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行知的办学行迹给当下教育的启示

2021-03-11 06:02陶侃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晓庄曾祖父农人

陶侃/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

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求学与办学所处的是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交汇期,倘若你研究他的办学行迹:筹备选址、办学理念、组织框架、教学管理、教育过程、教育评价、教学师资、学生培育等方面,便会发现,他所构建的不仅是结合当时中国所处的农耕时代的教育,也是结合当时世界所处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更是结合我国国情和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他逝世75周年,仍受到广大教育界同仁们的认同和追随,也是当下教育深化改革、“双减”“双新”“数字化”等政策落地后,全国各地借举办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活动之由,再次呼唤他的主要原因。

以南京的晓庄为例,蔡元培曾评价“晓庄的教育方法是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克伯屈评价“晓庄作为教育革命的策源地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其地位”;梁漱溟评价“陶先生终身奔波乡野之间,在教育界独辟蹊径,风动全国,论其业绩固自不同。我简直要五体投地向他膜拜”;陈鹤琴评价“只要我们看看陶行知办晓庄师范的精神,就可以知道他的个性喜实干,是任何其他教育家所不及的。”

可以说,农耕时代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1. 知识短缺,教学内容可选择性少,信息完全不对称;2. 很少人有机会接受正统学校教育,高昂的“束脩”使得教育只属于社会上层家庭的孩子;3.教育是传道授业,所谓的“政教合一”,实则为统治阶级服务;4.学习内容单一,以诵读经书为主,高级私塾的教学方式会有思辩和对话;5.老少同堂,为科举考试而学;劳动技能等往往无法通过正统学校学习,而流于民间。

工业时代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1. 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大规模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培养成为流水线上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和管理职员等;2. 最重要的知识来源于社会最需要的知识,信息仍然处于不对称的阶段;3.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性教育;4. 教育变私塾授课为班级授课制;5. 教师开始只教授单一的专门学科。

针对这些问题,曾祖父在提倡教育改革的同时,“农民化”地走向乡村,亲身躬耕于乡村教育,创办了“晓庄”“山海工学团”和“育才学校”。例如晓庄,其目标为健康的身体、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化农民”及唤醒农人,为能让农人接受教育,他把当地农人生活所必须的劳作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农事教学做”“手工教学做”“艺术教学做”“医疗卫生教学做”等一系列的“教学做”活动,帮助农人解决生存需要的问题,使得农人们愿意让孩子就读于晓庄。同时,在劳作之余,举办耕牛比赛、谱写“锄头舞歌”等歌曲,以丰富农人的精神世界,农人们自然而然地愿意为晓庄出力。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曾祖父招聘木工、瓦工等,在低成本建造学校的同时,鼓励学生,甚至农人一起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例如,建造犁宫、黄金世界(厕所)等。此外,为更深入与农人们结合,曾祖父还开展了“会朋友”的活动,让教师与学生轮流参与到农人的农事中,也实现了乡村教育的三个跨度:1. 使得师生能够了解并热爱乡村教育;2. 对乡村教育有信心、知道乡村教育要了解农人们的切身利益;3. 对自己所从事的乡村师范事业感到自豪,知道乡村教育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关系。此外,曾祖父在办学中,通过开设早会、午会和晚会,让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智力,更是群体智力的叠加。

晓庄师范学校系统图

农事教学做

医疗卫生教学做

艺术教学做

手工教学做

再例如,在创办山海工学团之前,在流亡日本期间,曾祖父通过调研发现当时日本强盛的原因源于其强大的工业和科学技术。之后,他在《古庙敲钟录》中构建了自己想创办工学团的设想,将农耕化的乡村教育逐步走向工业化、科学化的乡村教

他所构建的不仅是结合当时中国所处的农耕时代的教育,也是结合当时世界所处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更是结合我国国情和面向未来的教育。育,体现了从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普及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变革。结合当时的国情,和晓庄类似的是,都是乡村教育,每到一处的办学,他总是先感化农人,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展农事活动,在获得农人们信任的前提下,打下开展乡村教育的群众基础。其培育目标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但与晓庄不同的是,工学团不仅有常规的农事活动,例如木工劳动、建立锄头队等,他把农事与生产更为系统地结合,开展棉花工学团、劳工幼儿团等,提出要有普遍的生产训练,相类似的还有军事训练、识字训练,更扩展了科学训练、民权训练和生育训练。结合当时的国情,他将学校概念模糊化,逐步形成以个性化和创新为培育目标的萌芽。通过“小先生制”,邀请行业泰斗,把教育与国家、民族建立起联系,将连通性、开放性、去中心和分享主义构成一种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工学团期间,曾祖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点的教育变革:1. 将教育功能不断调整;2. 教学技术不断进步,如学习无线电、播放电影和教育车下乡等;3. 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体力的逐渐解放,如使用抽水机灌溉等;4. 思想的跃进,如从晓庄的默许进步青年活动到工学团的同意建立中共党组织和投身人民救国会等;5. 及时调整学校的形态,如由学校教育调整为社会团体。

山海工学团一览表

张劲夫等商量抗旱

山海工学团的办学宗旨

小先生教老太太

普及教育车下乡

育才学校组织图

舞蹈组

1936年至1938年的两年时间里,曾祖父出访了28个国家和地区,这段经历给予他新的办学灵感,对他的教育思想又产生了新的启发。其目标是“培养人才之幼苗”,“引导学生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我认为育才学校是曾祖父短暂生命中所办基础教育的最高版本。可以说,传统的农耕时代教育和工业时代的教育往往是扼杀孩子们的个性,无法实现自我。育才学校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尊重,潜能得到释放,创意得到发展,促进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育才学校是曾祖父构建未来学校的基础版本。一直以来,曾祖父试图证明学习不仅要奋力解决生存的需要,更是体现了学习是为“生活需要”“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育才不仅包含了原有的“劳动教育”,更发展了“美育”,例如舞蹈组、绘画组、戏剧组和音乐组。此外,还有具有通识和科学教育功能的社会组、文学组和自然组。育才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位孩子成为他可以成为且也想成为的自己,甚至是能帮助他人成才。我认为,这还体现出曾祖父对生活教育更深的理解,即“适应社会、学会生活、改造社会”,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以孩子为主导、深度参与学习、发现学习乐趣、积累失败和成功经验,进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和国家所需要的栋梁。

从曾祖父陶行知先生上述办学的行迹中,我们可以探究出他心中所向往的教育特征为:1. 为立国之本,一流国家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家,同时,一流教育家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的国家,而一流的教育家需要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认知架构;2. 关心国家和时政,个人与国家形成共同体,学习内容应结合国家的发展,使得人人懂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3.生活教育,根据实际生活,通过劳动教育使得人人具备生存的能力,再把精神与物质合一,“如果我们手中有两块面包,一块面包用来充饥,还有一块面包留着,用来换取水仙花”;4. 人本主义,尊重学生个性(好奇、好玩、好胜),让孩子们成为教育的主体,快乐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5. 关爱大众,乐于奉献,课堂之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和幸福,以达“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和“爱满天下”之精神;6. 学会学习,通过深度学习,以获得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动力,“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以达“求真”之功效;7. 实现自我,通过开展美育等教育,使学生能成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甚至能成为“无我”之人;8. 学会联合,教育应结合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致力于联合各方优质资源,以达“社会即学校”之功能,学生应以小组合作来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学需要教师的经验,但更需要群体智力的叠加;9. 行知合一,要“敢探未发现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更要学会反思,以获得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10. 自我颠覆,教学内容和供给方式需结合技术不断变革和优化,要拥抱变化,拥抱新技术,理解“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创造才是最重要的力量的道理。

自然组做实验

音乐组

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时代在变,教育需要革新,甚至需要做出颠覆性的变革,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办学行迹其实已给我们当下教育提供了范例和启示,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5年,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通过本文,笔者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辨证地看待教育发展史,吸取其精华部分,以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猜你喜欢
晓庄曾祖父农人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布面油画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我的曾祖父
装傻的曾祖父
黑暗之光
黑暗之光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