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以“五帮扶”模式交出高质量“扶贫协作答卷”

2021-03-12 09:23麻昌二
宁波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晴隆晴隆县宁海县

文|麻昌二 陈 丰

近年来,宁海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立足“彼之所需、己之所能”,通过“乡亲式”就业帮扶、“品牌式”消费帮扶、“嫁接式”产业帮扶、“云端式”教育帮扶、“艺术式”社会帮扶的“五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助力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于2020 年11 月23 日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宁海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连续多年在宁波市名列前茅,宁海县对口帮扶工作组被评为宁波市“六争攻坚”先锋榜好团队,宁海县扶贫办被评为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就业扶贫和艺术帮扶等模式入选国家扶贫协作典型案例,创业孵化扶贫模式上榜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获奖名单,有多人次获得贵州省、浙江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乡亲式”就业帮扶,助推务工人员从务工就业向安岗乐业转变。2020 年初,宁海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借助大数据分析宁海企业用工情况,采取“云”招聘,向晴隆县推送用工需求2000 余个,定制专车5 批25 车次662 名务工人员,从家门到厂门“点对点”开展一站式服务。同时,由宁海县扶贫工作专班牵头,联合晴隆在宁海交流学习的老师、医生等挂职干部以及宁海本地干部,组建了宁海—晴隆乡音志愿服务团。乡音志愿服务团采用网格化跟踪服务方式,开展系列党群共建主题活动,从政策宣传到心理辅导、纾困解难、技能提升,凡是能让晴隆老乡生活舒心、安居乐业的事情,服务团都会努力尝试。

“乡亲式”的就业帮扶,使得这些来宁海工作的晴隆籍务工人员迅速克服了因两地气候环境、文化与生活习惯等差异带来的困难,让他们在宁海不仅能安好“家”,更能安好“心”。目前,在宁海爱心岗位务工的晴隆籍建档立卡人员有501 名,稳岗率位列宁波市各区县(市)第一。

“品牌式”消费帮扶,助推产品销售从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宁海着力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发挥好桥梁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建设,打造“前方扶贫中心+后方扶贫小店”模式,多措并举破解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和盲点,持续助力“晴货出山”。

2020 年8 月,由宁海援建的总投资约300 万元,占地面积2000 平方米的“黔西南州农特产品消费扶贫中心”在晴隆县腾龙街道易地扶贫搬迁点正式营业。消费扶贫中心还注册了“甬水黔山”商标,目前已有近30 种产品被纳入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全国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同时搭建线上展销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扶贫小店”和消费者可以实现线上采购。近三年,宁海县实现黔西南州农特产品扶贫销售额超3 亿元,累计带动上万贫困户增收致富。

“嫁接式”产业帮扶,助推产业发展从粗放低效向集约现代转变。产业扶贫是最基础、最根本、最可持续的脱贫攻坚途径。宁海坚持在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基础上,引进专家团队,针对晴隆县每个乡镇、村原本的产业优势、人力基础、自然禀赋和发展状况,筛选出一批产业基础扎实且具备一定带贫能力的经营主体,通过项目援建、企业引进、技术培训、产品订购等方式,“一镇一策”精准帮扶,重点孵化。

2020 年,宁海县投入帮扶资金600 万元,招商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组织农技专家团队,攻克了南美白对虾在晴隆当地淡水养殖的技术难关。如今,南美白对虾以每公斤70 元的价格销售到兴义市的酒店和市场,当年就实现了近千万元的产值。2020 年以来,宁海对晴隆6900 万元扶贫资金中,用于产业扶贫类项目的资金占比达76.8%。截至目前,宁海已帮扶晴隆县建起了21 个扶贫车间,助力孵化了茶叶加工、百香果、竹荪、晴隆鸡、小黄牛等适宜晴隆发展、带贫效益好、销售收益高的产业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云端式”教育帮扶,助推教学模式从挂职教学向同步教学转变。宁海县抓准晴隆教育领域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供给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提供适宜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宁海先后选派了16 批次共200 多名教师赴晴隆县对接和落实教育扶贫工作,有39 所学校与晴隆县学校结对并签署了帮扶协议,实现了校校结对的全覆盖。

同时,借助“党群同心圆”平台共同发起“课桌圆梦”行动,共募集资金170 多万元、课桌共9000 多套,在新课桌上架起了两地的“空中课堂”。“空中课堂”包括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例如,同步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由宁海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晴隆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使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两地结对学校的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孵化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带动晴隆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2019 年10 月12 日,扶贫日活动上宁海县向晴隆县捐赠1200 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宁海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2020 年5 月14 日,来自宁海县的医生们在晴隆县开展义诊巡诊活动(宁海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艺术式”社会帮扶,助推乡村治理从传统治理向高效治理转变。宁海县与晴隆县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晴隆县定汪村为试点,以“艺术振兴乡村”为主要手段和着力点,通过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村艺术乡建团和定汪村村民三方联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养本土乡建艺人,鼓励农户用自己的双手,挖掘乡愁元素、民族文化,在就地取材的同时融合艺术设计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营造文明和谐村风。

短短两期,仅30 个日夜,定汪村就培育了138 位村民乡建艺术家,设计制造出布玩具70 余种、毛竹用品10 余种,有效带动了一批民宿、农家乐、乡村音乐酒吧、土特产展示馆和各种手工艺馆的兴起,为刚刚脱贫的小山村找到了一个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的支点,探索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文化乡村振兴之路,打开了一条艺术振兴乡村的新通道。该模式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激起各地争相学习,《人民日报》、央视一套、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对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

猜你喜欢
晴隆晴隆县宁海县
宁海县黄坛益良五金厂
宁海县黄坛益良有限公司
晴隆县2021年老干、老教、关工委工作培训会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民政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宁海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铭记姜仕坤
晴隆县关工委到三合村举办科普知识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