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2021-03-09 15:33
大众考古 2021年8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人群文明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杨泓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3月

本书在百年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阐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谓大家小书。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

《考古队长现场说:中华何以五千年》

高江涛、李平 编

三晋出版社,2021年7月

编者邀请了与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相关的18处典型遗址的考古队长撰写遗址考古故事,包括山西襄汾陶寺、绛县西吴壁,甘肃临夏齐家坪,陕西神木石峁,河南陕县庙底沟、偃师二里头,山东章丘城子崖,安徽蚌埠禹会村,江苏高邮龙虬庄,四川新津宝墩,湖南洪江高庙、澧县城头山,湖北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安徽含山凌家滩等。

《夏商考古探索文集》

方燕明 著

科学出版社,2021年6月

本书收录作者40余年考古工作中写就的有关夏商考古探索的45篇文章,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夏文化探索,主要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相关研究;其二为区域中心聚落研究,如登封王城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遗址的相关研究;其三为若干中心聚落考古探索历程,从学术史角度留下一些探索者的足迹。

《碰撞与交融——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

齐东方 著

科学出版社,2021年7月

本书综合作者多年研究成果,以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外来文化或与外来文化相关的器物、图像进行综合性研究。全书分六章,以丝绸之路为宏观背景,以零散发现的个体文物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中外贸易、文化的交流互动。

《六朝文明》

【美】丁爱博 著,李梅田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作者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包括城市与边镇、墓葬建筑、物质文化与艺术、铠甲和武器、服饰、食物、宗教等各方面,既宏观阐述了六朝的政治与社会,又细致描绘了六朝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六朝图卷。

《方圆一体:玉琮的故事五千年》

王仁湘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

本书回溯学界对玉琮的发现与研究过程,梳理出一些问题要点,提出一些新的解释,著力于纠正以往认知的错讹,提示新的视点,集中在玉琮的名称含义、形状解构、纹饰解释、用途推测等方面展开研究,考察古中国人在玉的世界里构建了怎样的精神家园。

穷物理

14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化石研究确认为新的人种“龙人”

1933年,哈尔滨几十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2018年被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其保存非常完整,包括眼眶内部、鼻甲骨、颅骨底部等精细结构都得以保存。近期,学术期刊《创新》以“龙人:一个新发现的人类支系”为题揭晓了最新研究结果,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论文作者包括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克里斯?斯特林格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龙人头骨可能出自中更新世晚期的湖相地层,生活年代距今可能不晚于14.6万年、不早于30.9万年,这一时间段正是智人与其他古人类分开演化的关键时期。龙人脑容量达到1420毫升,属于智人的脑容量范围。龙人非常强壮,可能是对高纬度地区寒冷冬季的适应,曾在亚洲北部广泛分布。为分析龙人与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等人种或人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者建立超过600项特征、近100件对比标本的数据库,研究发现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所属的支系都是单系类群,龙人支系与智人是姊妹群,有着最近共同祖先。传统观点认为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是姊妹群,新的研究结果颠覆了这样的看法,并且表明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有着更加古老的分异时间,可能早在100万年前就走向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同时,基于新建立的系统演化关系树,生物地理学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非洲是人类演化的扩散之“源”,而亚洲则更多的是人类演化之“汇”。(孙自法,中国新闻社)

解密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的遗传历史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山东大学王伟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及李珍研究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范雪春研究员共同主导的核基因组研究成果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11,000 years ago”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研究团队运用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从广西30处遗址出土的170个人类骨骸或化石中成功捕获30例(15个遗址)距今10686—294年的人类古基因组,及福建1例距今11747年的人类古基因组。对距今约1.1万年的广西隆林古代个体的古基因组分析发现,她已经是遗传意义上的现代人,且其基因组含有的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的含量不高于其他现代人。以隆林人为代表的相关人群不同于此前所观察到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古南方人群和东南亚地区的和平文化相关的古老亚洲人群。她是一个此前从未观测到的、对现在生活人群无明显遗传贡献的、在东亚南北方人群分离之前分化出来的、未知的东亚古老人群。研究同时对该区域距今9000—6400年人群的古基因组展开分析,结果显示距今约9000年的独山人呈现出以隆林人为代表的相关古老东亚人群与以奇和洞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的混合的特点;而距今8300—6400年的宝剑山人则延续了独山洞人的遗传成分,此外还混合有与和平文化相关的古老亚洲遗传成分。此次研究对该区域距今约1500—500年(历史时期)的古人群基因组展开分析,发现广西地区这一时期人群显示与距今6000年之前的史前古老人群(包括隆林人、独山人和宝剑山人)完全不同,即广西特有的以隆林人为代表的相关古老东亚人群此时已经消失。这些距今1500—500年的人群显示与现今生活在广西的侗傣语系和苗瑶语系的人群有着密切的遗传联系。他们和现在的侗傣语系和苗瑶语系的人群一样,受到了东亚古北方人群的影响,是东亚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遗传混合群体。线粒体研究也从母系遗传角度印证了这些人群的遗传联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

知文明

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年代和机制

三星堆文明形成于三星堆遗址二期,具体年代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三星堆文明是在三星堆遗址二期受到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形成时期包含了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以及宝墩文化的继承者等三种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影响,促使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巨变,导致三星堆文明的形成。由于三星堆文明形成过程中继承了一些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夏文明因素以及齐家文化因素,所以在三星堆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受到中原商文明的影响,但其所呈现出的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即表明三星堆文明特质的文明因素,却迥异于商文明。(朱乃诚,《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

东周的“工业革命”

随着周代中央体制的削弱和外来游牧人群的冲击,块炼铁技术从西域引入并迅速本土化演变为生铁浇铸技术,微晶玻璃催生了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铅钡釉砂和铅钡釉陶,冶铁术和玻璃的制造标志着工匠们对火的控制有了较大突破。青铜器生产的零件化和标准化促进了青铜技术的普及。湿化学、油脂利用的兴起促进了化妆品产业的兴起。纺织原料和机械也有了突破。马等牲畜的运用提供了更优越的动力来源。由于社会管理和知识传播的需要,书写形式也从金文过渡到简帛,笔墨开始流行。诸多技术门类的进步,重塑了社会经济基础、组织架构和手工业,进而对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大冲击,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发展。(杨益民,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网站)

邯郸响堂山石窟皇帝陵藏

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三件石棺床构件自面世以来,学术界一般将它与散见于多个收藏机构的石刻复原为一套石棺床,但从石构形制和浮雕内容看,这种复原并不成立。邯郸北响堂山石窟内有皇帝陵藏的传说是可信的,陵藏并非真实的墓葬,而是出于祭祀安魂目的而设的陵庙,这是东汉以来石殿祭祀传统的延续,而石棺床就是设在陵藏内的祭台,是深受佛教影响的一种祭祀性设施,反映了北朝佛教仪轨与传统葬俗的深度融合。(李梅田、黄晓嬴,《美术研究》2021年第2期)

读天下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 将审议泉州项目

7月16日晚,第44屆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拉开帷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应在2020年举办的本届世遗大会延期到今年。为保障会议顺利举行,本届大会采取线下加线上的办会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次以在线形式审议世界遗产议题。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介绍,计划于31日闭幕的本届大会是一次“加长版”会议,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相当于往届大会双倍工作量。《世界遗产名录》等各项清单将会有重要更新。中国目前有55项世界遗产。将提交本届大会审议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今年6月初,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将泉州项目“无保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邰晓安、张逸之,新华社)

3927500589210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人群文明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漫说文明
什么是世界遗产
文明过春节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