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产量的影响研究

2021-03-10 08:11林发鑫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1期
关键词:胸径竹林生长

林发鑫

(福建省建宁县林业局,福建 三明 354500)

雷竹(Phyllostachyspraecoxf.prevelnalis)属禾本科刚竹属的小径竹,又名早竹、雷公竹,是早竹的变型。原产于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和广东等地有引种,具有出笋早、笋质优、笋期长、产量高、适应性强、笋味鲜美、年年出笋、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笋营养丰富,脂肪含量较低,仅为2.7%,蛋白质含量高达28.8%,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栽培笋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近年来,省内外大面积种植,并通过覆盖、施肥等栽培措施,实现雷竹笋的反季节和高产生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连年的覆盖、不科学的施肥导致竹林开花、老化、退化、衰败,制约了雷竹产业的发展。前人对雷竹种植、低产改造、丰产培育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5],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雷竹施肥技术鲜见报道。本文结合竹林施肥技术和毛竹竹腔施肥技术的研究成果[6-9],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雷竹施肥方式进行对比试验,探明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雷竹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1 雷竹的特性

雷竹为单轴散生型地下茎,地下有竹鞭,二分枝。秆径4~8 cm,节间长15~20 cm,高达4~10 m。秆箨光滑无毛,有较密的褐斑,无箨耳,无遂毛,箨舌较发达,箨叶反转且有折皱,新秆的节下白粉环明显,每小枝有5~6叶或9~10叶,叶片狭长。

雷竹喜温暖湿润气候,在笋芽分化期和出笋期,要有足够的降水;可忍耐-13℃左右的低温;喜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适宜的pH值为微酸至中性,红壤或黄壤也适宜雷竹栽培。雷竹在年均温为15.3℃、降水量为 1 400 mm的地区生长较好。纯林、集约经营者产量高,不宜与其他竹类混栽。竹鞭细,鞭根少,怕积水。通过地表覆盖,可提前到1月初出笋,2—3月出笋较旺,4月底出笋结束,5月新竹抽枝展叶,6月开始进行地下竹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近年偶见新竹开花,未见种子。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山地,立地条件中等,坡度10~16°,海拔460~570 m,土层厚度0.6 m以上,pH值6.5;年均温为18.1℃,年均降水量为 1 786 mm,无霜期达295 d,年日照时数为 1 710 h,四季明显,春早秋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试验地选用细叶雷竹种苗,造林密度为 10 500株/hm2(700株/亩),种苗平均胸径2.01 cm。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地设置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样地采用竹腔施肥、普通施肥和不施肥(对照)3种处理,4个重复。各试验样地面积为0.067 hm2(1亩),区组内竹林的经营措施、年龄结构、立竹度、坡位、坡向、坡度基本一致,每个处理间设置一条5~6 m隔离带。

2.2.2竹腔施肥

结合雷竹的生物学特性,2014年6月10日—12日,分别对样地内1~2年生的母竹用小型手电钻在离地10 cm处打孔,把20 kg的尿素按1:4比例与清水配成稀释液,然后用注射器把肥液沿竹株基部的小孔注入,每株注射量为5~6 mL,注后用黄土封堵小孔,以促进新鞭快速、粗壮生长。同年11月10日—12日,按同样方法再注施一次,以促进笋芽长大、长粗。

2.2.3普通施肥

2014年6月10日—12日,按常规穴施方法,把20 kg尿素均匀地施放到样地内1~2年生的母竹竹株附近,以促进竹鞭快速、粗壮生长。同年12月20日—22日,按同样方法再施一次,以促进笋芽长大、长粗。

2.2.4不施肥对比

在试验区中,设置一块竹林,不采取任何施肥处理,以做对比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

样地内逐株实测胸径,标记竹龄,样地及周边5 m范围不伐竹、不挖笋。2014年12月底开始,定期观测各试验区组的出笋情况,记载出笋数、成竹数和新竹的胸径。试验结果详见表1。

3.1.1施肥方式对出笋数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出笋数的影响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不施肥,其平均出笋数分别为319.50个、285.00个和239.75个,其中,竹腔施肥比不施肥的单位面积出笋量增加33.26%,比普通施肥的单位面积出笋量增加12.11%。

3.1.2施肥方式对成竹数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成竹数量的影响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不施肥,其每亩平均成竹数量分别为173.75株、145.75株、120.25株,退笋数量分别为145.75个、139.25个、117.00个,退笋率分别达45.6%、48.9%、49.8%,竹腔施肥的退笋率比普通施肥、不施肥的退笋率分别降低了3.3%和4.2%。

表1 不同处理方式雷竹生长情况

3.1.3施肥方式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新竹胸径生长的影响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不施肥,其平均胸径分别为2.40 cm、2.15 cm、2.05 cm,竹腔施肥比普通施肥、不施肥的平均胸径分别增加了0.25 cm和0.35 cm。

3.2 结果分析

通过方差计算,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出笋数量、成竹数量和胸径生长的显著性,计算过程详见表2。

由表2可见:不同施肥方式对雷竹林出笋数量、成竹数量及新竹胸径生长产生极显著差异的影响。

3.3 多重比较

采用LSD法(最小显著差数法),对不同施肥方式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比较(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竹腔施肥与普通施肥对雷竹出笋量、成竹数及新生竹的胸径生长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增加出笋数量、降低退笋率和促进新竹胸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3.4 投资效益分析

结合目前市场行情,对雷竹林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其中,竹材销售价为0.8元/kg,竹笋平均销售价为12元/kg,成竹竹材单株鲜重平均为2 kg、竹笋单株鲜重平均为0.4 kg/个,笋竹采挖成本按 1 200元/hm2(80元/亩)计,竹林正常松土、施肥等抚育成本按 1 500元/hm2(100元/亩)计。不同处理方式雷竹林的投资效益如表4所示。

表2 不同处理方式与生长情况方差分析

表3 不同处理方式与生长情况多重比较

由表4可知:竹腔施肥、普通施肥和不施肥每亩年均收益分别为 1 632 元、1 431 元和 1 223 元,因此,竹腔施肥比普通施肥和不施肥更能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收益。

表4 不同处理方式效益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施肥增加雷竹出笋量

通过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不施肥比较,竹腔施肥、普通施肥对雷竹出笋量均达到显著差异,竹腔施肥比普通施肥和不施肥的单位面积出笋量分别增加12.11%、33.26%。因此,施肥对促进雷竹出笋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不施肥。

4.2 施肥增加雷竹成竹量

施肥在增加雷竹的成竹数量方面达到显著差异,竹腔施肥单位面积出笋数比普通施肥、不施肥分别增加12.11%、33.26%,即可以减少退笋量,竹腔施肥的退笋率比普通施肥、不施肥的退笋率分别降低3.3%和4.2%,因此,施肥对增加雷竹成竹量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未施肥。

4.3 施肥增加雷竹经济收益

充足的肥料是雷竹林高产的基础,竹腔施肥后,新生雷竹平均胸径比普通施肥、不施肥分别增加0.25 cm和0.35 cm,每亩收益比普通施肥、不施肥分别提高14.0%和33.4%。施肥在提高雷竹单位面积收益上表现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不施肥。

综上所述,施肥对产笋量、成竹率、新竹径级和单位面积收益上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不同施肥方式其作用效果为:竹腔施肥>普通施肥>不施肥。

雷竹生长快、产量高,年年挖笋、砍竹,土壤的肥力消耗较大,因此,充足的肥料是竹林高产的基础。由于雷竹多为农户分散经营,竹林的经营管理不尽相同,包括施肥种类、方式、数量。竹腔施肥是一项新技术,试验少,认识也存在差异,生长效应及施肥的后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试验。地表覆盖、钩梢、合理密植、林地水分管理以及覆盖过程中土壤温度、湿度控制等技术,也会影响雷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竹林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经营管理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竹林的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胸径竹林生长
马尾松公益林胸径分布规律及冠幅影响因子分析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五常水曲柳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碗莲生长记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生长在春天》
竹林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