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教育工作室代表 “我愿意”

2021-03-11 06:02高瑞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上罗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行知校长孩子

高瑞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上罗小学教师

张蓉/湖南省沅陵县荷花池小学教师

杜守正/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水源国民小学教师、候用校长

原来这就是我一直要苦苦追寻的教育之路,原来我始终围绕在教育的边缘,而没有真正触及教育的实质。

2019年,在桂馨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很荣幸地成为行知教育实验主持人,随后在杨瑞清校长的支持下成立了“高瑞兰行知教育工作室”。两年来,在杨瑞清校长的引领下,在桂馨基金会的陪伴下,我也逐渐地摸索到了适合乡村的行知教育。

记得初次参加行知教育主持人的培训,见到杨瑞清校长我就迫不及待地问:“究竟什么是行知教育?行知教育该怎么做?”

杨校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回答道:“别着急,先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再说。”

三天的学习和交流下来,让我非常地认同行知教育的理念——关怀生命,爱满天下,做真人……原来这就是我一直要苦苦追寻的教育之路,原来我始终围绕在教育的边缘,而没有真正触及教育的实质。

成立行知教育工作室后,我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意识到,教育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孩子内在的生长规律。以前我觉得自己读书就够了,至于同事们读不读书对我来说不太重要。在杨瑞清校长“影响他人,带动家人”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成立了学校的读书会。

以前我带着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读书。成立了工作室以后,我认识到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去关怀他们生命的成长,静等花开,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的教育行为也随之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没有加入读书会之前,每当有孩子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时候,我们会狠狠地批评说“你就是懒惰”“你是故意的”,等等。可是现在,我会首先去考虑他们行为背后的感受——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态呢?我会尝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家庭,用关爱代替批评,然后找出原因,陪他一起成长。

作为行知路上的后来人,我做的很有限,但我相信,教育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慢慢发酵的事儿,我只要慢慢去做,坚持去做,时间会证明一切。

我是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一届定向委培师范生。读师范,不是因为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相反,这是当时综合对家庭状况的评估、对毕业后有份稳定工作的考量等因素,我们家集体帮我做出的一个决定。2006年,16岁的我,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中考毕业的我,无限憧憬美好大学梦的我,无限向往外面大千世界的我,面对这个决定,其实内心是抗拒的,可以说,我是哭着去长沙求学的。

2011年,我毕业了,按照签订好的合同要求回到了乡村学校,但我的心一直是不安分的。我和流水线上其他的老师一样,被现实的教育层层裹挟,总是苦苦挣扎于孩子考卷上的分数,还有最终的排名。我的很多教育行为,就是为了应试,再无其他。我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所应有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我甚至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教育,也考虑过要转行。那几年我感觉过得很累、很苦、很茫然,仿佛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退休生活,日子没有任何的盼头。

我本以为我的教育生涯即将这样平淡无奇地度过,直到遇见杨瑞清校长,遇见行知教育,我的教育轨迹开始有了变化。2018年,我幸运地成为第一批行知教育实验志愿者,来到南京行知基地参加了为期12天的深度学习。在这里,我认识了坚定不移走行知路、创造乡村教育童话的杨瑞清校长;认识了来自台湾、用音乐和激情改变了教育的杜守正老师;认识了来自马来西亚、创造了爱心教育奇迹的张瑞慈督学。当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当看到了更多的教育可能性,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教育世界是如此的狭窄和片面。

还记得学习返程的前一天晚上,杨瑞清校长把我们七个行知教育实验主持人召集到他的办公室,为我们朗读他的专著《走在行知路上》里的部分内容,和我们一一对话,为我们答疑解惑。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教育人的职责所在、使命之重;我深刻地意识到,我该学习了,我该思考了,我该行动了,我该为教育真正做点什么了。

回来后,我在记录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汲取了满满的营养,获得了充足的力量,带着一份感激,扛着一份责任,我静悄悄地回来了。‘安静’的背后,是心中会一辈子‘走行知路’的信念,是一辈子追求‘大国良师’的笃定。即使三年后我们的项目暂时结束,即使‘行知教育实验’这个名词不再存在,即使我不再是‘行知教育实验主持人’,做行知合一的人,办孩子们喜欢的教育,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将是我永久的行动准则,矢志不渝。”

我想,这可能就是行知教育的魅力,有着人文关怀,有着情感共鸣,也有着责任感召。12天的浸润,在我这个年轻人的心里种下了“行知”的种子,唤醒了我这个教育后来人的成长内驱力和职业使命感。

行知教育倡导要“关怀生命”,我一直在想,面对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能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什么呢?当我自己切身感受到阅读带给我的涤荡与明朗之后,我越来越确信阅读是能够帮助孩子获得终身学习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在他们忘掉了我教给他们的知识以后能够留下的于生命有益的东西。

作为行知路上的后来人,我做的很有限,但我相信,教育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慢慢发酵的事儿,我只要慢慢去做,坚持去做,时间会证明一切。

依然相信,还能更精彩。

那年春天,我们如愿来到南京行知小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段旅程不但开启了孩子们的视野,也让我走上了“知行合一”的道路。

2010年开始,台北教育大学袁汝仪教授集合了十位台北教育大学与台北大学的教授,一起申请一个整合型研究计划来研究行知小学,我们认为行知学校的教育是兼有理论与实务,具有完整结构,而且它的人和事,可能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教育智慧,如果我们可以将它提炼出来,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教育,将有很好的贡献。而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前辈教育家,南京的行知小学在杨瑞清校长40年全情投入的带领下,更是其中重要的典范学校。

因袁汝仪教授的引荐,2010年8月,当时担任班主任的我,独自到南京行知小学参访。2011年,我们班决定到南京行知小学组织校际交流毕业旅行。那年春天,我们如愿来到南京行知小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段旅程不但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也让我走上了“知行合一”的道路。

2017年,我考取了候用校长资格。然而,来年年底,父亲脑部中风,我开始在台北与台南间来回奔波照顾父母,心中多有惦念。2019年仍没有足够缺额可分发至学校,我深思教育的根源在于“孝”,经过反复思量,决定请一年的“侍亲假”回家侍奉父母。

2019年暑假,我回到水源国小,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教育现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又再次回到了当初第一次带班时的那间教室。就如同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展开一段新的旅途。

2019年教师节,我心有所感写下了这句话——“把自己种回来!”

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等待发芽。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小孩,期待被理解、被发现、被碰触,长成他该有的样子。老师也要发现自己的天性,带领孩子发现他的天性,幸福地探索!种天、种地、种孩儿,当然要先把自己种回来。如此,根生,立地,春生。扎根大地,立于天地。

教育现场,生活的实然,总有一些考验,这些就像天地四时气候,总有风雨、炙阳、寒雪。如何依四时,“发而皆中节”,便是我们扎根功夫下手处。虽不中,亦不远矣!

猜你喜欢
行知校长孩子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行知”引领:前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路上
亲力亲为行知课堂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实践“行知”教育思想 开展“节约型”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