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研究

2021-03-11 01:01漆艳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护士长产科风险管理

漆艳霞

阳新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湖北 黄石 435200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各国每天都有约1 000 名产妇死于妊娠或分娩过程,而导致这些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因素,虽然进入20 世纪后全球医疗技术得到高速的发展,我国孕产妇每年的病死率也逐年下降,但随着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各地生育家庭的数量持续增加,这也提高了我国整体高危产妇的比例[1]。临床医学研究显示,虽然导致产妇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的因素有很多,但根据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只要医护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到产妇的妊娠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产妇发生不良结局[2]。针对此临床研究提出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认为通过该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识别产妇风险因素的能力[3]。 该文2020年10 月—2021 年4 月将对该院产科所有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探究其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为该院产科护理人员,共46 名,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5~48 岁,平均(37.2±7.8)岁;6名拥有本科学历,其余40 名为专科学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人员未发生任何变动。

1.2 方法

于该院产科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和流程如下。

①成立产科风险管理小组。由产科护士长作为产科风险管理小组的组长,其余所有护理人员作为成员,护士长需要根据既往小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将其划分为控制小组、教学小组、安全管理小组,各小组成员的工作能力需要与其负责的管理内容相匹配[4]。 随后护士长需要根据实施产科风险管理的目标为各组成员进行工作分配,从各组中选出一名具有较高年资或较高学历的护理人员作为各组组长,明确各组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任务,同时根据既往工作情况完善产科护理制度及护理流程[5]。

②完善产科风险预防机制。首先所有护理人员需要在护士长的组织下对现有产科护理风险预防制度进行修订,所有修订的规则内容必须依据既往产科护理中发生过的护理风险事件,由护士长将修订好的产科风险预防规章制度上交到院内护理部进行审核,由护理部对产科护理风险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流程、护理风险应急院以及人员考核标准进行完善,并打印成册重新下发给产科[6]。 产科接收到护理部下发的工作手册复印成52 份,所有护理人员人手一份,在后续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手册上所规定的内容执行护理。护士长将既往产科产妇的用药类型、特点以及历年所发生的各种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整理,召开产科护理人员例会,所有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护士长收集的资料对产科产妇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根据产科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讨论有效的护理风险防控应急预案[7]。预案内容需要包括产前教育、产中护理、产后护理、用药、大出血急救措施等,另外护士长需要安排一个产科护理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该管理人员由所有护理人员轮流任职,主要任务是每日到岗后对各类急救药品、设备进行清点和检查,出现遗漏或损坏要立即上报及时进行补充,以免发生急救时用品不全而导致患者出现风险的情况[8]。

全面落实产科护理风险预警机制,所有护理人员需要认真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既往产科中所有产妇的各种有效护理风险指标[9]。 针对每位新入科的产妇都需要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对其后续分娩过程和分娩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预估,并为每位入科的产妇制定一个危险因素评估表。针对评估结果为高危产妇的患者,需要增加对其的监管力度,同时对高危产妇所在病房重点安全管理[10]。

在产科中实施定期检查护理质量制度,每周都需要对所有护理人员召开产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会议,所有护理人员需要对本周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若在工作中发现任何护理质量问题要及时提出,由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体系[11]。 护士长需要对各护理人员所收集的各项产科护理风险指标进行整理,发现问题就立即开会进行讨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③加强产科护理人员培训考核。由预先安排的教学小组成员制订该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分级培训计划,教学小组成员需要根据目前产科所有护理人员的年资、职称进行分级,并制定各级护理人员的重点培训内容,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所有产科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12]。护士长也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了解目前产科护理的新知识、技术以及业务内容,将外出所学引入产科内部,并贯彻到整个产科护理制度、流程、预案、管理等工作环节中[13]。培训后教学小组需要根据各级护理人员所培训的内容制订相关考核方案,所有护理人员均需要参加考核,针对考核没通过的护理人员,教学小组需要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实施二次培训。护士长需要组织所有护理人员每月月底定期接受一次产科护理安全警示教育培训, 针对每月中存在的重点护理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各护理人员积极进行产科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以此全面加强产科护理人员对产科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④进一步强化产科常规护理工作。 在院内开展由护理部到产科护士长再到各组组长的三级质量管理模式,护士长需要根据产科的日常护理工作内容与护理部共同对产科护理质量拟定考核标准,并在产科中进行实施。产科护士长需要联合护理部每月对产科各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在每月的总结会议上将各护理人员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保证所有护理制度和内容均能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14]。 护士长需要每日对在岗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不定期抽查所有护理人员对交接班记录的完善情况,并形成周总结、月总结形式。

1.3 观察指标

由产科护士长负责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产科出现的各类护理风险事故进行统计,以此来评估实施前后的工作质量。护士长还需要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对所有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抵御能力(各项总分为100分)进行评价,观察护理人员经过风险管理后的能力提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风险识别、抵御能力对比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对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抵御能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对比[(±s),分]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对比[(±s),分]

时间实施前(n=46)实施后(n=46)t 值P 值风险识别能力67.85±5.93 89.15±7.52 9.687<0.001风险抵御能力73.59±8.23 92.27±4.13 10.125<0.001

2.2 实施前后产科发生护理质量事件发生率对比

实施后产科发生护理质量事件频次52 件,明显少于实施前14 件。 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件)

3 讨论

护理是整个医疗工作的核心部分,国外早在多年前就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降低院内发生护理风险事故的概率,通过创新护理安全管理理念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建设等措施减少各科室发生护理事故的概率。我国的医疗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且相对于国外等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滞后,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一个初期探索阶段,很多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1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高,但院内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却比较淡薄,加上很多产妇入院后对自身分娩期望值过高,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所关注的护理重点不一,因此各类护患纠纷事件层出不穷[16]。 护理人员可以说是临床上与患者拥有最多接触机会的人员,有相关调查显示,有1/2上的临床风险事件的当事人是护理人员,且护理人员在工作前3 年期间发生护理差错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他时期[17]。 国内外都有相关医学研究指出,要降低院内的医疗纠纷,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而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护理人员的水平,其中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就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院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18]。 产科作为院内高风险科室,存在多种不稳定的危险因素,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产科的护理水平和质量都亟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产妇及其家属越来越重视分娩质量,一旦出现任何护理风险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妇及其家属对医院产生不良看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在该院产科护理人员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从该次实施的结果来看,通过建立小组、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以及强化常规护理工作后,该院产科护理人员对待产科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且从调查情况来看,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在该院产科中发生各类产科护理风险事件的数量也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人员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以及抵御能力,值得推崇。

猜你喜欢
护士长产科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长轮岗意愿质性研究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护士长管理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