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块菌质量技术相关文件翻译*

2021-03-12 06:33沈冰洁侯平英
中国食用菌 2021年1期
关键词:英文翻译菌根技术规程

沈冰洁,侯平英

(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外语系,北京 102616)

块菌(Tuber spp.)也称松露,是一种生长在地下的真菌,是世界公认的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1]。亚洲和欧洲是块菌的主要产地,欧洲是黑孢块菌和夏块菌的主产地,亚洲则以夏块菌和白块菌为主[2]。

中国也是块菌重要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中国台湾等地,在中国西南的藏族、四川攀枝花、云南永仁县的金沙江流域,先后发现了黑孢块菌、白块菌等二十多个块菌品种[3],成为了我国块菌的主产地。特别是四川的攀枝花块菌(Panzhihua truffle),2015年块菌产量约100 t,约占全国产量的50%;攀枝花的块菌资源有近20余种,约占中国块菌资源的40%[4]。2008年10月,攀枝花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块菌之乡”称号。201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攀枝花块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定了以攀枝花为中心方圆200 km范围内是中国块菌的主要产区[5]。

为了保护和利用当地的特色块菌资源,促进攀枝花市块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专门制定了地方标准DB 5104/T 36-2020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攀枝花块菌生产技术规程[6],以下简称《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攀枝花当地的块菌产品生产,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生产工艺和技术操作,保障块菌产品的质量。但这些技术规范还缺少对应的英文翻译,这对想进入块菌生产的外商企业造成了困难。虽然在该地方标准中,给出了一些攀枝花块菌术语和定义的中英文翻译规范,但在对外经贸中,仅有术语和定义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技术操作规范的翻译,特别是在对外经贸的商业合同、订单等商业文书往来中,质量标准和技术的规范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1 块菌术语和定义的翻译

1.1 三种攀枝花块菌名的翻译

根据《生产技术规程》中的定义,攀枝花块菌主要包括了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中华夏块菌(Tuber sinoaestivum)和攀枝花白块菌 (Tuber panzhihuanense)3种块菌。印度块菌的拉丁学名是Tuber indicum Cooke et Massee,是Cook和Massee两人在印度首次发现的亚洲块菌新种名称,其拉丁命名已经被学术界认可[7]。其英文翻译基本上都使用了拉丁文术语“Tuber indicum”。但也有的学者可能是为了突出该块菌的产地为中国,使用了其它的翻译方式,如“Effects of Soaking with Natural Additives in Combinations with Vacuum or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on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Shelf Life of Fresh Truffles(Chinese Tuber Indicum)”[8]一文中就将印度块菌翻译成“Chinese Tuber Indicum”。而在“A new trihydroxy fatty acid from the ascomycete,Chinese truffle Tuber indicum”[9]一文中翻译成“Chinese truffle Tuber indicum”,这种翻译方式可能是为了与印度出产的块菌区分,突出中国“Chinese”的产地属性。

张介平[10]等研究发现,中华夏块菌(Tuber sinoaestivum)与欧洲夏块菌(Tuber aestivum)是不同的种类,在国家标准GB/T 38697-2020块菌(松露)鲜品质量等级规格中采用了标准的拉丁学名“Tuber sinoaestirvum J.P.Zang&.P.G.Liu”[11],因此,在《生产技术规程》中和学术界,也都采用了二名法的翻译。

攀枝花白块菌(Tuber panzhihuanense)是我国发现的一种很有商业价值的白色块菌新品种,刘培贵、万山平[12]等人对这种国产白块菌新品种进行了研究,均使用了Tuber Panzhihuanense的翻译。

1.2 其他术语翻译

在《生产技术规程》中还对一些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描述,统一使用了一些翻译规范。但这些术语的翻译规范性还需要加强。

例如在《生产技术规程》中将“块菌菌根”翻译成“truffle mycorrhizae”。“菌根”的英译有mycorhiza、mycorrhiza、mycohiza、bacteriorhizae 等多种形式。其中mycorhiza是“菌根”的名词形式,如“Effects of mycorhiza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olid wastes from coal mine and their nutritional dynamics”就翻译成“菌根对煤矿废弃物生态恢复的营养动力学影响”,再比如“simple mycorhiza”(简单菌根)、“mycorhiza formation”(菌根形成)等,这一英文单词可以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查到,但在《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中并不认可,“mycorrhiza”是其认可的菌根名词形式。“mycorrhizae”是“mycorrhiza”的复数形式。

分别使用mycorhiza、mycorrhiza和mycorrhizae作为关键字以中国进行查询,分别得到9 666条、12 807条和12 820条结果,见图1。

图1 “菌根”翻译在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Fig.1 Query results of mycorrhizal translation in CNKI

如图1所示,从搜索数量可以看出,使用3种翻译的相关文献比例相当。而mycohiza和bacteriorhizae2种翻译,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生活中均很少使用。

块菌的英文翻译有ferfas、truffle和terfez,目前绝大多数翻译都使用“truffle”。由此可见,“块菌菌根”这一词汇的翻译可以有“truffle mycorrhizae”和“tuberous mycorrhiza”2种翻译策略。第一种采用的是“块菌”和“菌根”的名词组合方式,并使用了复数形式来表示菌根在英语中的多样性。第二种采用了形容词tuberous,表示了块菌生块的茎、块状的茎,形容词tuberous的英英释义是“of or relating to or resembling a tuber tuberous mycorrhiza”。在学术界truffle mycorrhiza[13]单数形式和truffle mycorrhizae[14]复数形式都有使用。在《生产技术规程》中采用了复数形式只是其中的一种翻译方式,还不能说是统一规范的翻译。

2 技术文档的规范翻译

2.1 块菌技术文档翻译的基本原则

块菌的生产技术文档在翻译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有:1)翻译人员的食用菌专业知识不足,特别是对块菌的拉丁文、英文专业术语词汇的使用规范不太了解,面对专业词汇,再加源语言的表述内容更加重了翻译的难度。2)块菌生产工艺一般都采用短语描述,源语言的文档往往言简意赅,在翻译时看似容易,但实际上,由于语法表达上的复杂性,很容易产生直译的错误逻辑表达,特别是修饰语过多时,很容易搞错翻译的逻辑关系,造成译文的技术工艺流程描述混乱。

因此,在块菌技术文档的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一些基本的翻译原则。攀枝花块菌(松露)的《生产技术规程》属于技术文档,在翻译中应有别于其他文档的翻译,要从食用菌专业和普通大众阅读两方面考虑技术文档的翻译问题。

从食用菌专业的角度来看,翻译人员要翻译的内容有专业的理解,翻译时相关的专业术语应准确、规范;而从用户阅读的角度来说,技术文档又不能过分强调专业性,如果以食用菌专业的规范和术语来表达,会让普通的读者感到生涩难以理解,更应该偏向于科普类文章的要求,只需要在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符合食用菌行业的表达习惯,清楚、不产生歧义的翻译更容易普通读者的理解。

2.2 块菌技术文档翻译方法

由于在《生产技术规程》已经对攀枝花块菌的一些术语进行了定义,因此,在后面的生产环境条件、菌根苗培育、栽培、促繁、采集、初级加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进行翻译时,也要统一使用这些规范术语。同时,在技术文档的翻译时,应参考一些食用菌领域的块菌中英文对照文章,特别是食用菌外文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由于有专业的块菌术语词汇,能够最大限度地从专业角度理解《生产技术规程》中的内容和块菌背景知识,帮助翻译人员理解食用菌英汉信息表达和逻辑语法表达上的差异。避免出现理解问题而出现翻译错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技术文档的语言整体风格方面,由于《生产技术规程》所使用的中文都是最简捷、实用的功能性描述语言。如在“5.3.1块菌的苗圃大棚要求:地势平坦、灌溉、排水、通风良好,保持清洁,控温控湿,育苗架高度应大于80 cm,地面易清理,远离污染源”。如果采用直译风格,也采用与中文相同的简短精炼语言来直接翻译,可以翻译成“5.3.1 Requirements for the nursery greenhouse of truffle:flat terrain,good irrigation,drainage and ventilation,keep clean,contro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e height of seedling rack should be greater than 80 cm,the ground should be easy to clean and away from pollution sources”。但这种直译风格显然没有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过多使用言简意赅的翻译策略,读起来有整体风格是僵化的仿照“中文短语风格”表达。如果采用将这些中文的短语,用另外一种相近的一组词汇或短句来表示,则可以翻译成“ 5.3.1 The nursery shelter for tubers requires:a flat terrain,irrigation,drainage,well ventilated,kept clean,controlle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e nursery shelf height should be greater than 80 cm,the floor easily cleaned,and away from contaminated sources”,这样的翻译即不失去技术文档源文的实用性,又能够更加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整体的翻译语言风格上更好。

从技术文档的语句翻译方面,一些句子虽然不长,但翻译时逻辑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一些概念性的翻译错误。如在《生产技术规程》文档中“禁止施用森林腐殖土或松针发酵的有机肥,这会造成其他菌根杂菌大量污染块菌菌根苗导致栽培失败”。该句的翻译如果直译成“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fermented with forest humic soil or pine needles is prohibited,which can cause substantial contamination of tuberous mycorrhizal root seedlings by other mycorrhizal heterophytes leading to failed cultivation”,从英文的理解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主要原因是“which can cause”的意思是“这可能会导致”,而在源语言的中文逻辑概念并不是“可能导致”,而应该理解成“一定会导致”。实际上,如果有块菌施肥知识背景,就能知道,块菌要采用灭菌合格的有机肥,而绝对不能使用传统的发酵有机肥,主要的原因就是杂菌污染。因此,在技术文档的语句翻译时,要了解块菌的相关背景知识,翻译时也要采用明确的导向,在句中准确用词。可以看出,该句语意上的最终目标是不要使用发酵有机肥,而清楚这种语句逻辑和目标,就可以重新组织用语,表达语句的真实语意,根据其实质性内容翻译成“It is forbidden to apply forest humus or organic fertilizer fermented by pine needles,which will cause a large number of contamination of truffle mycorrhizal seedlings by other mycorrhizal bacteria and lead to cultivation failure”。这样就不会出现概念性的翻译错误。

从词汇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块菌的术语已经有规定,虽然有些术语翻译还值得探讨,但在《生产技术规程》文档中,应当使用统一的词汇翻译,以保持中英文翻译时上下文的一致性。块菌名称也可以采用缩略词以减少翻译工作量,如攀枝花白块菌用缩略词T.panzhihuanesens、中华夏块菌用T.sinoaestivum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生产技术规程》的中英文翻译,应兼顾专业性和可阅读性两方面因素,即要准确清楚地表达技术文档的内容,又要兼顾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技术文档的中英文译文更适宜采用科普类文档的表达方式。同时,由于一些块菌术语还存在一词多义等现象,再加上最新的块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值得探讨,但在目前已经有术语规范下,在中英文翻译中还需要保持文档上下文的一致性,准确、清晰、简明、可阅读的译文是技术文档翻译的最终目标。

攀枝花已经成为了中国块菌核心产区,《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为规范块菌的生产加工等提供了参考,对照标准进行准确的中英文翻译,能够加强攀枝花块菌行业的对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将中国块菌的优质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推动世界块菌研究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块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英文翻译菌根技术规程
菌根真菌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
广西:审定通过4 项果品深加工技术规程
干巴菌菌塘周围云南松幼苗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外部形态*
流苏树嫁接耐寒桂花技术规程
菌根真菌:植物的共生伙伴
浅议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理论在陶瓷会展宣传册英译中的应用
丛枝菌根制剂对黄秋葵幼苗生长的影响
公示语英译的美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