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3-13 03:14张柏扬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二部神经内科15400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张柏扬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二部神经内科 1540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类危重急症。相关疾病调查显示[1],该疾病的发病率随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上升趋势显著,患者生命安危受到威胁。静脉溶栓是临床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常用手段,该方法再通血管,减少脑组织损伤,但因血药浓度下降,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偏低[2-3],且常用的药物阿替普酶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普及度低。介入治疗是一种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延长急性脑梗死治疗时间窗的动脉溶栓治疗,靶区给药方式,提高靶点血药浓度,减少溶栓药物剂量,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本文分析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78例作为观察对象,遵循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1.46±3.27)岁;就诊时间2~15h,平均时间(5.68±1.17)h;疾病类型:大脑中动脉闭塞2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1例,颈内动脉狭窄7例。研究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60.84±4.21)岁;就诊时间1~17h,平均时间(5.71±1.23)h;疾病类型:大脑中动脉闭塞23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0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和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经头颅CT检查确诊者;初次发病者;入组近3个月内未发生脑部损伤者;无脑卒中病史;无颅内出血及合并症者;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者;临床资料缺失,不完整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注射液(规格:50mg,批准文号:S20110051,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静脉溶栓治疗,按照0.9mg/kg剂量,静脉推注10%,剩余90%+100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h。研究组在上述阿替普酶注射液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同时联合介入治疗,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基础上,对闭塞血管及时开展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借助导丝引导更换6F动脉鞘,并置入引导管。将微导管应用同轴导管技术,穿过血栓栓塞部位,然后在远心端推注1mg剂量的阿替普酶,后将微导管拉回血栓中继续推注18mg阿替普酶,后拉至近心端推注阿替普酶1mg,终止动脉溶栓。必要时采取支架取栓,进行捣碎处理。血管再通后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70%者,给予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溶栓后24h给予阿司匹林(规格:100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139,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100mg/d。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对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h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42分,分值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2)疗效评价:根据NIHSS评分减少比例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痊愈:NIHSS评分减少比例≥91%;显效:46%18%或死亡。(3)预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mRS)对患者出院时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4)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无再通。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治疗后24h、出院时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相应时刻的对照组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χ2=8.705,P=0.003<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2.3 两组预后和血管再通情况对比 研究组预后良好率和血管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和血管再通情况对比[n(%)]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4],缺血性损伤和炎症损伤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临床治疗经验称,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措施不及时,缺血程度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扩大,脑实质坏死区域逐渐推向四周。同时,脑部神经细胞随着缺血半暗带面积减小而死亡,从而对患者形成不可逆损伤。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在于静脉溶栓,该治疗方法通过血液循环药物将血栓打通,有助于血流复通和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5]。但受血液稀释作用的影响,血管再通率因下降的药物浓度而较低,且受时间窗限制等,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的推广不足[6]。介入治疗是可以有效延长急性脑梗死治疗时间窗的动脉溶栓治疗,通过靶区给药方式,提高靶点血药浓度,减少溶栓药物剂量[7]。此外,微导管插入破坏血栓等方式,可有效提高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

本文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治疗后24h、出院时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且均低于相应时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单一治疗的患者。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根据NIHSS评分减少比例评价患者临床疗效[8],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提升。联合治疗的方案,早期静脉溶栓确保了溶栓药物治疗,再通过微导丝辅助,疏通、破坏血栓,然后局部给药,提高了血药浓度,从而有利于溶栓效果的提升。此外,采用mRS对预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且血管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单一治疗的患者。这均体现了介入治疗可弥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单一治疗时的不足。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疗效提升,预后效果好,血管再通情况良好。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