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教授”毕生绘制中华民族“体质地图”

2021-03-08 02:54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学体质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连斌教授,今年73岁,他的“教室”或“实验室”大多在室外,人称“乡野教授”。他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近40年,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

2020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郑连斌获得了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毕业论文初涉研究

1981年,郑连斌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老师给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蒙族与达斡尔族ABO血型调查》,呼和浩特达斡尔族人数较少,居住分散,郑连斌通过学校里几位达斡尔族老师顺藤摸瓜地找,再一户一户地敲门,一家家测量。学位论文交上去,老师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一次毕业论文的训练对于后来郑连斌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郑连斌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1997年,他调到了天津师范大学。

在内蒙古师大刚留校时,郑连斌在学校讲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但我国医学院校是研究人体生理学的主力,地方师范院校生理学研究力量很薄弱,几乎没有科研条件。

一天,郑连斌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书中收录了对云南省境内八个民族的体质形态所作的初步调查数据研究,还介绍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他觉得,这些内容就是他想做的。当时中国的体质人类学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1980年初,一些发达国家对本国民族体质测量已经完成,中国才刚刚起步,当时,中科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办了一个人体测量培训班,从全国医学院校招了一批老师,其中就有内蒙古医学院解剖调研室的朱钦先生。

上门找研究专家

“我打聽到朱钦先生的家庭住址,就去敲门了。”打开门后的朱钦听了郑连斌的来意,热情地接待了他。后来,郑连斌在新华书店看到《人体测量手册》,如获至宝,买下仔细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朱钦先生请教。随后郑连斌在内蒙古师大组建团队,走出了中国民族体质研究的第一步。

后来,郑连斌又参加了朱钦先生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参与了国家级的科研项目,郑连斌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眼界宽了,胆子也大了起来。1996年9月,郑连斌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批准。如今,郑连斌共主持了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还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一个课题。

“没想到会这么苦”

生命科学学院张兴华老师曾经是郑连斌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下来继续和老师一起搞科研。他说:“有心理准备,知道会很苦,但没想到会这么苦。”

郑连斌团队曾经在大街上拉上写有“人体测量、免费测量”字样的横幅,结果被城管怀疑是卖假药的带走了。

有一年,郑连斌团队去西藏墨脱的路上遇到了塌方,村里来信说等待测量的村民已经基本到位。如果等修好路再走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到村里,郑连斌决定弃车,翻越巨石,走路进村。旁边就是奔涌的雅鲁藏布江,好几个女同学吓哭了,郑连斌前边探路。在徒步行走近两个小时后,团队赶到了目的地,片刻未休,立即开始工作。

连年的奔波导致了他的右腿关节损伤过度,夜里睡觉的时候,平躺、侧躺,都躲不过关节里的“酸胀”。2017年郑连斌腿疾加重后,野外调查的时候,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走在第一个了,得在队伍中间走。其实郑连斌已经退休了,但是他还舍不得离开。

截至目前,郑连斌团队已经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

(据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学体质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