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旅游,展现古镇新魅力

2021-03-09 05:33陈西亭刘昌银欧江丽潘永愿杨红秀
民族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文旅融合

陈西亭 刘昌银 欧江丽 潘永愿 杨红秀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在旅游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而实际上文化与旅游一直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逐渐凸显,文化成为旅游的精神体现,承载旅游经济。同时旅游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弘扬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下司古镇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行介绍,下司古镇旅游景区严格贯彻落實省、州关于加强旅游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采取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旅游特色、强化社会管理和优化服务水平,努力塑造旅游新形象,展现古镇旅游新魅力。

关键词:民族特色    文旅融合     新魅力

一、古镇民族特色

(一)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古称蜡缬,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苗族妇女蜡绘,一般小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不借助工具。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熔后即现出白色花纹。走进下司古镇的蜡染店铺里,店员用蓝靛染过的布料上绘画,苗族蜡染可分为七大类。即蝴蝶纹、鱼鸟纹、漩涡纹、花鸟植物纹、铜鼓纹、星辰山川纹。蝴蝶纹和鱼鸟纹都是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具有不同的寓意,表达的也是苗族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是追求吉祥美好等的象征。在古镇的商铺里,苗族商户运用掌握的蜡染技术并结合时代发展,现代简约风的裙子、短袖、斜挎包等,使蜡染技术在更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刺绣技艺

下司镇的苗族刺绣技艺流行在铜鼓村、白午村、摆仰村、新华村、同兴村等苗寨内,掌握的人较多,是苗族女装工艺中的精品。其在技法上有平绣、绉绣、破丝绣和数纱绣等。其中,平绣针法为单针单线,线条流畅,针脚排列均匀,丝路平整,布局合理,清新明丽;绉绣为先将与绉绣中相同的辫带,按照剪纸图案,由里向外将辫带呈左右或向前后摆平环绕,用针将其固定,辫带走向明朗,有一定规律性;采用平绣的针法绣出呈几何形纹样的各种图案。不同的技法和针法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经多件绣片采用贴花、粘花和补花等手工工艺与服饰布料结合后,便成为多种几种刺绣技法的集合体。刺绣还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多维性。2010年,苗族刺绣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商业文化

下司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浓郁,因水而生、因商而兴的古镇。下司古镇在清朝嘉庆13年(公元1808年),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下司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清水江上游,顺江可达两湖、江浙,逆水可至都匀,向东可进凯里、雷山、台江,西出可至贵阳、安顺、云南,是清水江上的天然良港。港以城兴,城以港荣。下司古镇有独特的马帮文化,现在的下司古镇是一座新镇与旧镇融合的古镇,很难看出古镇有以前马帮文化的印记,若放在以前,那肯定是一看便知。随着水上贸易日益发展,下司清江村逐步成为重要的商业码头,每天舟来船往,百货集散,客商荟萃,在下司古镇的街道两侧,是一字排开、紧挨相连的木楼民居。每栋房屋均设有货柜,出售食盐、布匹等货物。现在的下司古镇里住的是本地居民,干栏式的木楼,一楼则是商铺,卖的东西琳琅满目,有苗族蜡染、苗族银饰、刺绣、特色的下司酸汤鱼、“草烧狗”等。

(四)银饰文化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的。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以大为美的、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是苗族银饰的特征。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而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在下司古镇的商铺里,游客们对苗族服装和苗族银饰独特的美所折服,穿上苗服,带上较为繁重的头饰和类似项圈的颈饰以及胸饰、手饰等,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苗族银饰文化和服装,穿上各式各样的苗服在这座美丽动人的下司古镇穿梭。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旅游自然成为大众的重点关注,在旅游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去感受文化和传承文化。文化与旅游一直是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关系,文化承载着旅游经济,体现了旅游精神,同时旅游景点作为传播载体通过不同的展现形式表达各具差异的文化内涵。古镇充分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特点。

(一)古镇的建筑特色文化

下司古镇最能体现其悠久的地方就是清水江西岸的老时街道,两边的民居建筑也基本保持着旧式风格。古镇的小码头形成于雍正时期,承载着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历史记忆,如今,其传承着码头文化,日常婚俗表演也有祭拜码头的流程。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古殿宇遗址,古民居,古巷道等,既有徽派建筑特色的白墙黛瓦,优雅别致,也有苗侗民族特色的吊脚木楼、鼓楼,风情万种。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的牌坊,是清代八柱三开间牌坊,大多数的牌坊多为平面式建筑结构,而在下司所看到的这个牌坊是很珍贵且少有的立体式牌坊,雕刻精美且保存完整。漫步于古镇老街中,环境清幽,青瓦木楼、沿江而建,古镇的建筑风格融古老与现代,国外与国内各种元素于一身。民国、清朝,苗家、侗家不同时期、不同造型、不同风格、古朴与现代的融合,尤其是房子中的翘角飞檐,很是惹人耳目。5D6B7636-779F-464E-A414-9347C8D3C60E

(二)古镇餐饮美食

元明时期,苗族、仫佬族就掌握了制作腊肉、腌鱼和酸汤等可储存食品的技术,并由此沿袭,逐渐发展成为饮食文化主流,“酸汤”和“腌汤”飘香一地,在加工上也多是“喝酒喝砵砵,吃肉吃坨坨”的粗加工方式。明清时期,汉族在饮食上从江南带来蒸、炒、炖、卤等风格,即以干菜为主的徽菜风味,在制作上也较为精细。1949 年以后,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生活条件提高,下司各民族的饮食质量不断提升,烹饪方式也是多样化。出名的月亮粑粑、酸汤鱼等特色美食引人入胜。

(三)古镇民族风情

下司古鎮为苗族、仫佬族、畲族和汉族等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让游客们在同一地点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在这里能够看见不同的习俗,如“游方”是下司苗族未婚男女青年一种公开的社交活动,又称“摇马郎”。通过这一方式,交结异性,选择伴侣。开头文化风俗“对山歌”,其通俗易懂、语言简洁、押韵比兴、委婉动听,或倾诉男女爱情,或激发劳动热情,或表达伤心悲情,或抒发幸福喜情,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下司的苗族还流行提亲风俗,即男方家托媒人谈亲事,当确定媒人后,男方父母便带上礼物上门相请。拦门酒是下司苗族山寨古老且具特色的习俗。,偷月亮粑,送冬瓜,到中元节、元宵节是时都有不同活动邀你一起参与。凯里市最大的苗寨之一铜鼓村,村里的女性大多数都掌握了苗族的刺绣技艺,如技法上有平绣、绉绣、破丝绣、数纱绣等。此外,还有民间通俗绘画铜鼓农民画,当地村民根据自己已知的身边事物,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描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题材丰富多样,颜色丰富多彩,画风不受任何限制,呈现出自由、奔放、强烈、抽象的文化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三、景区存在的问题

下司景区是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民族风情跃于眼前,多以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下司古镇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除了陆上观赏古镇外,水上乘坐游船观赏也成为亮点,景区竞技也是一大特点,民族特色建筑与文化更是一大亮点,下司景区保留着明清两代以来留存的建筑,独特的民族建筑与文化则给人耳目一新,下司古镇保留了多数民风民俗,然其中也不乏存在着其他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商业化是古镇必然经过的过程,与时俱进是必然,过度商业化易产生审美疲劳,让人忽视民族文化为主向的问题,且街道商业区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商业化商品较多,鱼龙混杂,价格过高问题趋向明显,商品价格不一,因而多数游客并不会对此类商品感兴趣,易流失原有的民族特色风味,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民族文化特色的保留,增强民族文化内涵,保持民族特点,减少过度修饰,对于商品物则合理定价,商家与游客各有宾客尽欢之感。

(二)古镇排水系统排放。夏季南方雨水量较大,古镇则处于河流边域,受雨水量影响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随之而来的古镇的一些建筑也容易受到影响受到侵蚀,古镇沿街路上易造成低洼,污水低洼导致游客难以行走,因此排水系统则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要注意河流是否存在垃圾,垃圾问题容易堵塞,注重河流的整治,同时对排水系统进行加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受损的建筑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长久留存古镇的建筑。

(三)古镇同质化。贵州省古镇景区众多,依山傍水,清水悠悠,都崇尚“古”建新,与时俱进,各有民族特色,然而却有一定的同质化,即趋向雷同,商业化明显,布景配置有较多相似,相似工艺品成批生产让游客由刚开始的新意到后来的索然无味。古镇同质化则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因而古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更引人入胜,古镇不应只停留在静态生活上,即为参观古建筑、古文化等上,还可加入动态方式。

四、思考建议

(一)古镇的过度商业化问题的建议:古镇商业化问题凸显出古镇是跟紧时代步伐时俱进的,景区应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创新结合,利用好少数民族的特色,从而拓宽游客的审美范围,使游客形成古镇是以民族文化为主发展的旅游特色,提高游客的好奇心。利用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特色,提高游客对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古镇排水系统排放的问我们的建议:增加排水系统,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气候,对排水系统进行管控,根据不同季节的水量大小对排水系统进行分期排水;注重河流的整治,针对垃圾问题的堵塞,我们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观念,从而提高游客的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加固河道两边的安全建筑,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

(三)古镇同质化问题,我们给出四个原则:一、保护为前提原则,面对古镇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我们要做到以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前提,保护好古镇的和谐环境和旅游价值。二、独立性原则,发展就是要以特色发展为目的,坚持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挖掘出自身与其他古镇之间的不同点,将这些不同点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创新出独特的旅游产品。三、游客需求原则,古镇同质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游客的需求,游客需求是旅游景点得以生产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四、共同发展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可知道,目前古镇旅游景点大都位置比较集中,大多古镇存在着部分资源相似,但又具特点,相似的资源知名度都较高,对于提高古镇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以此在古镇同质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古镇之间的合作,增强古镇之间的整体竞争力。

五、结语:综上所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也越加密切,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能够充分体现两者的关系,并实现整体发展和创新进步,提高文化经济和旅游经济的效益收益,为实现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则需注重文化消费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影响,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下司古镇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在文化旅游中也得以体现,这也是对各城市当前消费结构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的一种。同时,有利于对城市夜间经济结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这种形势下,不仅可以保证夜间旅游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且还可以实现各城市内部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实现整个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凯里下司古镇在紧跟时代的发展,充满了民族乡土气息,利用各种形式将民族新魅力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廖石云“互联网+” 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福建茶叶,2019,41(06);65-66.

(2]肖新成周桂明,雷绍海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一以苏、 浙、沪、闽面板数据为例[J].宣春学院学报,2019.41(04):33-38.

[3]白迪化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西安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J]纳税,2018,122):203.

[4]吴耿安,刘巍郑向敏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03):80-84.

[5]应文.靳弘翁季西部中小旅游城市照明规划中的景观经济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1):99-105.5D6B7636-779F-464E-A414-9347C8D3C60E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