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2021-03-11 07:15朱棣云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3期
关键词:印刻内生性敏感期

朱棣云

谁来改善孩子的学习?

热爱学习是孩子适应信息社会、面向未来的通行证。怎样让孩子热爱学习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事。

可现实中,热爱学习的孩子似乎并不多见,不是学得很苦就是很厌学。不知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这是为什么。

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帮助孩子?假如我们把教育改革的责任指向自己,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有问题,能不能有所改变。

也许有家长要叫屈了:我们还要怎么做啊,再没有比现在的家长更辛苦的了。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现在的家长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做的不是时候不是地方。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乱做,辛辛苦苦地瞎做。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我觉得,要让孩子热爱学习,3岁前是最重要的阶段,要把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做正确,做到位。

从0岁到1岁,出生的第一年,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很难受外界影响,却最具成长活力,学习能力最强。这就是“孩子天性爱学习,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最好的证明。所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个成人都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真正理解蒙台梭利这句话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把握好教育的分寸。

我们往往把入学以后的学习当作学习,把那些认真学习或轻松学习、学习效率高的孩子看成“天生有悟性”,而把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看成“天生没有悟性”。我们把学习成绩等表面现象当作了评价学习的最重要标准。

而教育学、心理学有研究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一种生长,一种内生性生长。爱学习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就像1岁以内的孩子,学习出于本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由外而内”的知识灌输下的被动接受。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是他爱学习的天性被压抑了。

只有把不断发展、强化学习内驱力作为我们教育的着眼点,把孩子的内生性成长作为评价学习的最重要标准,我们才能真的面向未来,做到“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地让孩子以学习为乐,轻松成为学习能手。

关注孩子早期的内生性成长,是关于“怎么做”的核心。

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孩子好奇的天性,在强化为学习内驱力,转化为真正的学习兴趣,呈现内生性成长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我把它称为“前学习”发育过程。

胎儿以及出生最初的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3岁之前,就是一个个重要节点,是“前学习”的敏感期。通过发展孩子的感官,学习眼睛看、耳朵听、动手做,通过亲身体验,让感觉与大脑建立联系,发展初步的知觉和思维,形成学习的三个渠道。这是“前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建设。

有人会说,感知觉发展不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吗?没错。但幼儿阶段的感知觉发展,是在婴儿甚至胎儿阶段发育的基础上,以综合协调发展为主,是在三大渠道建立起来的基础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脑建成为立交桥式的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胎儿、婴儿阶段创建学习三大渠道是幼儿阶段学习的基础。

在这些重要的节点,让孩子的身心循序渐进地、完整地、全面地、协调地发展,积极促进孩子“前学习”的发育,促进学习内驱力、内生性成长的发生、发展和强大,对孩子一生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年,人们已足够重视早期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口号。这句话本身没错,但若不对“起跑线”正确定义,就容易引起歧义。

在孩子出生前后,前面所说的所有这些“基础建设”都与父母怎么做紧密相关。该对起跑线负责任的是父母,不是孩子!只要父母做得好,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培养出爱学习、有悟性的孩子。

在具体讨论父母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的“前学习”,以及强化学习内驱力,让内生性成长蓬勃发展之前,我们必须复习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个观点: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式的长跑,不是短跑。而在孩子人生发展的长跑中,早期发展是奠基阶段。奠基阶段的发展水平几乎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的结果是孩子一个个成长阶段的整体综合发展成果,要从孩子成年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整个状态才能看出来。

第二个观点: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的学习特点)。这两个因素互为条件、相辅相成。而在孩子成长早期,这两个因素的表现特别具体、细微而复杂,对后期发展影响巨大。

给孩子尽可能好的示范

奥地利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在出生初期,比如灰天鵝即将出壳时,对它反复地说“来来来”,灰天鹅出壳后就会把发声者当作妈妈而跟随其后。小鸡出壳时看到鸭子,就能把鸭子认作妈妈学会下水。这个神奇的现象被称为印刻现象。

印刻现象有几个特点:一是有敏感期,过了敏感期,印刻现象无法发生;二是印刻现象一经形成不会改变;三是印刻现象能被诱发,但诱发只能在敏感期的首次接触,错过了,即使最基本的潜能也可能彻底消失;四是印刻现象的敏感期有时间限期。

人类本身具有巨大潜能,有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被开发利用了百分之十到二十。是不是因为错过了无数个“一次成型”的印刻现象?印刻现象让家庭教育充满了想象空间。有研究表明,头三年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比以后所有时间还重要得多,尤其头三年中的第一年。因为存在无数个“一次成型”的印刻现象的可能性。

卡尔·威特提出的模式教育——关于生活的基础模式和语言、音乐、图像、文字等大脑活动基础模式的教育,在我看来就是利用印刻现象进行的教育。

对此,父母有认识和没认识、有准备和没准备,以及印刻的质量如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早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孩子自然就会热爱学习。

特别强调的是,印刻现象有一次成型的特点,不一定就是真的“一次”,而是最初一个阶段的模式。所以每个“第一次”的正确性、包容性以及效率都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比如,最初给孩子喂奶,妈妈应该和孩子面对面,眼睛对着眼睛,对他重复说:“宝宝吃奶了。”然后抱孩子躺成吃奶的姿势,让孩子吮吸奶水。这里包含了对吃奶的模式的学习,有倾听,有注意,有孩子对妈妈的回应,当然更有理解。

总之,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对孩子做模式教育。

家长可以把对孩子的希望一条条写下来,然后把这些要求先变成自己的行为。比如,生活作息健康有规律,喜欢自己动手,阅读书籍,读完书与人分享,做事预先计划,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做事专注、讲求效率,乐于探索和思考等等。

给孩子尽可能好的示范,强化孩子的内驱力,进行最好的模式教育,就是促进孩子的内生性成长。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作者系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委会专家。)

编辑 木木

猜你喜欢
印刻内生性敏感期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完美捕捉孩子数学敏感期,这些绘本少不了
母亲印刻,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慈善捐赠、企业绩效与合理区间把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上)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