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创新研究

2021-03-08 10:42李清江宜宾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志愿育人时代

李清江 宜宾学院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形式之一,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入手,把实践育人功能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调查,了解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并寻求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发挥。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新高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强国需要大学生发挥主力军传承人的作用,而志愿服务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带动社会风尚进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切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具有道德塑造功能

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部分大学生慢慢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孟珍伟曾说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校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依托所学专业知识向服务对象奉献自我的公益活动。”当下,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可以进行支配,他们可以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参加大型体育赛事,这种大型赛事包含的志愿服务类型也很多,大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城市、为国家做好宣传,打造城市名片,为他人做好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而志愿精神也会成为他们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宝贵精神。

具有精神激励功能

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课内学习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明确志愿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积极作用,用精神激励促进大学生去发现和认知自我。而实践育人功能中的精神激励功能体现在把对社会的认知、情感、动机和兴趣联系起来。人的需求越强烈,积极性就越强。为了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实现自我的需求,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通过宣讲志愿服务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服务社会、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同时,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认知能力。

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处于思想尚不成熟或局部成熟的阶段,他们不同于价值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大学生仍需要高校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及时有效的价值引导。志愿服务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更重要的是高校实践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的形成,并促进具体的实践育人概念向知识性的实践育人概念转变,进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价值导向做出正确、深刻、稳定的态度反应,这也是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挥正确价值导向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正确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其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前期通过对不同高校的老师、学生和被服务群体进行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大家分别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表达了看法,以期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志愿服务类型缺乏创新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自身存在着某些不足,这些不足直接导致了志愿服务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彰显出新时代志愿服务特色,使得志愿服务质量降低,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状况发生。新时代志愿服务类型没有及时更新,未能展现时代特色,还停留在内容单一的志愿服务活动上,不能充分发挥新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理念的价值引导作用,志愿服务类型创新性不足,促使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改善作用发挥不够,也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健全也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目前,我国出台制定了《志愿服务条例》,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并不适用于所有地方和高校,孙伟指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和健全评估体系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序发展”,特别是在志愿者选拔、培训、服务、评估、奖励等方面,许多高校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积极,影响志愿服务活动高效开展,育人效果不佳。

志愿服务环境存在困境

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实践育人的保障。一方面,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作为保障,而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结构、人员管理模式、学生志愿活动激励制度等都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因素。另一方面,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等环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实践育人的效果。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探索

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载体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实践育人功能的体现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这个重要载体来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今天,高校在面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时,只有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才能够优化实践育人效果。一是打造高校品牌化志愿服务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学生学科专业优势,调研社会成员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社会成员满意度高、彰显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的品牌化志愿服务基地,拓展生活化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载体;二是创新国际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深度挖掘合作新领域,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其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起到双向教育的作用。一是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丰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有针对性地围绕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相关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激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二是要逐步丰富相关志愿服务文化与实践,促进志愿服务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双向融合,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服务中学习、从志愿中奉献、从实践中体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三是在学校内树立典型的志愿标兵,打造优秀志愿团队,并通过学校的各类宣传平台大力宣传,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省级及以上平台进行宣传,使整个社会构筑出比较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志愿服务精神的积极推动作用。

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其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文化的宣传,加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个自愿服务他人、奉献自我的活动,然而某些大学生对此并不重视,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平台,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二是地方高校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于省部级高校,人们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差距,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不同,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地方高校应该在社会环境方面下足功夫,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志愿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