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与石器文物

2021-03-09 15:33杨毅璞
大众考古 2021年8期
关键词:石器狩猎工具

杨毅璞

在漫长的人类繁衍发展进程中,伴随着血与火的历练,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丰富的石器文化,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旧石器时代

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始于约250万年前,当时的人类使用打制而成的石器,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人类在长期使用天然木棒和天然石块狩猎、防卫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石头经过磕碰后会产生尖锐锋利的边缘,利用锋利的边缘砍砸食物或切割兽皮更省时省力。人类由此获得启发,主动碰撞、敲击、打砸石头使其产生较为锋利的边缘,以制造满足使用需求的工具。其中,经人工主动打制剥落的部分便可称为石器,余下的无实际功能的石头坯子则称为石核,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石器工具。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选材以燧石岩、砾岩、砂岩和石英岩等为主。打制石器要求石料既不能太软又不能太硬,要有韧性,脆且坚硬,太硬难以剥落石片和塑形,太脆容易破碎无法成形。旧石器时代人类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因而所用石头的材质往往因地理环境而异。临近山区的先民就依山地取材,选用山体上的岩石,靠近河流的群体便取用河堤岸的卵石。这其中最理想的石材当属产自于火山附近的黑曜石,它是火山岩浆突然遇冷而形成的二氧化硅体,通常呈黑色,具有玻璃的质感,质地坚硬又极其锋利,还特别容易剥落,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但是这种石材仅在有火山活动的地区才能获取。

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粗厚笨重,加工方法简单,对天然砾石稍加打制后便可使用,功能也不特定,一件石器往往有多种用途。旧石器时代石器多为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包含了大型器系统和小型器系统,大体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三大类。

砍砸器多为石核石器、砾石石器或大石片石器,通常个体较大,单面、双面或多面有刃,用来砍砸动物骨头以获取骨髓,敲砸植物果实硬壳以获取坚果,砍伐树木以获取建筑用材。集多种功用于一身的砍砸器,随后发展为双面打制、左右对称、手持端宽厚平整、刃口端略尖、侧端锋锐的手斧。裴文中先生曾说:“手斧是一种大型的、一器多用的工具,交互打击而成,两面遗留石片疤,前端有尖,侧刃锋利的工具。”可以说一件顺手的手斧,其功能相当于今天我们所用的多功能军刀。手斧较砍砸器的先进之处在于,它是人类所制造出最早的规范化、标准化器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作工序,手握感更舒适,由于两面均有加工,无论砍、劈、敲、砸,效率都有所提升。

刮削器多以石片制成,通常体形较小,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刮削器直接使用从石核打制剥落的石片,经加工修整形成不同形状的刃口。根据形状和刃口多少可分为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圆盘刮削器、多边刮削器等,用来切割食物、加工兽皮、刮掉树皮制作棍棒工具、修整使用工具等。刮削器的使用在我国持续时间久远,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时代,跨度达百万年之久;应用空间十分广泛,我国从北到南广大区域的史前文化遗存,都能见到刮削器的身影,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

尖状器分为小型尖状器、大型尖状器两类。小型尖状器主要以石片加工制成,通过对石片相邻的两边进行修整,在顶端形成三角形尖刃,裴文中先生形容其为“两边夹一角”。小型尖状器借助其尖角以戳刺、钻孔、雕刻、刻划,同时兼具了刮削器的刮削和切割功能。在一些地区出现的两端削尖、两面锐利的尖状器,还可当作箭头或者矛头使用。大型尖状器则以石核或砾石制成,器身长而尖,整体呈三棱柱形,背部呈棱脊状,属手镐类工具,用以挖掘根茎类植物。大型尖状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万年襄汾丁村文化中的“三棱大尖状器”,它主要用于起土挖掘,被学术界命名为“丁村尖状器”。

除了以上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器类外,旧石器时代常见的石器类型还包括石球、箭镞等。在距今约80万年的山西芮城匼河遗址、距今约7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都发现了制作粗糙、往往保留砾石面的石球,这些石球通常被称为“球形石”。在距今约10万年的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发现了大量制作规整、精致、接近球体的石球,是许家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许家窑人以石球直接掷击野兽,或将石球兜起后系上绳索快速抡动抛出,借助石球的动能投掷距离可达50—100米,以绊倒猎物或击伤猎物。匀称的石球飞行起来阻力小、命中率高,是狩猎过程中理想的绊兽索和飞石索工具,许家窑文化遗址发现的野马化石有300多匹,因此许家窑人也被称为“猎马人”。

弓箭的发明,对狩猎的先民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8万年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石箭镞。石质箭镞通常主要有三角形和柳叶形,后面还发展出便于固定在木柄端的铤。弓箭的发明使得人类狩猎能力得以大幅提升,无疑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空前进步的标志。

石球、石镞的发明是人类使用工具的一次革命,人类狩猎工具从此得到了质的提升。它们延伸了人类手臂触及的范围,借助这类工具,狩猎活动不再是与猎物进行近距离的肉搏,从而降低了受到野兽伤害的风险,狩猎效率也大为提高,人类获得了足够的食物,在捕获的猎物食用不完的情况逐漸增多的条件下,家畜驯养便应运而生。人类迎来了崭新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可谓百花齐放,属“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文化传统的古人类经济活动,逐渐发展为以采集活动为主、狩猎活动为辅的原始采集经济,并最终产生了以作物栽培为主的早期农业经济;而属“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文化传统的古人类经济活动,则形成以狩猎经济为主,并最终发展为家畜饲养的畜牧业经济。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工具也逐渐有了特定的功能,无论是功能、材质、制作工艺,与旧石器时期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即便如此,新器物的出现,都可以在传统器物上找到其来源和影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使砍砸器演化为磨制精美的石斧,三棱大尖状器演化为石镐,小尖状器演化为雕刻器和石钻,刮削器演化为石刀等。

此外,细石器工业逐渐发达,以木柄或骨柄安装石叶的复合工具流行起来,箭镞的制作也更为精致,出现了农耕文明所特有的石磨盘、石磨棒、石臼、石镰,制作陶器所需要的石拍、石垫、石?、石轴承,纺织所需的石纺轮,加工木材的砍伐工具石锛、抛光工具石凿。各地因地理环境差异还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具,如北方内蒙古一带的鞋底形石耜,长江下游一带的三角形石犁和半月形耘田器,渔猎地区的石网坠等。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保障后,人类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需求,开始对美有了追求,开始对各种自然现象及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思考,一些祭祀、礼乐、装饰器便产生了。在以石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各种形制的石质礼器、乐器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古时称石之美者为玉,当时人对玉的定义比较宽泛,石质较好,有别于常见普通石头的都可以称为玉,这一类的美石承载了先民们的朴素审美,不仅被用来制作珠、坠、镯、环、玦等各类饰品,还被用来制作琮、璧等重要礼器,继而产生了原始艺术、原始宗教和原始礼制。

礼器的形制最初来自对生产工具的模仿,一些通体细磨、制作精美的石斧、石铲、石刀等,已完全脱离了实用功能。《说文解字》云:“钺,大斧也”,原始社会最常见的生产工具石斧,逐渐演变为“钺”,成为一种礼仪用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在我国西南稻作文化区发现的一些磨制精细的大型双肩石铲,已不是实用的劳动工具,而是与稻作生产相关的祭祀活动礼器。南京北阴阳、安徽潜山薛家岗等遗址出土的扁平长条形的多孔石刀,体形庞大而纤薄,具有明显的礼仪性质。

乐器的产生源自人类的实践,先民们发现不同石质的石头敲击后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从而对有着悦耳音质和优美音色的石头有所青睐。石磬、石埙、石哨,便是利用石材的特性所制作的原始乐器。石磐是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曾被远古先民用于乐舞娱乐,甲骨文中的“磬”字,便是手持木槌敲击悬挂石片的形象,《尚书?益稷》中“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对击磬乐舞的记载。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其中一件二孔石埙经测音发现可奏出多个音节,音阶准确,乐音质朴悠扬。

石器時代中国大地上孕育出的史前文化如满天星斗,照亮先民通往文明的路,这条路是从“蒙昧”走出,从“文化”通向“文明”之路。“文化”和“文明”仅一字之差,人类却走了上百万年,经历过这段艰辛历程后,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为山西永济市博物馆副馆长)

3475500589248

猜你喜欢
石器狩猎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狩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