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的理性审视及消解路径

2021-03-10 03:47王鸣野
人民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潮国家疫情

王鸣野

【关键词】国家主义  中国特色  非中国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主义思潮的底牌

所谓国家主义(Statism),意指西方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试图规范中央权威与地方政治力量之间关系的政治学说,其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民利益,基本观点是中央权威在国家的内外事务中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论这种权威的表现方式是君主、总统还是总理。在西方各国由封建主义向现代社会漫长的过渡期中,国家主义的合理性在于集中于中央的国家权威扫除了封建分裂和割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铺平了道路。然而,国家主义的集权倾向也随着西方各国内部政治生态的演化而遭到愈发强烈的抵制:多民族的国家内部各民族建立本民族的独立政治实体的诉求冲击着中央权威,多数已是单一民族或文化的西方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也强化到足以抵消已经十分虚弱的分离主义力量。总而言之,国家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不时以各种形式亮相于西方社会,但在主流的政治思潮中却被人们不约而同地与集权和专制划上了等号。如此一来,这一政治思潮就常常被西方舆论界当作标签,贴在众多试图在本国建立秩序与和平以促进发展的非西方国家政府的头上。

上述思潮及其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与西方社会交流日益密切的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清晰可见,其政治逻辑的主线就是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解构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叙事体系。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越来越成为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展现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及其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得到了中国人民越来越强的认同和支持。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使得国内外那些希望中国在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完成东欧式“和平演变”的各种势力内部出现了理论和哲学的贫困。于是,看似中性的国家主义理论就被精心梳妆打扮一番推上前台,试图让人们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是不可能真正完成中国的现代化的,目前所取得的现代化成就中所潜伏的各种问题也必然会使这些成果变得不可持续。学者许纪霖称:“中国的国家主义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力图证明自己是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和政治模式,是足以挑战普世性的西方民主的制度性创新,正在通过将人民利益与中华文化的神魅化,建立一种国家的拜物教”。如此一来,这种理论就顺理成章地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威权主义挂上了钩,指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某种似是而非的民意基础”,假民主之名而“实现威权”,“是一种民粹式的威权主义”。

将“国家主义”推上前台以解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不过是昔日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思潮换了一套新马甲而已。

2020年:国家主义思潮中散发出的“焦灼”气息

从国家主义思潮的各种话语表现中不难看出,该思潮的焦点越来越聚焦于“中国崛起”“中华文明”“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政治模式”“西方民主”“人民利益”以及“普世性”等东西方的历史和政治话语以及隐藏于这些话语之后的政治诉求,其中尤对“中国特色”啧有烦言。众所周知,2020年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在中国和世界都大放异彩的一年,同时也是各种打着反国家主义旗号的社会政治思潮表现得很不耐烦的一年,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果。

突发的疫情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面對中国政府所展现出的强大抗疫能力,国内外舆论场域却纷纷扬扬地出现了一些“抑郁性”反应。先是有人将疫情暴发初期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对的失据、封城造成的不适和关于疫情与病患的坊间传闻以日记的形式传诸网络,字里行间散发着对种种所谓“不善”的怨怼和“利维坦式”国家的无奈。这种信息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舆论漩涡,针对国家行为的种种言论不时流露出超出疫情的弦外之音,指责国家空前的防疫举措对个人权利造成了碾压式的限制,担忧无处不在的国家力量会吞噬社会自由的生存空间,从而使某些一直试图消解国家能力、解构国家形象的势力的努力前功尽弃。疫情初期,中国广大海外人员和华侨大量采购医疗物资寄回国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医疗物资紧缺的状况,这种爱国行为既刺激了所在国舆论的神经,也在国内引发了一些奇怪的说法,某媒体的访谈版就针对欧美的口罩紧缺发问:“华人做事如果不是一味地‘爱自己的国,设身处地地在扫货时应该留有余地,想到当地人也会需要口罩等,是不是更受当地人尊敬,更成熟些?”访谈者于是转而指责华人“处处为自己打算,从不考虑他人的观瞻”,言下之意便是华人受到歧视是咎由自取。

中国抗疫过程中生发的这种“怨国怨党”思潮很快被西方政府和媒体注意到,它们在疫情初发阶段一边“舒适地”注视着中国疫情,一边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抗疫举措发出一波波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偏见的评论,《纽约时报》的文章直接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中国的政治制度,称“现在的中国‘如中世纪的欧洲”,指责中国政府瞒报疫情、“打压吹哨人”在“政府治理上愈发刚性”等。有些媒体更将疫情初期所发生的信息渠道不畅和个别官员推诿不负责的现象大肆宣扬,试图以此证明中国共产党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已经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内部所产生的消极性疫情思潮及时地为西方的反华媒体和政府提供了所谓“权威性”的实地观察,它们以少见的速度和高效将这类“观察”翻译成英语、德语等语言出版,希望于字里行间中窥探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党制专制”政权的秘密。与一些反华媒体的喧嚣交织在一起的则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个别西方国家领导人污蔑中国扩散病毒的非理性鼓噪,将西方政客不顾一切地试图妖魔化中国政府的迫切心情毫不遮掩地展现出来。

国家主义思潮中的“拆家”执念

所谓“拆家”,就是要从历史的视角和看似学术的客观角度解构中国现代国家产生的历史合法性,为分裂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现实的新中国寻找依据。早在1996年,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罗友枝(Evelyn Rawski)发表的《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被称为所谓美国“新清史”学派的旗帜性论文。从国家主义思潮的角度来看,这篇论文则是要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层面解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所构建的现代中国,为一直试图分裂中国领土的国内外势力提供理论武器。正因如此,该文出笼后其观点一直遭到中国学者的强烈质疑和坚决反对。中国知名历史研究杂志《历史评论》在2020年第3期的文章中将罗友枝论文中挑拨中国民族关系的部分和盘托出,称之为一篇“为肢解中国而‘构建历史的奇文”①。

罗友枝在其论文中构建的核心观点是: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人“民族主义”勃兴与压迫,及中国领导人提倡汉化、去除非汉民族特性的政策压力,导致了民国以来蒙、藏、新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政治离心倾向的发展,蒙、藏地区“独立”符合法理。不难看出,这篇打着学术研究幌子的历史论文既不学术,也不符合历史,其就差脱口而出的目的就是要消解清亡以来中华民族打造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合理性,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这一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的地基从根子上彻底摧毁,从而为一直试图分裂国家的“藏独”“疆独”等分裂主义势力寻找理论依据。罗友枝的论调之所以“毒性”极强,原因就在于无论是“藏独”还是“疆独”分子,其为自己分裂国家的行为张目的理论依据基本上来自于对上述两个地区历史的经不起推敲的肆意编造,而罗友枝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企图从清亡之际整个中国从传统封建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演进的整体历史中寻找中国必然分裂的证据。

中国香港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努力同样受到了国家主义思潮的冲击。香港回归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一直有一股“反中”“反国家”势力在潜滋暗长,致使香港和内地在一个国家的大框架下的一些重要法律联系制度难以建立,作为一个统一国家主权象征的相关国家安全制度也难以在香港落地实施,一些外部势力更希望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只具有名义上的存在,便于让它们继续将香港作为窥探和扰乱中国的窗口。因此,它们无法容忍中国政府和香港地方政府之间出现加强联系的举动,由修订《逃犯条例》所造成的政治风波就是一场国内外各色“反中”“反国家”“反共”势力打着各种旗号的大合唱。这些势力不管是要“革命”,还是要“港独”或所谓的“普选”,其背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中国政府在香港的影响只能降低不能加强,中国色彩在香港只能减弱不能强化。2020年,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一致努力下,反中乱港势力遭到了有力的遏制,气势已大不如前,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有境外因素支持的这些势力一定是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地方政府加强香港治理的长期干扰因素。

结论:警惕杂糅纷亂的国家主义思潮

首先,国家主义思潮经常表现出时隐时现、时聚时散的偶然性,很可能是对某一事件、某种发展或某一现象的应激式反应,当造成这种反应的条件发生变化或消失时,这种所谓的国家主义思潮就会消失于无形。因此,严格说来,这类思潮现象缺乏固定形态,确切地讲只是一种社会情绪的流露,这可能是可见的将来国家主义思潮的主要展现方式。

其次,上述国家主义思潮的偶然性特征也可能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些人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具体而言,某些西方国家的政府、媒体和学界长期以来站在意识形态和制度偏见的立场上自觉而又系统地构建着消解中国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这类话语目的的隐蔽性、间接性和学术性特征强化了其欺骗性,需要我们针对性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予以应对。

最后,以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为主要形态而表现出来的“三股势力”是国家主义思潮的特殊表现形态,它不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且拒绝认同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和共同身份,企图分裂国家,展现出全面的非中国性。“疆独”“藏独”和“港独”及其西方的支持者都属此类,这些势力所构建的话语体系的反动性已经暴露无遗,必须坚决反对。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①刘文鹏:《一篇为肢解中国而“构建历史”的奇文——评罗友枝<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思潮国家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