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2021-03-09 13:32崔艳红
黑河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堂环境知识建构数学知识

崔艳红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数学知识的讲授往往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虽然记住了数学知识,但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实质或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知识呈现环境、获取环境,促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习数学知识,将新旧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灵活应用。

[关键词]知识建构;课堂环境;应用;数学知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误以为让学生多做题就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和技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就一筹莫展,慢慢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1.营造数学思辨氛围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学习探讨的氛围,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内容时,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但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用除法计算。但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他们未必能理解,这样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教师趁势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平均分的时候要用除法表示,那么在这个除法算式35÷7中,“35”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在讨论交流时,一个学生说:“我们把35个唱歌的人按7人一份来圈一圈,共圈出5份,除法计算是把圈的过程记录下来。”另一个学生说:“算出了有几份,也就算出了几倍。”这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除法和“求几倍”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原有的认识除法的基础上建构了“求几倍”的知识,将新知识纳入了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真正掌握了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时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用所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发表自己的疑惑或看法。如教师捕捉到学生的智慧之光,可以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还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活动中围绕问题进行思辨,在思辨中贯通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实现知识的建构,提升思维素质。

2.营造交流评价的氛围

数学教学要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交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如在“统计”一课教学中,由于所涉及到的统计数据比较大,用一个格子表示2的统计图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如果还是用这张统计纸来教学,一个格子必须至少表示3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在已知的一个格子表示2个学生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老师,小兔的格子一共只有8格,画不下了”“在最上面自己添上几个格子”“画不下,那就在旁边接着画”“老师,你把这几个统计的数据改一下,我们就可以画统计图。”最后这个同学的想法居然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但教师断然否定这个想法,因为不可以随便改动统计的原始数据,学生又提出解决方法:“老师,那我们再来统计一次。”教师理解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情,说:“刚才统计到的结果,是你们最真实的想法,不能因为要改动数据而再做一次统计,那样统计的结果就不是你们最初的想法了,不真实了。你们还是从另外的角度去想办法吧!”看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学生的思维似乎陷入困顿,但也在不停转动,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一个学生提出:“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人,来画统计图。”“一格表示3人”正是建立在“一格表示1人”这个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由此,知识的脉络打通了。这样精彩的探究过程正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不断修正和拓展所获得的深刻体验,最终获取新知识。

评价要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目的,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新知识。课堂中的评价很多时候是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教师还要对来自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给予积极反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要给予指导与矫正,使学生朝着知识建构的方向探索,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

3.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面带微笑,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当学生愿意向教师倾诉他的疑虑时,当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时,他们已经把教师当作亲密的朋友了。学生向教师诉说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停下手上的事,耐心做学生的听众,及时点化他心中的疑惑,赢得学生的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营造知识呈现的环境

1.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

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学习要貼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通过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先出示森林里动物运动会的报名情况,由于出示的动物比较快,学生一下子不能全部记住,这时教师提问:你有办法记录动物的报名情况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在统计中运用起来。这个情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寻找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创设的情景一定要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又要超越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尽可能使新问题和原有知识产生矛盾,形成新问题,推动学生通过解决新问题来内化知识,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要精心选择,要蕴涵丰富的内在特质,便于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好学习材料,让学生对所操作的学习材料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教学“认识规律”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图形各若干个。这样,学生在用这些图形摆规律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排列规律,从中获得丰富的灵感,发散思维,对规律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了。

三、营造知识获取的环境

1.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

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体验,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把铅笔放在手里,让学生口中数数,从1数到30,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说铅笔很轻,感觉不到。在教学“千克”时候,告诉学生拎起自己上课坐的椅子(2千克),询问学生:“重量是多少?”有的学生说不重,有的学生却说特别重。教师继续让学生把椅子拎在手中,再次从1数到30再放下。这时,刚才说不重的学生说:“已经拎不动了。”看来,学生对“千克”有了深刻的体验,对于“千克”和1“克”的对比也就更清楚。

2.重视知识探究过程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困难,在面对困难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如在“比高矮”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如下探究过程:

师:比一比,哪个树高?(出示图片中的两棵树)

生1:这两棵树没有对齐,不能比。

生2:其中一棵剪下来,就可以一端对齐进行比较了。

生3:那肯定不可以。

生4:可以用尺量呀!

师:你的办法真好,老师也有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借助格子线来比较高低。(出示格子线)谁看出高低了?

此时,学生先是默默地观察,然后踊跃说出方法,学得轻松自在。

3.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预设之外的情况,生成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顺利地建构知识。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后,大多数学生开始玩起了“搭积木”的游戏。教师顺着学生的活动成就课堂生成,让学生在“玩”的生成资源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及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最终实现新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圍绕学生的知识建构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使学生乐于探究知识,实现知识建构,不再把数学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从内心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读写算,2016,(19).

[2]万丹丹.小学数学生成资源的利用[J].教学研究,2016,(30).

[3]张航.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J].新校园,2017,(17).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课堂环境知识建构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