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佛造像撷珍

2021-03-09 15:33肖月萍
大众考古 2021年8期
关键词:闽台观音金刚

肖月萍

台湾与福建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两地的宗教信仰亦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诸多的共同特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主题展厅“诸神同祀”单元,即以海峡两岸佛、道及各种民间信仰交流互动为主要展示内容。这里以闽台缘博物馆馆藏的几尊见证两岸佛教交流的造像为例,展现两岸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

馆藏佛教造像

闽台缘博物馆馆藏造像中,佛教造像有57件(套),材质以木、瓷、泥、石、铜为主,大致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像、佛的弟子和罗汉像、八部护法像四类。

佛像

佛像有小乘佛和大乘佛之分,小乘佛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佛,大乘佛则认为四方皆佛。闽台缘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呈坐姿,螺发,螺髻宽矮,面庞圆润丰满,细眉,双眼微合,眉间有白毫,耳阔长垂,嘴角内收含笑。身穿双领垂肩式袈裟,衣领低垂,露出束带裙腰,衣褶纹理清晰线条流畅。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而坐。脸部及衣饰涂红色彩绘。此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整体做工精细,五官刻划细腻,开脸祥和,体态端方大气,沉静安宁之感油然而生。

现在台湾地区的佛教寺庙中,均供奉释迦牟尼佛,其雕刻造型与大陆无异,均为坐姿或站姿,脸部造型统一塑造为圆润的模样,身高体宽。

菩萨像

菩萨即尚未成道的佛,主要有文殊、观音等菩萨。观音菩萨信仰是民间佛教信仰中最广泛的存在,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在民间,观音的济世方式多种多样,或为“送子娘娘”,或为“慈航尊者”,或为“救苦救难的神”等,都体现出观音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闽台缘博物馆展出的清代铜观音立像,头披观音兜,高盘发髻,长圆脸,额前有白毫,双目微睁下视,嘴角略带笑意。肩覆帛巾,身披大衣,衣口袒露,内着裙,裙腰至腹,衣纹线条流畅,飘逸自然,裙摆覆地。双手交于腹前,腹部微微前突,侧视呈微弯曲状,跣足并立于六足座上。此尊观音立像将情感与姿态完美融合,生动展示了观音丰颐秀目的仪态,给人以雍容大度、慈妙庄严之感。

另一尊为民国时期交趾陶观音立像,此为臺胞于2005年捐赠给博物馆的。观音像头披观音兜,发髻高耸,佩戴有佛坐莲花发饰,肩部披发,额前有白毫,细眉秀目,双目微睁下视,嘴角略带笑意。身披广袖衣裙,衣口袒露,胸前佩戴有莲花璎珞珠串装饰。内着裙,裙上佩粉色、绿色、黄色梅花璎珞珠串装饰,裙摆覆地。衣襟、裙裾部分均有黑黄色边饰,与洁白的衣裙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观音婀娜的身姿体态。双手微抬,呈说法印,跣足立于五彩莲花座上。

佛的弟子和罗汉像

闽台缘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泥塑彩绘阿难立像,光头,面庞圆润,眉目清秀,双目微合,双耳下垂。内着右衽交领衣,衣摆下垂及地,外披博袖袒右式袈裟,衣着饰以红、黑、金、黄、绿等五彩花卉纹,衣褶线条流畅飘逸,有垂坠感。双手似叠加施禅定印,袖手恭立。此尊造像做工精细,容貌形态优雅娴静,衣饰繁复,体形健美壮实,为不可多得的佛教造像精品。

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旧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三尊泥像(约1901—1911年,由雕塑家林起凤所塑)。主尊的两侧为迦叶、阿难二比丘立像,均着僧服。迦叶作老僧形象,拱手当胸;阿难则作年轻比丘像,双手合十,脸颊圆满,双肩宽广。

八部护法像

八部护法即佛教中八种护法神怪。这些护法神被称为执金刚神、金刚力士或密迹金刚,简称金刚。金刚力士是从印度神话中发展出来的神王,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佛的护法。在寺庙的山门处,他们身着甲胄,脸部威厉慑人、凶相忿怒,身躯勇猛雄健。

闽台缘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木雕彩绘金刚立像,头束发冠,额上镶一眼。内着金色铠甲,腰束玉带,外披绘有五彩祥云纹的开衫,广袖,两侧袖口以绳缚之。双手合掌举于胸前,双脚着靴而立。造像表面以白粉作底,用红、黄、绿、黑、金彩等绘于头、脸部和衣饰等处,色泽鲜艳亮丽,面部表情威严深邃,衣褶线条纹理舒展,柔美流畅。

佛教造像在两岸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的具象体现,从佛教传入东土开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了不少精美无比的作品,为中国雕塑史增光添彩。伴随佛教在闽台两地的发展,闽台佛教造像工艺和作品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留下颇多佳作。

闽台两地形形色色的佛教造像,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造型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佛教信仰在两岸发展多姿多彩的风貌。

台湾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源于大陆,据粗略统计,台湾约有大、小佛寺神庙3000余座,造像达万尊。由于移民社会的关系,台湾的佛寺历史都不长,大多建于清代,造像则多出于近代或现代,制作造像的工匠多来自福建和浙江。由于师承、流派及分香、请灵的关系,台湾的佛教造像造型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在这些佛寺中,奉祀最普遍的是观音,奉祀观音的寺庙又以龙山寺为最。台湾最早的观音寺是鹿港龙山寺,相传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由泉州人陈邦光特邀泉州名匠设计扩建,不仅在格局规模上都仿照安海龙山寺,连建筑使用的木材、砖瓦都特地从闽南采购运至鹿港。据称,其殿内奉祀的唐代观音铜像亦是从安海龙山寺请回。台北艋舺龙山寺是台湾规模最大的龙山寺。艋舺原是晋江、南安、惠安三地移民聚居之地,清乾隆二年(1737),泉人黄典谟捐地、三邑人捐资共同修建了艋舺龙山寺。该寺在台湾分灵众多,因而影响甚广,淡水龙山寺、汐止北峰寺、竹林山寺等都来此请香分灵。

(作者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博馆员)

3421500589273

猜你喜欢
闽台观音金刚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追影记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观音送子图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自己的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