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展望

2021-03-10 05:09邝泽钜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莞运河水利

邝泽钜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0 引 言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最初建设是使用计算机、CAD、甩图板等技术软件来实现,将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了数据存储和计算效率。进入到21世纪以后,全球迎来了信息化技术大变革,在大数据技术理念的支持下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更使运营和管理成绩都获得了显著提高。

1 大数据技术对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支持

水利事业发展现状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高质量、高效率水利信息利用的迫切需要,这也意味着水利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凭借着大数据技术,高质量水利信息价值将为国民经济和民生建设提供巨大支持,利用大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会将水利工程在运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信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并且能够形成全方位数据信息共享,为经济建设、民生发展提供全面的大数据支持。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大数据理念下的水利信息化也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水利事业带来可持续发展。[1]实现水利信息化大数据的价值,一方面需要摒弃传统思想束缚,立足于当前,具备大局意识,将大数据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应用发展提升至战略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对水利信息化中的大数据进行价值化处理。一直以来,各地水利单位都在积极地收集各类水利信息,这其中既有具备重大意义的信息,也包括冗杂的多余信息,所以必须通过建立起可供使用的、有价值的信息系统才能够让这些具备重大意义的信息充分发挥出价值。

2 大数据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

2.1 顶层设计的不足

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必须坚持投入才能够逐渐显现效果,而这也意味着在持续投入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产出滞后情况。许多大量的成本投入却无法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导致了一些水利单位负责人缺乏对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没有形成大局意识,也不注重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即便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却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需求,建设时过于武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进而导致机械化的建设逐渐走入死胡同,无法形成良性发展[2]。

2.2 缺乏协调的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整个水利工程各项项目业务信息都能够得到协调性使用。[3]由于缺乏协调系统会导致水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信息,比如工程信息、运行信息、调度信息、档案管理信息等无法形成有效的协调衔接,在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上产生孤岛效应,这些信息的使用价值会被大大降低,信息价值也无法得到积累。

2.3 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深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行业都会对水利相关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比如,城市建设中会需要水利信息化中的对于水生态、水土保持、环境影响等相关数据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的要求也非常专业。[4]面对这些广泛的行业需求,许多水利传统的信息采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人性化的调整,即便是收集来的信息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是许多信息根本无法收集,极大的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质量和价值发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文章将以东莞运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大数据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可行性,并提出应用展望。

3 大数据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可行性

东莞运河治理中心为提高河道综合治理信息化的技术质量,积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专业的计算机分析模型、物联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高清视频技术、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技术,在水利信息在开发进程中形成了自动化、集成化、预警预报及调度等功能。[5]得益于水利行业信息化的规范和成熟,东莞运河治理中心在体系建设时开发出了一整套框架性的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数据资源体系,按照科学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并对整个系统开发和建设所需要面对的制约条件进行充分考量,确保水利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3.2 经济可行性

该项目在信息化建设时,受到了其主管部门市水务局的重视,同时东莞是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和运维资金都有着充分的保障。其中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东莞市政府的财政拨款,运维管理费用则由东莞运河治理中心作为专项每年向市财政申请预算费用,保障水利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

3.3 安全可行性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市水务局的“三网一库”网络框架支持之下,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其中包括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并配合严格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

3.4 运行管理可行性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通过成立信息化建设技术管理小组,坚持提升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应用水平为原则,建立起运行管理制度来提高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运行管理可行性。其中,信息化建设技术管理小组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以业务科室为主体,与运行维护单位协同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统一化业务技术管理;运行管理原则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统一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为数据获取和领导决策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运行管理制度建设上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设备管理制、安全管理制度等。

4 大数据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展望

4.1 管理制度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规范的制度约束和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应该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也可以借鉴其他先进部门单位管理经验。[6]基础设施建设上则要围绕大数据技术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并结合高速稳定的网络通信系统,以确保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东莞运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制度上建立起完善的运维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流程规范以及相关的人力、技术、资金等保障措施建议,按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也开展了运行维护经费的管理工作,加强了水利信息化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基础设施上实施了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环境拓展、中控室建设、系统集成建设等。

4.2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东莞运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综合治理信息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东莞市水务数据分中心的资源与数据,通过建立应用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支撑、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通信网络层、数据采集层六个层次,组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框架图

4.3 协同设计平台建设

东莞运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综合治理信息化过程所坚持的协同设计平台建设原则是建立起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包括水务工程监控、综合信息服务、防汛减灾管理、调度管理、规划计划管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在建工程管理、电子政务办公、档案管理、统一门户建设等几个重要的部门内容,实现在以单位具体业务情况为基础,建立起各业务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使得各类业务数据能够按照规定标准实时进行传送和共享。

5 结 语

大数据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水利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得我国水利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能够在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之下更有效率和更高质量,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7]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应用进一步的深入,必将迎来我国水利事业的腾飞。

猜你喜欢
东莞运河水利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山东水利》协办单位
如泰运河谣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项目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下的若干问题探讨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