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慧“盐”STEM班本项目挖掘

2021-03-15 07:01王晴依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2期

王晴依

摘  要:STEM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并影响到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本文运用“引入-拓展-创作-反思”的“单向深度法”,有效挖掘以“盐”为主题的中班STEM班本项目的架构与实践,探索基于幼儿认知思维的整合性活动方案。

关键词:单向深度;盐的探究;STEM项目的挖掘;自制盐动力风扇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2-0052-02

Special Aisdom "Salt" Stem Class Project Mining

WANG Qingyi  (Bai Lu Kindergarten,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Stem education is a new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and it affects the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uses the "one-way depth method" of "Introduction expansion creation reflection",effectively excavates th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stem class project with the theme of "salt",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ed activity scheme based on children's cognitive thinking.

【Keywords】Unidirectional depth;Salt exploration;Stem project mining;Self-made salt power fan

《纲要》指出:“中班幼儿的科学探究,应引导其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就应该引导幼儿获得真正有意义的STEM学习经验,并努力将此类积极的正向体验延续到今后的游戏中。在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探究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等多方位学习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多种形式融合互动的项目推进过程。

1.活动溯源:STEM项目由此生发

(1)项目的由来

本学期我们班级主推的游戏区域是生活区,幼儿们在生活区中感受着生活的乐趣、体会着生活的惬意。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渐热,在区域游戏的内容选择方面,我们和幼儿一起展开了清凉一“夏”大讨论,幼儿们就夏季降温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不难发现,大部分幼儿都将降温的方式体现在“吃”上。于是,我们征集家庭资源,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去寻找适合我们班级的、尽量不插电的清凉美食制作方法。

征集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对所有家庭发送来的资源进行了整理讨论,“冰块+盐速成冰淇淋”的制作方案受到了大部分幼儿的支持和点赞,在生活区开始了!

(2)项目的衍生

经过几次游戏,幼儿们对这种奇特的冰淇淋速成法感到惊讶与好奇,是什么科学原理让这样神奇的现象发生呢?当然必须提出实验中的主角—“盐”。一名幼儿又提出:“盐是我们烧饭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的调味品,没想到它身上还藏着这么神奇的小秘密!那么用盐我们还能做其他小实验吗?”根据他的疑惑,我们共同设计了“问卷星—食盐调查表”,引导幼儿回家通过网络、书籍、博物馆等多方位的资源收集信息,发现生活中的常见物体的神奇之处。

2.活动过程:STEM项目如何推进

(1)经验积累助推项目

第一,资料整理寻亮点。

根据幼儿的调查表征集反馈,我们发现幼儿对于食盐的科学变化还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的层面上,对于食盐的化学性质、更多功能的延伸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们在幼儿的反馈内容中精选蕴含科学原理的、能有效延伸到生活中的应用部分再次开展师幼讨论,为幼儿前期经验的形成做好丰富的准备。

第二,表征丰富订计划。

通过多领域课程的相融,我们引导幼儿多方位的为接下来的项目研究做好表征基础。

一是观察食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融一融等科学操作方法,了解食鹽的外观、触感等基本形态。

二是横向对比:提供食盐、白砂糖、沙子等外形类似的材料,引导幼儿用比一比的方式探索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质。

三是多材料音乐性体验:利用对比的材料制作简易沙锤,引导幼儿听、比,感受不同材料音乐性质上的差异。

四是绘画实验构想:根据每个幼儿收集的资料启发幼儿将自己的实验方案绘画下来,并鼓励幼儿小组分享、集体分享。

五是区域游戏:在科学区游戏中,提供水、食盐、鸡蛋等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根据视频、图像等材料探究鸡蛋在水和盐水中的沉浮现象,了解“盐”身上具有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价值,为加下来进一步探究“盐”身上隐藏的更多科学属性做好铺垫。

(2)实验探究深入项目

第一,亲子实验巧发现。

幼儿有了亲自收集资料的经验以及和家人、朋友共同制定的实验计划后,每个孩子对于自己预设的实验早就跃跃欲试了。可以看到,幼儿们选择的实验从“盐”的特性来说都不同,表现了“盐”多方位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在实验的方式上,我们选择了家庭实验与幼儿园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老师、家长共同参与,让更多人加入到我们的STEM项目中来。

第二,群内分享共成长。

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实验刚结束,班级群的家长们就迫不期待地发来实验视频,群内的其他幼儿和家长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探究是什么样的原理使盐发生了这些变化。根据他们的实验过程,他们也各自归纳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果猜测。

(3)反思结果锁定项目

根据一个个实验的结果和“实验员”们的结果猜测,我们决定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实验目标项目,并把实验的场地锁定到教室中来。这样一来,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并且都能更加直观地观测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经过几轮讨论分析,我们一致认为“食盐为什么能发电?”是大家都很难利用现有的经验去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把本次STEM项目的最终研究目标设定为—食盐发电实验,把本次STEM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设定为—自制盐动力电风扇。

(4)全员动员完成项目

因为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科学探究的水平还局限在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决定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進行实验和制作。在实验中,幼儿自主分工,五人一组,分别负责设计图纸、材料归类、材料组装、实验测试,其中每一项任务看似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只有每一组的幼儿都准确地完成,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成果。例如,在绘画图纸时,孩子们就必须先研究安装说明书及视频,把零件、过程的细节都画得很清晰,让大家都能看明白,避免材料组装组的幼儿受到不必要的误导。在操作中,我尽量不干预、不指挥,充分支持幼儿的自主创造,但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成人协助的工作,如拧螺丝钉等,就由我来辅助。

第一,设计图纸。

幼儿根据材料说明书及视频上的内容,多人讨论,一开始他们决定要画很多的图纸,后来有一名幼儿提出:“画这么多的图纸他们制作的时候会搞不清的,说明书上都没有这么多的图的。”所以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决定哪些内容是必须画的,哪些内容可以省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分析、创作、修改,我们班级的盐动力风扇图纸就此诞生了!

第二,材料归类。

制作的材料有很多,材料组的幼儿提出:“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材料分好类,让制作组的小朋友一下子就能找到!”所以他们划分了三个区域,分别摆放主要零部件、微型零部件和制作辅助工具,并将每一个零件有序排列(如组图8),让人一目了然。

第三,材料组装。

这一组的幼儿是本次STEM项目研究的关键组,这一组的任务也是本次实验制作的重头戏。可以说,这一组幼儿的实验难度要比其他组都要高。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要分析图纸、识别材料,更需要分工合作、准确操作,才能把盐动力风扇制作成功。当然,在真实操作的过程中,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并不能完全精确并正确地完成所有步骤,过程中,幼儿们还是会来向我求助,而我,则尽可能地用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去观察、纠正。

过程中有的细节需要非常细致地去完成,例如,要把电线的外皮轻轻剥开,把里面的导线露出来。一开始,王CY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总是找不到诀窍,要不就是外皮剥不下来,要不就是把里面的导线也弄断了。细心的顾ZH便指导他:“要轻轻地把外皮剥下来,一点一点慢慢弄,不要太用力……”又经过了几次尝试,王CY总算完成了他的任务。

在制作的最后,制作组的幼儿关于食盐摆放的量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幼儿认为越多越好,这样风扇一定能转起来;而有的幼儿则觉得不需要太多,保证水的量也很重要。最后,在讨论后,他们决定加入半杯食盐的量,双方都做了考量和妥协。

第四,实验测试。

项目成果制作完毕,但是盐到底能不能发电并让风扇转起来呢?这仍然是个谜。实验测试组的幼儿也早已跃跃欲试。这时,所有参与实验的幼儿都过来“围观”,期待大家共同制作的成果的“高光时刻”。第一次实验开始,一开始风扇迟迟不动,幼儿们都有些失望,又搅拌了一会儿,风扇转起来了,大家都高兴的欢呼起来,但这时,细心的解JQ发现:“这个电风扇和我家的电风扇怎么不一样?它怎么是反着转的?”经他一说,还真是,电风扇的扇面是逆时针旋转的,看起来是有些别扭。

于是,我们就这一现象,又开始了观察、讨论,再严格地一步步对照图纸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固定的碳片和镁片位置反了,所以影响了风扇的正确运转。制作组的幼儿又进行了调整,这一次,风扇终于完美地转起来了!

3.活动思考:STEM项目有效拓展

(1)“教会”≠“学会”,带着思考去探究问题

对于本次班本STEM项目,从主题内容的选择→实验操作的尝试→班本项目的制作,我都不直接决定与干预。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是一步步推进的,也许下次换了一批幼儿,项目的走向又会完全不同。在过程中,孩子们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有的幼儿甚至很沮丧,或者想要放弃,但是,家人、老师、同伴的支持都给了他们无限的力量,这种支持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去指挥他们如何做,而是引导、启发,让他们有信心地做下去!其中,同伴的讨论也帮助他们拓宽了思路。我相信,孩子们的收获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

(2)“融合”>“独立”,带着经验去解决问题

小中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很多时候在区域游戏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喜欢独立操作。在中班下学期,很多幼儿已经有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愿望,在科学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他们主动提出“五人一组”的分工形式,这也是他们游戏成长的体现。

(3)“收获”=“成功”,带着成果去回顾问题

幸运的是,我们这次的STEM班本项目的最终实验成果是成功的,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游戏的探索结果是未知的,我们并不能保证幼儿的每一次全心投入都能得到完美地的结果,这时候,我们要相信,在游戏和探究过程中,幼儿的体会、思考、交流、反思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功。接下来,这些孩子即将进入大班,他们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也为自己预设好了新的目标:

第一,转换角色:“我们也能成为小老师吗?”

在过去,老师和幼儿的角色分工似乎是固化的,老师“教”,幼儿“学”,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的很多灵感都来自幼儿,在某种程度上,幼儿也是“老师”。在项目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成为本班幼儿的老师,也能成为家庭成员的老师,把我们的项目带回家中,引导家人再次提升研究,在二次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第二,转变项目:“我们能参与更多项目的研究吗?”

项目的来源是孩子,他们的每一次讨论,每一个疑惑,都能是项目诞生的摇篮。本次STEM班本项目,我们是集结了全体师生及家庭共同完成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将研究范围缩小化,引导更多幼儿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