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 建功风险普查新征程

2021-03-11 07:58
中国安全生产 2021年6期
关键词:区划技术规范普查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调查和评估各地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调查,是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此次普查工作由国家层面17个部门、全国所有省市县多部门、多层级共同参与,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如何动员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顺利推进普查工作的重点在“统筹”,难点也在“统筹”。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国务院新闻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普查工作采用的是“边普查、边试点、边完善”的方式。首先选择两个试点进行“大会战”,通过“大会战”验证普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普查的组织实施方式,统筹各方力量,对这次普查涉及的调查评估区划等全链条协同磨合。在“大会战”基础上,选择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共120个县区进行试点,从而进一步验证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探索适合地方特点的普查组织实施模式,同时进一步锻炼普查队伍。目前,经过近一年的试点,普查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闯新路,试点落地结硕果

2021年5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总结与经验交流工作视频会。郑国光在会上表示,自2020年12月部署开展全国普查试点工作以来,国务院普查办、各地区和各行业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统筹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普查试点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22个试点县完成调查任务。调查是普查试点工作的重点。郑国光在会上介绍道,各地区、各行业部门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调查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全国122个试点县调查任务。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海洋部门调查任务全部完成,正在开展数据质检与汇交工作;地震部门调查任务完成率为99%;地质部门、气象部门调查任务已基本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调查任务完成率为90%,三分之二的省份基本完成调查工作;林草部门五项调查任务平均完成率为63%,其中森林可燃物标准地调查完成44%,森林可燃物大样地调查完成34%。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总结与经验交流工作视频会(摄影:韩瑜)

与此同时,试点工作中也形成了一批试点成果。北京房山、山东岚山两个试点“大会战”地区开展了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评估与区划成果,包括百余幅主要成果图件。其他120个试点市县基本形成了六大类、21种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重点隐患、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等翔实的空间位置和灾害属性信息,基本建立省、市、县各级调查数据库,为支撑开展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6项技术规范得到验证。2020年底,国务院普查办根据试点“大会战”测试情况,组织修订并印发47项调查类技术规范。在普查试点期间,调查类技术规范得到进一步验证,国务院普查办根据各地反馈的使用意见,组织技术组专家进行修订。郑国光指出,修订后的调查类技术规范技术要求更加细化,部分指标精简,删除了地震、海洋和历史灾害相关技术规范3项,新增林草类技术规范3项、气象类沙尘暴技术规范1项,修订后的48项调查类技术规范已于今年4月30日印发(已下发46项)。同时,组织修订印发了45项评估区划类技术规范。

此外,根据各地试点工作中对《国家普查实施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国务院普查办组织技术组和各主要成员单位修订《国家普查实施方案》,并于2021年4月7日印发。据了解,修订后的实施方案总篇幅缩减近一半,更加简洁和可操作。郑国光表示,国务院普查办还指导各地修订了省级实施方案,组织各行业专家和技术组专家,就省级任务量测算、与技术规范和需求清单的衔接、省市县三级任务划分等方面进行审查,并提出具体意见,督促各地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8个部门软件实现互联互通。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为确保普查数据与成果有效汇交,国务院普查办组织技术组和各行业部门技术团队修订了包含89项上千个指标的行业和综合评估与区划数据需求清单,并指导各地区、各行业部门做好普查数据汇交,以形成全国调查数据库;修订印发了《数据与成果汇交和入库管理办法》《数据与成果共享管理办法》。同时,组织推进10个主要行业部门做好本行业普查采集软件和质检软件的研发与推广使用,组织研发普查调度管理、数据管理与汇交、集成展示等软件,集成普查软件统一入口,目前8个行业部门软件实现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支撑中央、省、市、县四级行业部门普查数据在线横向汇交到同级普查办,并为不具备电子政务外网环境的部门和单位提供离线汇交功能。

破新题,探索普查保障“软实力”

此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中第一项工程,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前所未有。在“大会战”成功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夯实各地普查探索保障的“软实力”。

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普查工作模式。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各地区结合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按职责分工压实相关部门普查工作职责,坚持市县政府以执行调查任务为主、省级部门以评估区划任务为主的工作原则,各省份、各试点地区普遍形成“政府领导、统分结合、上下联动、机构支持”的工作模式。

形成针对房屋建筑承载风险等重点任务的调查模式。房屋建筑承载风险普查是此次普查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对此,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已有城镇房屋登记数据、农村宅基地登记数据等为基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以“用存查增、同步推进、分项录入”为主要技术路线,充分动员基层乡镇、社区(村)、灾害信息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解决基层调查入户难、进门难、核实对象难等问题,第三方技术单位在部分指标核定、软件系统使用、数据规范化处理和质量初检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合力完成房屋调查任务。

形成普查技术统筹模式。各地区充分认识到技术统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和调整省级技术团队,由省级技术组牵头编制了省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的落实措施。河北省建立了自检、核检、复检、抽检和审核的“四检一审”质控制度,坚持质量先行,形成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山东省构建“行业部门技术力量+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业机构”的技术保障模式,专家组深入一线与基层调查队伍联合开展工作,强化对市县两级的指导,利用技术专业优势加强普查过程质量控制。

探索普查经费保障模式。各地区组织测算符合本地实际的普查经费需求,为申报普查经费提供了依据。北京留存经费开支和人员工时消耗记录1000多页,总结固化了经费测算5个步骤,明确了各行业部门消耗水平和标准,形成经费测算典型流程模板。浙江省构建横纵一体的普查资金保障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省级层面设立普查专项补助资金,全省90个县(市、区)和15个功能区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已落实普查资金共计2.8亿元。河南省瞄准基层、分类施策,就一线普查员经费支撑探索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建立广泛宣传动员模式。各地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等专题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积极性和参与度。安徽省率先与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普查宣传工作方案,推动普查宣传工作。湖南省试点县印发《致全县人民一封信》、一本普查宣传小册、一部普查宣传短片,营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舆论氛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4次举办全区范围的普查专题培训,充分发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以及返乡大学生等基层力量作用,开展普查工作。

探索成果应用模式。各地围绕和谐平安社会建设、地方发展规划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等工作,探索普查成果与日常工作结合的应用模式。江西省通过建立灾害防线防控“一牌两图三清单”,推动普查数据应用。西藏藏族自治区将普查与青藏科考相结合,推动数据共建共享。陕西省加强普查数据的全过程应用,有力支撑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业务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普查成果纳入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应用。

建立督查督办模式。各地不断强化普查过程管控,管落实、管进度、管质量、管效率,严格把关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地。天津市整理汇编试点“问题集锦”,建立“督过程”与“督成果”并重的督查督办模式。福建省通过“网络机制+重点督导”提升普查工作效率。广东省试点县以政府督办形式压实部门普查工作职责。四川省试点市县将纪检委、绩效办纳入普查办成员,将普查工作列入督查重点内容。甘肃省通过向试点县党委政府发督办函等方式来督促普查试点工作,落实各项任务。

收好尾,高质量打好试点收官战

当前,普查工作将从全国试点阶段转入全面调查阶段。郑国光表示,目前,全国试点工作处于收尾总结阶段,数据质检、成果汇交、评估区划等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坚持绷紧不松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全部试点工作。

继续做好普查试点调查、质检和数据汇交工作。由于各地各行业试点进展不平衡,各级普查办要继续发挥好统筹协调和保障服务职能,做到横向协调、上下协同,充分考虑到各项工作间的“上下游”“左右岸”关系,对尚未完成试点任务的行业部门开展重点跟踪督促,强化工作调度和技术会商统筹。一是全面完成试点调查任务,地震、地质、气象、住建、林草等部门要指导尚未完成试点任务的地区加快完成调查任务。二是加强数据成果质量审核,各地区、各行业部门要把调查数据质量审核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强化数据质量审核过程管理和制度保障,按照“谁调查、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数据上报完整、可信、可用,为下一步评估与区划工作提供科学保障。三是聚焦行业调查数据横向汇交。各地区、各行业部门要按照数据需求清单,从数据共享机制和软件系统两方面保障各级行业试点成果数据在同级普查办实现横向汇交,形成综合性调查成果。

组织做好试点地区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普查工作中调查是基础、评估是重点、区划是关键。国务院普查办将上线评估与区划类软件。全国试点期间,各地区、各行业部门完成了调查类主体任务,部分地区探索开展了评估与区划工作,形成了初步评估区划成果。其他尚未开展评估区划工作的试点地区,要充分利用试点调查数据,积极做好本地区评估区划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国普查综合评估与区划培训工作,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指导地方开展试点地区相关工作。二是进一步厘清评估与区划工作实施主体和多部门衔接关系,做好单灾种评估、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全链条”技术验证。三是为试点县综合评估与区划工作做好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通过实战培训帮助试点省份掌握技术,为后续省级调查铺开提供核心支撑力量。

认真做好全面普查准备。一是组织准备。目前各地区都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要发挥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作用,确保各项组织工作能够落实。二是技术准备。前期国务院普查办下发了各类技术规范、实施方案和软件系统,要求各级普查办、技术团队、行业部门都要认真学习掌握,为全面开展普查工作做充足的技术准备。三是队伍准备。目前各地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开展普查实施工作,要充分做好队伍准备和相关培训工作。国务院普查办将组织各省级普查办和省级技术组长以及普查技术团队骨干的线下培训,组织专家更新线上培训教材和课件。四是宣传准备。各地区、各行业部门要加强和宣传部门的协同配合,制订本地区宣传方案,营造良好的普查工作氛围。五是经费准备。国务院普查办将持续与财政部保持沟通,安排落实中央补助经费。同时,各地要发挥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主动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区划技术规范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综述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