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城融合视角下城市铁路客站选址范围及规模研究

2021-03-13 11:01高胜庆潘昭宇王新宁
铁道经济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客站层级边界

高胜庆,周 正,李 京,潘昭宇,刘 花,王新宁

(1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高级工程师, 北京 100045;2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北京100038;3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北京 100038;4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高级工程师,北京 100045;5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工程师,北京 100045;6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工程师,北京100045)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客站和城市关系日益紧密,二者相互影响、互为支撑。铁路客站带动站区周边土地开发,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城市自身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开发边界等也对铁路客站的数量规模、选址范围等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通过调研北京、天津、深圳、广州、重庆和成都等城市的大型铁路客站,从铁路客站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角度上,分析铁路客站在规模数量及选址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枢纽总图与城市发展现状

1.1 基本特征

1.1.1 铁路枢纽布局与全国城镇体系布局高度契合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确定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19 个综合铁路枢纽[1]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 长江中游等19 个城市群和2 个中心城市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在空间上高度契合[2],二者互为支撑、协同发展。

1.1.2 城市铁路客站规模、台线规模与城市规模正相关

根据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超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为1 000 万以上, 特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为500万至1 000 万,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为100 万至500万[3]。 通过统计梳理国内外城市及铁路客站规模,超大城市铁路客站数量约为4~7 个, 台线规模约为30~40 台;特大城市铁路客站数量约为3~4 个,台线规模约为25~30 台;大城市铁路客站数量一般约为2~3 个,台线规模约为7~20 台。

1.1.3 铁路客站是城市窗口、新的增长极

依靠铁路客站的区位优势,铁路客站成为支撑城市空间扩张、带动外围新城发展的增长极,如深圳北、天津、成都东等。 这些铁路客运站不仅承载客流能力持续增长,并且周边集中了商业、娱乐、酒店等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的发展壮大, 其集聚人流的能力愈加强大,也有力支撑铁路客站客流持续增长。

1.2 主要问题

1.2.1 城市铁路客站数量有待深化研究

国内部分城市铁路客站规模更多考虑站房引入线路、预留用地等自身因素,忽略城市空间均衡、衔接交通设施容量、服务范围等因素,容易出现客站规模与城市规模等级不适应、客流过多集聚单个铁路客站等问题。 以广州为例,2017 年广州铁路客运发送量为1.17 亿人次[4],已形成以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为主,广州北站为辅的“三主一辅”客运格局, 但广州南站却承担将近70%的铁路客流,运营负担较大。

对比城市铁路客站规模,国内相同等级城市的铁路客站数量要少于国外。 以人口规模与铁路客站规模比值进行测算, 国内超大城市铁路平均200~300 万人/站, 特大城市铁路平均100~200 万人/站,而国外特大城市平均50~100 万人/站。

1.2.2 铁路客站选址范围亟需明确

高铁站选址关系到高铁站自身的地区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也将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新建铁路选线应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分割,新建车站选址尽可能在中心城区或靠近城市建成区,但《意见》并未明确中心城区及建成区的范围边界,这也容易造成铁路客站(中心站、近郊站及外围站)选址的模糊,这就出现部分中小城市、大城市、 特大城市铁路客站距离要远大于超大城市的情况。

2 经验借鉴

2.1 铁路车站数量多、台线规模小

国外如巴黎、纽约、伦敦、柏林及莫斯科等特大型城市设置铁路枢纽数较多,均超过7 个,平均50~100 万人/站。 布鲁塞尔、维也纳等大城市铁路枢纽数量也较多,一般超过3 个。 但这些城市除主枢纽外,其他铁路枢纽车站规模较小,如柏林铁路枢纽除柏林中央火车站外均为中小型车站,车站的站台一般为1~3 个,到发线一般为2~6 条。

2.2 铁路客站环形+放射布局、互联互通

国外特大城市拥有多个火车站的情形比较普遍,大多呈环形+放射空间布局,通过区间线或地铁联络线串联实现铁路客站互联互通。 东京铁路枢纽与“一核七心”城市结构耦合,通过山手环线进行串联; 莫斯科通过地铁环线对市区高铁站进行串联;巴黎作为欧洲最早开行高速列车的城市,在市区分布着6 座车站,为满足枢纽之间频繁多样的换乘需求,巴黎市建设了衔接其中3 座高铁站的半环联络线,还计划进一步扩充为圆环形以串联新增的3 座高铁站。

3 发展要求

3.1 新型城镇化要求铁路客站空间布局合理

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和城市综合发展,突出公共服务均等。 铁路客站作为承担旅客内外交通运输的公共服务场所, 如过多集聚城市核心区,将加大旅客在铁路客站两端的接驳时间,不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推进,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 城市人口大多分布在城市外围, 以北京为例, 北京五环外人口占全市人口58%,岗位占全市48%[5]。 铁路客站除集中城市中心外,部分铁路客站适当分布外围,将有利于扩大客站服务范围, 缓解铁路运营和城市交通接驳压力。

3.2 站城融合要求铁路客站规模总量适当

铁路客站叠加了高铁的交通便捷性和城市交通的可达性,使经济交往克服了地理界限,延伸出商务商业、餐饮贸易等城市功能,具备交通和城市双重功能属性, 适当的铁路客站规模将有利于站城融合、综合开发。 如果一个城市铁路客站数量过少,将导致单个铁路客站规模和铁路客流过大,城市接驳交通压力过大,也必将影响周边地区综合开发进程, 这在超大城市更为明显。 调研发现, 广州南站高峰日客流发送量40万,城市轨道2、7 线接近满负荷运营,近10 年其周边综合开发一直处于缓慢开发状态。

4 措施建议

4.1 铁路客站选址范围建议

铁路客站的选址与城市边界紧密相关。 中心站、近郊站与城市现状边界紧密相关,外围站与城市现状边界及规划边界紧密相关。 初步认定,中心站位置为城市现状边界的0.4 倍范围内, 近郊站为城市现状边界的0.4~0.75 倍范围内,外围站位于城市现状边界0.75 倍与未来开发边界之间。

4.1.1 城市边界划定

城市边界常用方法为增长法,主要思路是将城市看作增长的有机体,结合模型模拟城市增长并参照模拟结果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具体方法是通过建设用地增长历史数据提取增长速率、强度、方向等参数, 结合人口与就业规模预测可能的用地规模,计算城市边界[6]。 涉及的相关计算要素包含城镇化率、人口、产业、用地规模、人口密度等。

4.1.1.1 现状城市要素

超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1 km2用地承载人口都超过1 万人, 均值为1.4 万人/km2。 特大型城市如天津、沈阳、南京、杭州、 郑州、 武汉等城市, 人口密度均值为1 万人/km2。 大城市如西安、长春、昆明、苏州、宁波、乌鲁木齐、石家庄、徐州等城市,人口密度均值为0.8 万人/km2[7]。

4.1.1.2 规划年城市边界

结合城市发展趋势, 根据增长法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现状边界、规划边界及开发边界(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开发边界约为规划边界的1.03~1.1倍),计算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边界,数据如表1。

表1 不同规模等级城市边界范围

4.1.2 不同类型客站选址范围

结合城市边界、枢纽选址范围,计算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中心站、 近郊站及外围站合理选址范围。如对于2 000 万城区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中心站的范围宜小于10 km, 近郊站范围宜处于10~19 km,外围站范围宜在19~25 km 区间。对于狭长型城市,其数值可以适当浮动。 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铁路客站选址范围

4.2 铁路客站规模和布局建议

4.2.1 铁路客站层级结构分类

通过调研城市(指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铁路客站规模构成(指超大型、大型和中型),将城市铁路客站层级结构大致划分为金字塔型、菱型、漏斗型和倒三角型四种类型(见图1)。 金字塔型结构是指在城市铁路客站构成中, 特大型铁路客站规模最小,大型铁路客站规模次之,中型铁路客站规模最大。 菱型结构是指特大型和中型铁路客站规模较小,大型铁路客站规模最大。 漏斗型结构是指特大型和中型铁路客站规模较大,大型铁路客站规模最小。 倒三角型结构是指特大型客站规模较大,中型铁路客站规模最小,此次调研发现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铁路客站层级结构大多为此类。

图1 铁路客站层级结构示意图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层级结构在铁路客站数量、城市空间分布、总站房规模、接驳交通压力、旅客换乘、综合开发、运营组织等方面,梳理相关优缺点如表3。

表3 铁路客站结构层级类型及特点

4.2.2 铁路客站规模和结构建议

铁路客站的核心目标为充分服务人民群众的出行,充分覆盖城市人口和岗位,同时也要发挥城市功能。 因此此次测算以铁路客站充分服务城市为前提,以铁路客站服务半径大于城市开发边界为约束, 以城市铁路客站站房总面积大小为评价标准,建立约束方程如下:

其中:以特大型铁路车站日发送15 万人、大型铁路车站日发送7 万人(人均站房规模为11.5 m2)、中型铁路车站日发送3 万人 (人均站房规模为6.5 m2) 为前提条件;a 为城市特大型铁路客站个数,b为城市大型铁路客站个数,c 为城市中型铁路客站个数;N 为城市人口总量;d 为人均铁路出行次数(城市铁路发送量/城市城区人口);M站房为城市铁路客站站房规模总和;R铁路服务为所有铁路客站的服务半径;R城市边界为城市开发边界。

结合当前超大型城市人均铁路出行次数(城市铁路发送量/城市城区人口) 及4%的增长率, 估算2030 年超大型城市城区人均铁路出行次数约为9.5~10 次/(人·年), 特大型城市人均铁路出行次数约为11.5~12.2 次/(人·年),大型城市人均铁路出行次数约为12.7~13.3 次/(人·年)。根据铁路客站层级计算公式, 计算得出2030 年不同规模城市铁路客站层级结构推荐如表4。

表4 2030 年城市铁路客站结构建议

4.2.3 铁路客站布局建议

结合铁路客站选址范围、 客站规模和层级结构, 建议超大及特大型城市以 “漏斗型”、“金字塔型” 层级结构、“环形+放射” 模式进行客站选址布局,大城市以“金字塔型”层级结构、“金字塔型”或“环形+放射”或“直线型”模式进行客站选址布局。结合《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和岗位分布、综合开发需求等因素,建议铁路客站在空间上宜采用“中心高、近郊中、外围低”的布局模式。图2、图3 为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城市铁路客站选址布局建议图。

图2 超大、特大型城市铁路客站布局示意图

图3 大型城市铁路客站布局示意图

5 结语

随着我国铁路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客站周边综合开发诉求日益强烈, 城市铁路客站数量、铁路客站选址范围、铁路客站层级结构成为铁路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本文结合调研实践,建立约束方程,对城市铁路客站数量及铁路客站选址范围提出建议。 未来还应结合具体城市空间形态、开发强度、铁路线路布局等方面差异,进行更深一步细化研究。

猜你喜欢
客站层级边界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铁路客站候车厅光伏天窗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守住你的边界
大型铁路客站电力安全供电技术初探
拓展阅读的边界
客运提前介入高铁客站建设的思考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