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景的多元化及其内在的情感性

2021-03-09 13:55邱坚珍裴陆琦
照明工程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光景灯光建筑

邱坚珍,裴陆琦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引言

光景(Lightscape)作为视觉景观中的一个特殊方面,指主要由光源、光影及其变化所构成的景观,或由光源、光影及其变化引起强烈视觉印象的景观[1],包括自然光景和人工光景,以及二者兼有的光景观。光景学关注光与人、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2],尤其重视光景的社会内涵以及光的审美价值。

人工光景观在表述形式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可利用光影的特性建构而成[3],建筑和城市空间可运用光和影的特殊效果来表达设计中的人文内涵[4],实用的人工照明也因注入独具创意的艺术理念而成为充满社会情感的艺术设施[5],日新月异的媒体建筑所带来的新光景形式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些手段多样的光景表象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内在深层的社会感情以及文化意义。

1 光景艺术装置

近年来,光景和声景已成为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新宠[6]。艺术创作利用光、影以及光的散射、折射、反射等所形成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独特的光景艺术作品。

美国著名艺术家Janet Echelman被誉为公共艺术的“革新者”,对世界艺术创新和流行文化均有着深刻影响(1)参见:https://www.echelman.com/。作为画家、雕塑家的她曾在东方游历多年,与当地工匠合作将传统纺织与当代绘画相结合,发现渔网这种独特的材质可打破通过油彩或雕塑来暗示运动、形态和光线的固有思路,且实时捕捉和转译自然力中的光和风[7]。以 “非正统的艺术材料”来创作的激情由此被引燃,也催生了以高强度尼龙纤维编织的系列作品“NETS”。日间,“NETS”在自然光中变换着自身色彩和投射在地面的阴影,营造出使人感受到风与光变化的虚边界空间;夜间或在室内时,网状材质的阴影和色彩在灯光配合下变化,带来了Echelman所追求的空间感受:“你看到的物体,变为一种可以迷失其中的体验”。该作品自2005年首次在葡萄牙的Matosinhos和Porto之间的海滨上空建成后(图1),足迹现已遍及全球五大洲,从新加坡、上海、悉尼、旧金山、好莱坞、温哥华、波尔图、伦敦到瑞典的博拉斯等,为多地的景观注入了无可替代的新鲜活力(2)参见:https://www.echelman.com/。2016年,当一座建筑物尺度的雕塑出现在伦敦牛津街上空,带着微妙的动态细节不断制造着变化的阴影模式时,拥有创新艺术视觉的伦敦人被彻底征服(图2)。Echelman回忆道:“最寒冷的一周,最繁忙的街道被关闭,人们躺在冰冷的沥青上,体验着在他们头顶上的绳子、阴影和色彩变换。”

图1 葡萄牙海滨“NETS”(白天和夜晚)(图片来源网络)Fig.1 “NETS” installation, Portugal(daytime & nighttime)

图2 伦敦牛津街 “NETS”(白天)(图片来源网络)Fig.2 “NETS” installation at Oxford Street,London(daytime)

泰特英国美术馆的杜文画廊(Duveen Galleries)是英格兰第一家专为雕塑展示的公共画廊,每年会邀请一位英国艺术家为其近百米长的新古典主义宏伟空间创作一个新作品。2017年的“光的空间形式”(Forms in Space…by Light),是威尔士概念艺术家Cerith Wyn Evans设计的霓虹灯艺术装置(3)参见:https://www.tate.org.uk/visit/tate-britain/duveen-galleries。Evans迷恋不同艺术体系的碰撞和对思想不确定性的感知,以运动、节奏和结构在创作中形成一种或视觉上的潜意识(4)参见:https://www.artsy.net/artist/cerith-wyn-evans。

这组近2 km长的“空间光绘”包含了无数的直线、曲线以及螺旋形式,基于形态而又高度精雕细琢,是作者向达达主义的核心人物Marcel Duchamp致敬的作品,同时也从日本能剧所使用的精确动作中获得灵感,将运动和舞蹈转换成如乐谱的符号形式(图3)。当观众沿着画廊前行,便如同在艺术品中行走并体验着空间的协奏曲;灯光彷如一根画笔,时而简单地推进、时而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骤停、时而又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扭转姿态,一连串复杂的动作如奔放的舞蹈(图4)。即使用整天的时间,观众仍无法完全理清所有集群和离散的元素、解开其中的相互联系和密码。

图3 “光的空间形式”,伦敦杜文画廊(图片来源网络)Fig.3 “Forms in Space…by Light” at Duveen Galleries, London

图4 “光的空间形式”细部(图片来源网络)Fig.4 Details of “Forms in Space…by Light”

作品的引人入胜也来源于所带来的无限感知,从中使人联想到大型强子对撞机中飞驰的粒子、毕加索用光在空中描绘神话中的生物,又或是杂技演员面前待飞跃的大圆环、瞄准混沌太空的望远镜,甚至其圆环也让人联想到测试视力的图表。

艺术家们利用镜面对光线的特殊效应创造体验新奇的作品。

法国设计师Arnaud Lapierre善于以超乎的想象力来捕捉情感。他为巴黎机场设计的名为 “Vertigo”(眩晕)的永久性艺术装置,使旅客在登机前再度体验到的法国创意思想。装置高9 m,由150块大小不同的镜子环绕而成(图5),反射着从建筑顶棚撒下的天光。当旅客置身其中,镜中不再有任何烦嚣的环境,拥挤的机场店铺也从视线中消失。艺术家希望“Vertigo”不仅是一个艺术雕塑,更可创造一种体验:视错觉带来漂浮感,由此联想到即将开启的飞翔,从而在惊喜中带着愉悦的情绪进入旅途(5)参见:https://arnaud-lapierre.com/。

图5 “Vertigo”艺术装置,巴黎机场(图片来源网络)Fig.5 “Vertigo” art installation,Paris Airport

上海艺术节一组名为“石库门”的镜面艺术装置(图6)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近现代上海民居石库门由传统的江南民居融合英国排屋建筑式样演变而来,其建筑空间形式曾对海派文化和上海的城市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装置将一段等比复刻的石库门建筑外立面平放于地面,其上以45度斜角悬挂大幅镜面。当游客在墙面上活动,其形态在镜子中便如同悬挂于建筑外墙上,生动地被代入至近代上海生活的场景中,身临其境的氛围带出了对历史生活和城市文化的珍贵回忆。

图6 “石库门”互动艺术装置,上海(图片来源网络)Fig.6 “Shikumen” art installation,Shanghai

2 建筑与城市空间中的光景艺术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冰岛由火山岩形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一直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Harpa音乐厅由冰岛艺术家lafur Elíasson和丹麦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公司联手打造,于2011年建成,曾获得密斯·凡德罗奖等多个奖项,今已成为首都Reykjavík的城市艺术灵魂(图7)。

图7 冰岛Harpa音乐厅外观(图片来源网络)Fig.7 Harpa Concert Hall, Iceland

图8 Harpa建筑幕墙的12面体构造(图片来源网络)Fig.8 Dodecagon structure of Harpa’s curtain wall

图9 Harpa室内空间(图片来源网络)Fig.9 Interior space at Harpa

美国拉斯维加斯兴建于集阳光、高温和沙尘暴一体的半沙漠地带中唯一有泉水的山谷中。其独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建筑和城市环境,曾被后现代主义先锋人物文丘里和布朗夫妇赞叹为充满美式“波普”自由放任精神的西部野性建筑部落。

为重新提升城市活力,近年在市中心的拉斯维加斯大道沿线出现了一个占地8英亩的公园,这一大型步行区连接着数个地块,其中簇状布置、近15 m高的巨大遮阳构件“Shade Structures”成为点睛之笔。花瓣镂空的构件造型来源于郁金香花的自然形态,意在演绎该公园作为“沙漠中的绿洲”的理念。白天,当强烈的阳光穿过纹理,洒落地面的斑驳光影随日光变换而动(图10);当夜幕降临,构筑物内的照明系统以“阳光芭蕾”为主题释放出如沙漠阳光般炫丽的色彩(图11),缤纷的戏剧性场景与周边现场音乐、欢快的碰杯声和游客的笑声融为一体,以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元化的感知提升了场域活力。

图10 拉斯维加斯遮阳构件(日间)(图片来源网络)Fig.10 Shade Structures in Las Vegas (daytime)

图11 拉斯维加斯遮阳构件(夜间)(图片来源网络)Fig.11 Shade Structures in Las Vegas (nighttime)

光景与实用照明相结合,是别具创意的艺术家们对功能性照明的社会性和情感性补充。

隧道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社会空间,但光的艺术性创作为它带来了积极体验。Zutphen是荷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地下隧道是连接新旧城的重要纽带,荷兰艺术家Herman Kuijer使两条隧道变身为名曰“Light Guide”的永久性灯光艺术区域(图12)。创作灵感来自紧邻旧城区的艾塞尔河,光线和色彩的渐变模仿水的运动,往来行人在似水般柔和起伏的光线中产生了新的时空感觉,对老城区河道的记忆也被唤醒。设计巧妙地兼顾了实用功能和艺术体验,通过科学地控制灯光亮度及颜色渐变速度来保持人眼的恒定视感,以提供安全和舒适感;又通过控制颜色组成的随机性,尽量使通行者每次都能体验到不同的光影效果,以减少使用同一交通空间后带来的乏味感。

图12 “Light Guide” 隧道灯光(图片来源网络)Fig.12 “Light Guide”in tunnel, Zutphen

加拿大北部城市蒙特利尔的冬季灯光展是颇具影响力的保留节目,每年邀请设计师以灯光为元素打造别具特色的城市广场,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寒冷的冬日增添温暖。“Prismatica”七彩艺术装置出现在2014年(图13),由多伦多RAW Design设计,阵列了50个可旋转的反射棱镜。白天,如同万花筒般的棱镜在自然光下温和闪烁;晚上,色彩缤纷的灯光温暖了整个广场(图14),当棱镜转动,由底座发出的投影和棱镜表面的镀膜反射均随而变化,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彩色光谱。装置不仅对广场原有简单的照明进行了补充,更是营造了独特的氛围和新颖的城市空间。多色彩、可互动的装置给冬季寒冷而单调的夜晚增添了活力,也拉近了人与城市的联系、增强了城市内在的情感化和认同感。后期,无数的家庭度假照片被加入在棱镜投影中,生动的内容愈发引人共鸣,被赞誉为“通过艺术和技术将公共空间转变为融合人与人的交流场所,创造直接的经济影响并促进社区内部的社会联系,使场所栩栩如生。”(6)参见:https://www.creos.io/en/portfolio/prismatica/

图13 Prismatica 艺术装置(图片来源网络)Fig.13 Prismatica art installation

图14 Prismatica的氛围感灯光(图片来源网络)Fig.14 Prismatica’s ambience lighting

3 媒体建筑已成为一种新的公共艺术类型

建成于1986年的“风之塔”,被奉为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媒体建筑开端之作(图15),这个椭圆柱利用外层的穿孔铝板和塔身铺贴的镜面反射赋予了光线生命力,并根据环境噪声及风向风力来控制照明形式,使这个瞬时无重复而又带着唯一性的发光塔身展示出城市的复杂性,同时建立起自然与城市的对话。

图15 日本横滨“风之塔”(图片来源网络)Fig.15 “Tower of winds”in Yokohama, Japan

如今,随着大众传媒文化的飞速发展,全息投影、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媒体建筑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已不可同日而语[8]。2019年在波兰华沙Pulawska大街上的一幅整面建筑外墙尺度的媒体屏幕(图16),可供行人通过手机操控屏幕中的内容、对所展示的雕塑进行再创造,同时获得公共空间中时刻变化的信息反馈,体现了人与环境、城市之间交流和互动上的极大可能性。

图16 波兰华沙街道上的媒体幕墙(图片来源网络)Fig.16 Media facade in Warsaw, Poland

裸眼3D 技术已逐步得以推广。吉隆坡商业中心区一幅面积达1 310 m2的巨型LED屏幕,在2021牛年新春播放了一组裸眼3D贺岁片,主角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金牛,以牛气冲天之势跃出巨幕(图17);东京新宿站前,一只体长达10 m的三花猫出现在屏幕上,这只被日本民间视为幸运象征的吉祥物,势态惟妙惟肖,偶尔做出将滑落状,天色渐暗时更是哈欠连连,真实程度令人叫绝(图18)。在全球新冠弥漫的阴影下,这些积极开朗的新体验带来了欢乐的情绪,更是为击退病毒、追求健康和美好鼓舞士气。

图17 吉隆坡,飞跃的“金牛”(图片来源网络)Fig.17 A “Golden Cow” seems leaping out of the screen in Kuala

图18 东京街头的“三花猫”(图片来源网络)Fig.18 A “Cat” in the screen, Tokyo Japan

近年来,艺术灯光展示已成为城市空间美学和光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实践,在伦敦、新加坡、悉尼、法国里昂等许多城市纷纷举办,成功的案例往往基于对自身社会和文化性格的充分体现出[9]。阿联酋第三大城市Sharjah,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之都,文化和宗教氛围浓厚。Sharjah灯光节已连续十年举办,并成为世界上最受赞誉的灯光节庆,灯光、音乐和故事、科技和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展现在色彩斑斓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图19)。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被充分体现,所使用设备全部通过环保认证,场地周边的普通照明在灯光艺术展示时悉数关闭,结果是庆典区域电力使用比平常节省了50%~60%。SLF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体现的先进理念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参观者,2019年节庆的11天内便超过120万,接近该城市总居民数。成功的艺术灯光节极大地宣传了民族和地域文化。(7)参见:https://www.sharjahlightfestival.ae/

图19 Sharjah灯光节建筑(图片来源网络)Fig.19 A building in Sharjah Lighting Festival, Sharjah

近年来,建筑外墙艺术投影也相继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奉献了一场规模空前、气势磅礴的艺术灯光汇演(图20)。主题为“灯光璀璨庆华诞,不忘初心跟党走”的庆典,展示出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同时还以清晰的叙事脉络使我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历历在目。近300幢建筑外墙联合LED大荧屏、空中无人机,辅以黄浦江两岸的景观照明以及激光灯、光束灯、灯光艺术标识同步控制联动,以图案、文字和动画等多种形式,一一展现了重大的标志性场景:石库门、中共一大会址、万里长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等。随着空中无人机不断变换出的党徽、天安门城楼和“1921—2021”图案,以及由不同历史时期诞生的经典乐曲改编而成的背景音乐,这一场景宏大的公共艺术汇演将强烈的爱国爱党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20 上海建党百年灯光秀(图片来源网络)Fig.20 The art lighting show celeb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CPC, Shanghai

4 思考与展望

光景观与其他许多艺术形式一样,与城市、建筑、数字技术等学科技术交叉协同发展,同时体现出多元和感性的特点。光景的分类其实难有硬性的标准,如“石库门”艺术装置既利用了光的镜面反射来实现艺术效应,同时也构建了建筑和城市尺度的特色空间;“Prismatica”和拉斯维加斯的“Shade Structures”,设计初衷是在城市空间中营造独特的氛围,但也可将其看作独立的艺术装置,文中分类只为便于陈述。

多元化的光景营造可提升和丰富审美感受,景观的互动、渗透等手段可在光与人、环境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每一个成功作品在绚丽多彩或虚渺朦胧的光和影背后,都隐含着对社会情感、地域文化、审美风尚的追求和体现。在我国近年来大规模照明景观建设呈爆发势态的现实背景下,重视光景观的独特性及其内在人文内涵的丰富性尤为重要。推动光环境建设呈个性和文化型而非趋同和经济型,对促进人和自然的健康联系、推动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均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光景灯光建筑
水中灯光秀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来一场灯光派对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工
建筑的“芯”
查无此人
论安冈章太郎《海边的光景》中的家庭
最美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