力蒸蒸日上,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会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趋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不仅需要保持传承,更需要进一步走出去。思政课程与中医药专业课程相结合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在中医药院校的一个缩影,专业课教师应当坚守专业课程教学岗位,树立理论自信,实现课程思政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中医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