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行为大赏

2021-03-14 18:08岑嵘
中学生天地(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凡尔赛牙签阶级

岑嵘

网络上曾流行过一种被称为“凡尔赛体”的文体,指用自嘲和低调的口吻来炫耀,如“高考没考好,只能去北大法语专业了”“家里的红色法拉利,颜色没有想象中好看”。

“凡尔赛体”的本质还是炫耀,而炫耀行为古今中外都有。罗伯特·路威在《文明和野蛮》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属哥伦比亚沿海的印第安酋长会积聚成千上万张毛毯,只为了在某个盛大节日送给别人。这些酋长还会无缘无故把昂贵的船只烧掉,以表示其对这些东西的毫不在意。据说这是他们博得名誉和压倒同辈的唯一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凡勃伦效应”,即炫耀性消费。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还有“避免做有用工作的倾向”。拒绝劳动是拥有财富的习惯证明,因此也就是社会地位的习惯标志。比如,欧美很多白人喜欢炫耀自己黝黑的肤色,因为这说明他们有闲暇时间在海边晒太阳浴。

当然,炫耀行为多种多样,也绝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几乎所有人都有喜欢炫耀的倾向。

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他问店里的伙计是否读过书,考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并试图教他“茴”字的四样写法。此时连酒钱都不能及时付的孔乙己,仍不忘炫耀他曾经是个读书人。

如果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还会发现两个细节:孔乙己留着长长的指甲,始终穿着他的长衫,即使它又脏又破。这两个细节同样是在说明他的身份是不用干体力活(留长指甲)的读书人(穿长衫)。

再比如,有些老一辈的人喜欢饭后在嘴里叼一根牙签。经济学家赖建诚在《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一书中说:“我年轻的时候看过长辈咬着牙签在马路上走,心想这个人真奇怪,万一跌倒不正好刺入喉咙?我父亲说这是因为大战期间大多数人粮食不足,咬着牙签在路上晃悠是在炫耀吃过饭了。”

这样的情形,在国外也曾出现。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皮特斯可在其著作《牙簽》中这样描绘道:“19世纪80年代,美国高档餐厅开始免费供应牙签后,食客结账出门时都会抓一把牙签,并衔一根在嘴里,以示刚在餐厅就餐过。在餐厅就餐的,在当时属于富裕阶级。”

“凡尔赛体”可以说是炫耀行为的2.0版本,虽然不是那么直接,但还是把自己想炫耀的事情拐弯抹角地说了出来。尽管这比简单粗暴的炫耀来得委婉,但也同样显得有些可笑。

“凡尔赛体”并非现代文明的产物,在古老的部落中同样有之。生活在南非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的布希曼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假如有一个布希曼猎人去狩猎,即便打到了一头狮子,他也一定不会回家自吹自擂,大肆炫耀说:“我在森林里搞死了一个大家伙。”他的正确做法是沉默地坐着,直到有人走到他的火堆旁问:“你今天打到了什么猎物?”这时这个猎人会回答说:“我对打猎不太在行,我什么都没看见……嗯,也许只有一个小小的东西,大概是头狮子吧。”

炫耀行为还有3.0版本,那是一个更高级的版本。

《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在贾府中,薛家有钱是人所共知的,但聪明的宝钗却从不炫富,反而用“半新不旧”的衣服发送自己出身巨富的信号。

日本有些企业家的商务名片,常常会简单到极点,没有任何吓人的头衔。这些名片不是表示这个人不从事商业活动,相反,这正好说明他在他的领域中是如此成功和重要,以至于不需要对自己进行介绍。

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迪克西特说:人们普遍在意发送自己有本事或有钱的信号,结果最有本事最有钱的人反而不发送这种信号,这就是经济学的“反信号传递”。

真正的炫耀就是什么都不用说,只靠实力说话。

3076500338222

猜你喜欢
凡尔赛牙签阶级
爱“吃”糖的牙签
汽车安全测试的“凡尔赛”语录——凡尔赛C5X安全解析
加油站“凡尔赛”:油价终于不涨了
加油站的凡尔赛:油价终于不涨了
凡尔赛C5X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神奇的牙签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牙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