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影响实证分析

2021-03-13 04:06张文培管福泉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张文培,管福泉

(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13.26%,农村人口老龄化更是达到了15.4%,占老龄人口的近六成。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民生问题中最为重要、最为急迫也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农村的就业结构已然产生很大的改变,农村居民的就业趋势呈现灵活化、多样化。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建立在原国有、集体企业基础上,是根据用人单位正规就业模式而设置的,并且农村居民的就业模式比较复杂,不属于正规就业。另一方面,当前单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己经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当前亟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充分考虑不同收入、不同就业农民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农村居民就业、收入角度分析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就业对养老保险选择有影响。王兆庆认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形式多样,分布行业广泛,工作缺乏稳定性,养老需求也具有多样性,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其群体多样化的需求[1]。王翠琴、韦翠娜认为工作类别明显影响流动人口是否参加职工养老保险[2]。孔祥智等认为职业状态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3]。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就业对养老保险选择是有影响的,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就业对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如田北海、徐燕认为所在行业性质对农民工参保没有显著影响[4]。

除此之外,大量学者发现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具有影响。Francisco H G等对拉美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5]。D B Truett, L J Truetr认为收入水平对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6]。李春根等对深圳市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调查显示,收入水平越高的城市,农民工在该城市参保的意愿越强烈[7]。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就农民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影响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多从一个因素或者一个因素的单一维度分析,本文从多因素、多维度分析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老年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养老保险具有普遍需求、适度保障、保障方式多层、与家庭养老相联系等基本特征,遵循广覆盖、保障基本生活、管理服务社会化等原则。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至关重要,而作为一个理性人,选择行为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何能在自己目前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未来效用的最大化,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养老保险,农村居民会考虑诸多因素。基于此,本文从就业性质、就业稳定性、就业强度以及收入四个方面出发,来研究农村居民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本文农村居民定义为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养老保险分为两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1.1 就业性质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之前,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依靠土地来保障生计及养老功能,因此城乡差距不大。但是,随着二三产业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农村居民依靠农业获得收益逐渐减少,与城市差距日益加大,农民进入或者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中,就业渠道和生产方式日益多样化。基于此,农民开始寻求其他的就业方式,不断地向非农部门转移。非农就业者大量涌入城市之中,渐渐市民化,体现在生活方式、思维等方方面面。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农民在养老保险上也会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农民的养老保险选择与其就业类型相关[8-11]。非农就业者更有可能在企业就职,倾向于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于政策的原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居民只能选择一项参加,因此,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大多是农业工作者。

H1:对于就业性质来说,非农就业越会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1.2 就业稳定性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对于农村居民就业来说,就业时间会影响其稳定性[12]。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等基本国情,农村居民就业呈现出与普通城镇居民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就业的稳定性差、频繁更换工作单位和城市等[13]。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属于“体制外”的边缘就业群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比较低,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的缺位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若劳动者无法获得稳定满意的工作,将会对包括消费等一系列的个人或家庭经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就业稳定性好的农村居民,意味着就业的时间越久,越有可能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越不会选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但由于农村居民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所以参保会受到限制,不一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且,大多数农村居民都会选择在城市就业,因此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参保条件不会太了解,因此也不会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据此,提出以下假说:

1.3 就业强度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工作强度是评价农民就业质量和劳动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农村居民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常常不受企业合同的禁锢,而只是一种简单的受雇关系,并且农民的工作强度远大于城镇居民[14]。因此,农村居民会有同时做好几份工作的现象,可能是正规与不正规工作的结合,工作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程度,进而影响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程度。从侧面来分析,工作强度大也会影响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影响农村居民选择养老保险,因此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他们来说更佳。据此,提出以下假说:

H3:就业强度越大,越会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越不会选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1.4 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

收入对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具有较大影响,或表现在养老意愿、模式等方面,并有极大可能体现于农村老年人中[15]。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重要因素,高收入者往往更有金钱和能力以及自我保障意识,更多会购买企业职工保险,回报比较高;低收入者大多选择农村养老保险,回报相对比较低。据此,提出如下假说:

H4:收入越高,越会选择企业职工保险,越不会选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2 数据来源、模型及变量选择

2.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5年样本数据涵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县(区、县级市),320个村(居)委会,数据包含家庭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和保障以及人口统计学等微观指标。该调查详细询问了个人养老保障情况、个人就业收入情况和其他微观数据,这为本文研究个人就业收入情况和养老保险状况提供了强有力数据支持。

2.2 模型及变量选择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是农村居民是否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是否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据因变量的情况,选择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被解释变量是农村居民是否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是否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两个变量均属于定性的二分类变量。二元Logistic模型适用于被解释变量为二分类变量的分析。因此,本文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如果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因变量取值则为1;如果不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因变量取值则为0,另外一个因变量取值情况同上。基于此,建立如下模型:

式中:Pi为农村居民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那么1-Pi则为农村居民不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其中,公式中的x1、x2、x3、x4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就业性质、平均每月工作天数、同时工作份数和个人收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核心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需要在模型估计之前,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并计算出方差膨胀因子系数,以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除此之外,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控制变量选择农村居民的年龄(x5)、受教育程度(x6)、户口性质(x7)、是否党员(x8)、健康程度(x9)、亲兄弟姐妹个数(x10)、是否慢性病(x11)反映个人特征;选择孩子个数(x12)、家庭规模(x13)、是否从商(x14)、房屋性质(x15)、总存款(x16)反映家庭特征;选择礼金往来(x17)反映社会交往特征;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养老保险情况不同,因此选择地区虚拟变量(x18)[16-17]。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17、β18为待估参数,εi为随机扰动项。具体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及其定义与统计量如表1所示。

5)支架被搬运到掘进工作面合适位置后,顶梁油缸、护帮油缸加压,油缸伸出,伸缩梁伸出,直至护帮板与两帮接触,完成支架的伸展动作,立柱油缸、护帮油缸加压,支架立柱升起,直至顶梁与顶板接触,完成支架的升架动作,支架支撑后在两帮位置打锚杆。

表1 相关变量定义与统计

3 描述性统计与模型分析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

1) 样本农村居民就业、收入情况。

如表2所示,在5 796个样本中,非农就业人数占88.56%,农业就业人数占11.44%,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人数远超农业就业人数。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非农就业,少部分人选择农业就业,并且中部非农就业人数最多,东部其次,西部最少。有5 237个农村居民平均每月工作0~11天,占比最高,有377个农村居民工作22~31天,有183个农村居民工作12~21天。中部平均每月工作天数为0~11天的人数所占比重最高,东部平均每月工作天数为22~31的人数所占比重最高。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就业稳定性比较差。从地区看,中部农村居民就业稳定性最差,西部其次,东部最好。4 696个农村居民同时共有1份工作,占比最高,为81.02%,有756个农村居民没有工作,占比为13.04%,338个农村居民同时共有2份工作,占比为0.06%,只有6个农村居民同时共有3份工作。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同时共有一份工作的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西部,中部最少。5 480个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少于每年1.3万元,占比94.55%,209个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居于每年1.3~2.6万元,有91个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居于每年2.6~3.9万元,较少数农村居民收入居于每年2.6~6.5万元。从地区来看,东部农村居民个人年收入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

表2 样本农村居民就业、收入情况

2) 样本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选择情况。

如表3所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有1 824人,占比为31.47%,参加企业职工的人数有1 304人,所占比重为22.5%。表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多于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并且部分农村居民没有选择任何养老保险。

表3 样本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选择情况

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运用stata15.1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一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型二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首先,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为,方差膨胀因子值的平均值为1.46,最大值为2.74,均小于5,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说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一中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LR chi2(19)值和Pseudo R2值分别为198.97和0.03,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LR chi2(19)值和Pseudo R2值分别为473.35和0.16;另外,两个模型中的Prob>chi2均为0.000 0。因此,两个模型在总体上是十分显著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农村居民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的影响的估计结果

就业性质的影响:就业性质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负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就业性质越靠近非农就业,越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业性质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正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就业性质越靠近非农就业,越不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前文H1假设,说明越靠近非农就业,越会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越不会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平均每月工作天数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没有影响,说明平均每月工作天数的多少不会影响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意愿,可能是因为较多农村居民的就业属于非正规就业,没有一个固定的雇主和单位。因此,平均每月工作天数的增加并不会导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提高。平均每月工作天数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正向影响,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平均每月工作天数越多,越不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前文H2假设。

就业强度的影响:同时工作份数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正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同时工作份数越多,越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工作份数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负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同时工作份数越多,越不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前文H3假设。

个人收入的影响:收入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正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收入越高,越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收入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负向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收入越高,越不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前文H4假设。

在控制变量中,总存款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为户口越靠近农业户口,越有可能不是正规就业,越没有可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存款越多,越有资本和能力,越有可能参加回报率高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地区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越靠近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越会信任风险低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为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予以全额补助,并且地方财政还有一些其他的补助,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越会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户口、礼金往来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越靠近农业户口,越不会去城市参加工作,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就越少。因为农村是很注重人情往来的,关系网络比较复杂,因此会有许多礼金往来,不好推脱,因此礼金往来多,也会减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健康程度、亲兄弟姐妹个数和孩子个数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因为农村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亲兄弟姐妹个数和孩子个数越多,越会觉得不用担心老年生活,越不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程度越高,对未来越没有危机感,越不会选择相对可靠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而可能选择投资类的养老保险。地区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越靠近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超过预算收益曲线,越有可能选择收益更高,更有保障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贴,中西部较少,也会影响参保。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根据农村居民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情况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选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的5 796个样本数据,对就业性质、就业稳定性、就业强度三个维度的就业状况、收入状况以及农村养老保险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和Tobit模型,分析农村居民就业、收入对养老保险选择情况。

在描述性统计中,5 796个样本中非农就业人数占88.56%,农业就业人数占11.44%,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人数远超农业就业人数。有5 237个农村居民平均每月工作0~11天,占比最高。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固定的工作,就业稳定性比较差。4 696个农村居民同时共有1份工作,有756个农村居民没有工作,338个农村居民同时共有2份工作,只有6个农村居民同时共有3份工作。大部分农村居民至少有1份工作,还有一部分没有工作。5 480个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少于每年1.3万元,少数农村居民收入居于每年1.3~6.5万元。有3 307个农村居民选择参加养老保险,所占比重为57.06%,有2 489个农村居民选择不参加养老保险。大部分农村居民会选择参加养老保险,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有1 824人,占比为31.47%,参加企业职工的人数有1 304人,所占比重为22.5%。表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多于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从地区差异来看,中部非农就业人数最多,东部其次,西部最少。中部农村居民就业稳定性最差,西部其次,东部最好。东部同时共有一份工作的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西部,中部最少。东部低收入人群相对少,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多,中西部低收入人群较多,中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部参保积极性最高,西部其次,东部参保积极性最低。

在实证统计中,就业性质、平均每月工作天数、同时工作份数以及收入对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有显著影响,户口和总存款对是否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健康程度、亲兄弟姐妹个数和孩子个数对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4.2 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了应对农村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程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积极落实新农保的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一些缺乏条件参与非农就业的纯农户家庭经济实力基础差,无法选择参保价格较高的职工养老保险,而目前土地养老保障日渐弱化,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开始下降,因此,在这一群体中落实参保零风险、政府给补贴的新农保是必然之举。第二,加快促进就业形势的转变。政府应该多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多参加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进程;政府应鼓励农民提高就业稳定性,促进农民就业正规化、程序化,合理保障农村居民的各项合法劳动权益。第三,加强养老保险的宣传。当前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养老保险种类以及养老保险优惠政策,但许多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比较片面,因此可能不会做出最好的选择,直接影响农民的老年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另外,各种养老保险也应该加大宣传范围和力度,组织专业人员到农村进行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保险政策传递给农民,从根本上保障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研究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