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1-03-09 13:32刘怡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认同感

刘怡云

[摘 要] 青年是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后疫情时代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三重逻辑,一是要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筑牢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厚植爱国情怀;二是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和党史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三是要构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精神,凝聚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1-0058-02

一、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宝贵精神财富。后疫情时代,凝聚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检验,关系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对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魂聚氣,强基固本。党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承爱国理念,塑造人民认同的国家信仰。大学生是抗疫阻击战中的重要生力军,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国家认同思想根基,在高校教育中要不断提高党课学习课时,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让爱国主义思想在广大大学生群体心中牢牢扎根。另一方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

(二)坚定制度自信,深化国家认同的制度共识

中国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1]。制度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中国在此次疫情大考中充分发挥了制度优势,我们要筑牢制度根基,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学习制度,遵从制度,敬畏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荆棘载途的困境中,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坚定制度自信,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制度治国的顶层设计,深化国家认同制度共识,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高度体现。维护制度权威是每一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行动上体现爱国主义就需要在思想上认同,在情感上赞同,并且做到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夯实国家认同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强调,疫情防控关系到每个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2]。疫情关系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健康,要想取得疫情的胜利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疫情的关键期筑牢人民防线。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主体,更需要有强烈的人民意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学生群体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工作中大有可为,可以身体力行带动家庭、邻里、社区养成戴口罩、勤消毒的良好卫生习惯,构筑起坚实的病毒防护墙。相比其他群体,青年志愿者在文明宣导、心理援助上更具优势,消杀防控、值守劝导、团结战“疫”都是力所能及之事,大学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筑牢人民防线。

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后疫情时代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把准政治方向,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和党史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性教育

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4]当前,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怀揣升学、就业等功利性思想入党,在入党前后言行不一,判若两人。有些学生党员并无模范带头作用,认为党员身份高枕无忧,迟到、旷课甚至违法违纪现象仍有发生,在大学生群体心中留下不良印象。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至关重要。一是扩大教育范围,面向全体学生,打破原有的只针对学生党员的范围界限,将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党性教育的受众面。二是创新教育方式,转变原有的单项灌输型教育方式,由满堂灌向多种教育形式发散,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以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从而使党性教育更贴近年轻群体,让党性教育“活”起来。三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投身于“共产党员示范行动”,严格践行党员义务,在学习、科研、生活中起到带领和示范作用。

(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史教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回顾党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时刻,正是我们党强烈的政治勇气与责任担当,做出的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的关键作用。此次疫情防控能取得重大成效,党的领导是关键。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于优渥的物质条件下,对党史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尤为重要。加强党史教育,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党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广泛挖掘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以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其次,要把党史教育作为每位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教育的必修课,挖掘党史史料,讲好党的故事,端正入党动机,内化为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最后,要将党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大学生群体去革命老区参观学习,进行实地调研,真真切切感受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三、凝聚大学生疫情防控中的共同体意识

个人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爱国需要个人对国家奉献。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抗疫中的重要生力军,凝聚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共同體意识,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意识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个人价值只有寓于集体价值之中才能更好地得到体现。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对公民的首要要求,倡导每个社会公民首先要怀有爱国的情感。[5]此次抗疫志愿者,“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生力军,为此,习近平也多次对此表示高度的赞扬。习近平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医学院学生及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勉励广大青年要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明白,贡献青春力量也是一种爱国奉献意识。一方面,应该勉励广大大学生赶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怀揣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扎根人民,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索取与奉献,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关系,让大学生意识到:潜心专研,在学术领域有突破是奉献;去偏远地区扶贫支教,贡献青春力量是奉献;扎根人民,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是奉献。大学生奉献国家就是要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生。

(二)增强大学生命运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一方面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要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大力宣传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和倡议,激励广大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更加彰显。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需要青年学子共同担负。大学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新国家安全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危机意识。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要严防风险向政治安全领域聚集,筑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城墙;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爱护生态环境,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作为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提升对抗疫政策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防控,正确宣传。另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人类关怀意识,树立人类共同价值观,爱国是我们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的共同价值观,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凝练孕育爱国主义共同价值观。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需要肩负起责任担当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国家、社会和家庭要协同一致,共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国家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等形式激发和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全社会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大学生相关的就业帮助,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更应当肩负起监护人的职责,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体现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认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发现身边好人好事,身体力行参与服务,进一步体验生活,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陈中奎.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N].经济日报,2020-02-28(01).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4]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25.

[5]李德全,杨全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中国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7.

(责任编辑: 张宏玉)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XS2020-S038)。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认同感
进击“后疫情时代”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