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亮点与升华》

2021-03-08 10:09熊振华
科学与财富 2021年4期
关键词:探索者理性理论

实践和理性的高度融合,能激起理论的浪花;理论在探索和扬弃中,将获得超越与升华。

一、理论应有亮点

理论应有亮点。否则就会沦为毫无特色味同嚼蜡的大杂烩。

亮点即特色。文章只要有了一抹亮色,就会驱散晦涩与沉闷,从中飘逸出绿意的气息。

真正能使人眼前一亮的理论,一定是独具色彩、感悟深切、引人沉思、契合心灵的;而不是居高临下、张口即来、顺口溜式的表达。

要树立理论精品意识。原创是理论的灵魂。

理论是一种高度的提炼和凝结,稍有不慎,最容易滑入貌似宏大叙事、实则泛泛而谈的泥沼。

理论是杆标尺:能丈量文明的深浅,测量人性的险恶,标示道德的善恶。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思想层次。精神境界很低的人,不可能说出思想超越的话。

寂寞与孤独的沉思,是酿制思维精髓的第一道工序。缺少时间沉淀的理论,大多是靠不住的。

来自灵魂深处的真知灼见,烙上了鲜明的个性,具有独特的色彩,是常悟常新的,令人醍醐灌顶。

越是纯粹的理论,越是跨越了世俗的羁绊;充满睿智的思想,将会永远鲜活于文字中。

思想一旦封闭与禁锢,就难以产生开创性的理论。

凡是玄而又玄、故作高深的理论,凡是在概念中兜圈子的文字游戏,凡是刻意为之的循环论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应保持警惕,自觉远离。

深邃的理论,以其睿智的闪光,驱逐了人世的迷茫。

对智者而言,精神的出行,就是灵魂的对话与升华。

理论最忌鹦鹉学舌。文章不是人云亦云的集散地。重复的话语越多,理论的果实越小。

一定要真正倾听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声音,这是构成个体理论特质和区别于他人的独有部分。

所有的逻辑都是思维,但所有的思维并不都有逻辑。

简单的表象,隐藏着复杂的要因;明晰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睿智的文字,凝聚着长久的沉淀。

好的理论,有一种通透和淡定,与追逐某种功利的急就章毫不搭界,看不出任何僵化刻板的模式,更不屑于为古人的文章无休止的注释和添加口水。

止于体验、感悟、认识和经验,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是不完善的,更不能称之为科学——哪怕冠以什么“经验科学”,也是不妥的。

片面的认识,最容易产生认知障碍,会毁掉许多人的良知和创新的灵魂。对常识和客观教训的回避或刻意否定,极有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理论应在创新和深邃上下功夫,而不是为肤浅涂抹口红,为庸常欢呼雀跃。

最高层次的超凡脱俗,只能是思想和艺术;最高层次的精神结晶,只能是理论。舍此,别无其他。

二、理论的灵动性

理论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溪流,一旦淤堵就会成为一潭浑水或死水。

理论的灵动,令人提神醒脑,具有思维活血化瘀的作用;而晦涩呆滞的理论,却会使人昏昏欲睡一头雾水。

贫瘠的阅历,肤浅的阅读,无法成为精神的滋养,也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思想。

客观存在或事实,如果佯装不睬、或无视它的存在,将会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理论层次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格局。欠缺理论思维能力的人,终究是浅层次的,说不出有思想深度的话。

模式化的理论,不接地气的理论,没有融入心血的理论,无非是文字的堆砌,是没有灵性的,无法使人产生共鸣。

理論层次是呈阶梯状的。充满思想含量的有效交流,大多只适合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

思考是心灵的自我对话。痛彻心扉的感悟一定是深刻的,经过思维发酵,沉淀出来的一定是思想的珍品。

深层次的顿悟,往往会涌出一股高品质的思维精髓:奇异的灵思短语,穿行于字里行间;睿智的哲理格言,浮出脑海的水面;理性的琼浆华章,从键盘中汩汩流淌出来……。

思想的表达,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陈腔滥调的复制,而是心灵深处伤口带血的喷涌。

时光的流逝编织出种种不同的理论花环。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总有一个不断碰撞、摸索的过程。

时尚的装饰,豪华的享受,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只有不断梳理人生,才能使自己升华。

匍匐在俗世的大地上,才能倾听真切的喜怒哀乐。不管外部的形势如何险恶,理论探索者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

理论探索者是生命的舞者、灵魂的歌者。

理论只有创新,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只有理性才能认识持续不变的东西。现象世界是永恒变动的,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

要出好的理论,离不开实践和多思多想。有思想、有见解的理论文章,需要长久的沉淀和锤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避免情绪化宣泄。真正的思想者在任何困境中,都能寻找到精神的支撑和理论的倩影。

理论必须是自洽的。凡是肤浅的、不合逻辑的理论,是毫无说服力的,也是不堪一驳的。

原创性理论的形成,是极其耗费心血的:思维碎片、灵感火花、素材镶嵌等等,只有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多次整合,以及全局性的布局和数不清的辗转腾挪,才能形成理论的框架和体系,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几乎是无法胜任的。

真理居于理论的深处,从不轻易露面,只有小心翼翼去挖掘,它才会露出真容;与此相反,那些浮光掠影不容置疑的理论,切不可太当真。

实践是理论之源。无论是形而下的运作,还是形而上的推演,总是与实践有着某种勾稽关系。

一切文明,都是思维驰骋后创造的奇迹。高声大嗓不是真理的标签,财富与地位不是理论的压舱石。只有积极的思考,才能打开探索的闸门,让思维荡漾出理论的浪花。

三、理论的超越性

只有在不断扬弃和超越中,理论之树才能长青。

理论探索者只有挺直精神的脊梁,才有创新和超越的可能。

理论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工具,可以冲破诸多的羁绊,跨越地域和时空——无论院士博导还是下里巴人,无论权势熏天还是乡野草根,在真理面前,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理论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是无足轻重、不屑一顾的。然而,理论的探索者,始终都在守护理论的尊严。

没有经过科学思维方式熏陶的人,几乎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排在重要事项之前。这类人缺乏理性思辨力,毫无逻辑可言。

社会的长足进步,创新创造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相比于技术和其他领域的创新,理论创新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当今时代,应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总拿古人说事,拿四大发明说事。只想守成和完全师古的人,不要指望有什么像样的担当与建树。

探索是科学家、艺术家和理论探索者的生命所在。循规蹈矩、安于现状,是创新的大敌。

科研成果的结晶,最终都要形成理论。可以说理论是最高的表现形式。居于理论顶点的是真理。

一切探索者,应该心无旁骛专注于创新的目标上。如果头脑中挤满了名利的欲求,就会装不下其它任何正向的追求。

不朽的著作,卓越的学术论文,都是经过不断修改和打磨而成的。即使是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人,只要有创新的实践、独到的观点、以及丰富的灵感和思想,也能创作出优秀的理论作品。

对真正的思想者而言,只要有卓越的思想,就不怕没有飞翔的机会——因此,不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自吹自擂、互相吹捧、自我狂欢。

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不付诸行动、砥砺前行,就只能原地踏步,永远都不会有任何超越。

创新与超越,应成为不变的主旋律。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必须脚踏实地远离浮躁。

四、理论虚实结合

世界大得很,灰色地带到处都是。我们面临的未知领域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应该时刻保持清醒、谦虚和低调的姿态。

一定要警惕非此即彼两极式思维和绝对化语言的现象。某些时候,理论的绝对性,恰恰会带来理论自身的尴尬。

世间很多东西,只有亲自体验了,才会真正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凡是扎心的感悟,人家是无法教给你的。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成长与成熟。一步实际行动,往往胜过一箩筐说教。

感性代替理性,情绪遮蔽目标,就会造成理论的短路。

独属于你的感悟,一旦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就会成为一种和谐与完美。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若干的体验连缀而构成的。勇于滚一身烂泥巴,独步人生去体验,这是理论探索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思想因碰撞而深邃,心灵因生活的砥砺而净化。往往越是身处逆境、遭受痛苦和不幸时,越能激发激情与斗志。

一个理性而睿智的人,往往是因为年轻时承受了许多的挫折与失败,才成长和成熟起来的。

真正的思考者,不会让泪水屏蔽理性的分析,不会用情感替代逻辑的论证,他们无意于任何赞扬,却往往会承受无端的攻击与诋毁。

我们经常处于不确定性状态中,往往是茫无头绪。那么,随身携带一只小铅笔,用以时时记录点滴思绪,日积月累,我们的思想就会逐步变得明确。

不管社会的价值评价如何,一定不要头脑发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听从内心的呼唤,做真正的自己。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就会丢失自己的灵性,最终沦为灵魂被阉割的人。

人的高贵在于思想,而不是外在的标签。灵魂空虚、思想贫乏的人,大多只能用外在的东西为自己炫耀与壮胆。

五、理论的前瞻性

理论离开了前瞻性,一定是低层次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绿色的,因为它植根于现实厚重的土壤中。

只有真理才会闪烁智慧的光芒,只有思想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没有思考的前进是盲动的。

没有经过碰撞、验证、升华的理论,只能令人存疑。

理论贵在探索与实践,不止于口传。理论一旦被人们所认知,就会产生强大且不可抵挡的力量。

缺乏理论的导引,人们就会迷失在幽暗处:庸俗就会置换高雅,浅薄就会盘踞于嘉宾席。

以有限的时间和捉襟见肘的材料作出判断是十分草率的。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应谨言慎行,以防止不能慧眼识珠却偏要乱说一气。

在精神表层作业的人,最喜欢时时扬起胜利的彩旗,导致平庸的成果俯拾皆是。然而,真正的思想和艺术经典之作,大多是沉默不语的。

理论探索者,大都有一种淡泊的心境,将名利的浮云轻轻拂去。他们只为一份宁静,只求呵护精神的家园,从而守护心灵的一方净土。

理论的抽象,需要剖析社会诸种现象,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维精髓。

舍弃具象后的抽象物,会化为优美的精神结晶——蕴含着思维的血脉和文字的精魂,从而形成了充满灵性的理论。这就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也是原创性理论的奥秘所在。

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理解是需要一定的资质和背景的。某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不必推敲过度,否则很可能导出荒谬的结论。

任何溢美之词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小溪只能荡漾木舟,大海才能托起巨轮。

真理是一种真知灼见,没有必要隐匿在格言的盒子里。

走得越远,根系越长;成就越大,越是低调。

参考文献:

[1]熊振华著 《思维价值学》 北京: 线装书局 2009

[2]熊振华著 《鸟瞰人生》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3]熊振华著 《思想的星空》 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18

[4]熊振华著 《智慧的人生》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熊振华,男。1951年七月出生。名族:汉。籍贯:湖南常德,大专学历。会计师,作家。

猜你喜欢
探索者理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周绪红:钢结构探索者
现代教育的探索者——王庭槐
王大辉:复杂系统的探索者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