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分析

2021-03-08 11:27张兴华郑州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张兴华 郑州大学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在乡村文化中,不仅有着庙会、祭祖等传统习俗和文化信仰,还有着乡土社会中村民们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以及邻里互助的和谐社会关系。将这些凝聚在一起,便构成了乡村社会。没有乡村文化,乡村也将变成一潭死水,乡村发展也将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已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其发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的目标和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并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保护乡村文化、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领,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新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等诸多难题,乡村文化表现出疲软、下沉等现象,乡村的村风、村俗也逐渐淡化、弱化,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乡村居民的需求,还阻碍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提高乡村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

乡村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蕴含着乡村丰富的生活习俗、思想价值、理想信念等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唤醒每个乡村居民内心深处对乡村的记忆、加深人们对乡村的情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建设目的一方面在于提高乡村居民的价值认同,促进不同乡村文化的形成,从而提高其内部凝聚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在享受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的同时能够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激发其精神力量[1]。

形成乡村生态新风尚的必要性

建成“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现代化乡村,形成良好的生态风尚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之一,而加强乡村文化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能够以乡村民俗风情为根本,实现乡村文化同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提高其生活舒适度的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形成乡村生态新风尚。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以致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唤醒农民对乡村的热爱,增强人们对建设美丽家乡的信心和决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乡村文化的建设还能够提升农民的专业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2]。

当前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不足

1.传统村落建筑遭遇破坏

村落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对乡村建筑的保护工作。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乡村建筑的保护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建筑老龄化严重。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发展较为落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群体以学习、打工的形式融入城市,导致农村部分住房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因失去了日常的修护,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破烂不堪,甚至濒临坍塌。其次,还有部分农村建筑因内部居住条件的落后而被村民自行拆掉,以修建新的住宅建筑,从而无意识地破坏了乡村传统文化建筑。

2.乡村文化遭受冲击

随着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以城市文化为中心的多元思想流入乡村,传统小农经济和文化逐渐边缘化,农村传统的礼俗秩序受到较大影响。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传统的笃实宽厚、简朴谦良的传统风气逐渐消退。其次,近年来,乡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攀升,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并未能同步发展,这就导致乡村固有陋习又沉渣泛起,例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赌博风气盛行等等,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3]。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首先,乡村旅游业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态,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因而,各地政府纷纷加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但在此过程中也给乡村环境带来了严重困扰:一方面,开放主体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例如盲目扩建宾馆、超市等现代化建筑,拆毁原建筑而新建大量仿古建筑等等,使得古村落的原生态面貌逐渐消亡;另一方面,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乡村环境难以承受,再加上部分游客的不规范行为,给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带来了严重破坏。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来,各地纷纷掀起了乡村文化建设热潮,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的局面,但整体来看,其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平衡。一方面,文化供给形式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有效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文化供给与农民需求相脱节,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无效供给。其次,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的相关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依旧相对落后,甚至部分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就仅仅为狭小的书屋或是简单的讲习所,且利用率不高,无法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4]。

基层文化人才匮乏

发展乡村文化,人才是关键。但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首先,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缺失。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历史、美学、文化、建筑等多个领域,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而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具备高水平文化知识的人才很少愿意去从事乡村文化事业,使得我国乡村文化人才出现断层。其次,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当前,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主要包括乡镇文化专职人员以及乡村居民。从乡村文化专职人员来看,因其办公条件差、待遇低,难以招揽年轻人才,从而导致岗位人才断层和老龄化问题严重。从乡村居民来看,尽管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风土人情、社会环境有着清晰的认知,但其大多思想保守,缺乏专业的知识文化,无法将其优势应用于实际工作中[5]。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经济、思想剧烈变动的社会背景下,应当加快乡村传统的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要加强传统道德的保护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中的优秀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内容,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引导其树立现代化道德观、职业观,并以此作为其日常行为的规范标准。其次,乡贤文化是乡村固有的思想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乡村历史上起着维系秩序、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加强乡贤文化来推动现代文化的建设。通过树立新时代乡贤典型模范、举办乡贤文化活动等来推动乡贤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的作用,切实提高乡村居民思想道德素养[6]。

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首先,村落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就必须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应当保留传统民居建筑,并定期修缮,让乡村居民继续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生活上保护乡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还应当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风格、审美等内容,提高乡村建筑的居住条件,切实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实现古村落同人们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其次,加强对乡村传统习俗、文化的保护,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积极作用,让乡村居民了解乡村发展的历史,留住乡愁以及乡村记忆,从而增强其对故乡的情感,树立起建设家乡的伟大理想目标[7]。

2.打造乡村文化产业

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而乡村文化便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建设。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首先,需借助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注意适度开发与环境保护,提高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乡村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人群的文化需求,应当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例如杨家埠的年画、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既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8]。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首先,加强资金保障。一方面,政府应当转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地方财政在乡村文化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重量;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进社会力量,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合作、提供赞助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其次,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质量。立足于乡村文化建设现实,并结合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提供精准的文化内容,切实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同时,还应当不断创新乡村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针对民众对于豫剧等民间艺术的喜爱,可以开展豫剧表演教学活动,让民众亲身参与豫剧的表演过程,既充分调动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广场、文艺机构等乡村文化交流中心,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扶持乡村各类文化能人和艺术团体建立文化服务机构或是举办文艺活动,不断完善乡村文化[9]。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完善用人制度,借助国家“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政策,通过一系列公开公正的招聘程序,向社会招录优秀的文化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同时,还应当解决好其编制问题,提高其薪资待遇,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上来;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人员管理制度,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完善人员培训机制、规范人员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其次,强化乡村居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化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当正确认识到村民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村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作出更多富有生活性、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最后,还应当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发挥其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加大电视、网络、广播等宣传力度,强化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意识;开展专题讲座、教育培训、榜样示范等活动,转变村民被动式接受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引导其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10]。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