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多长寿

2021-03-15 05:33高中梅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松花诗云袁枚

高中梅

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这与古代自然条件的恶劣,医疗条件的欠缺,艰苦的劳作,瘟疫流行,战乱频繁不无关系。但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个特例。他们中活到八九十岁甚至过百岁的寿星不乏其人。

陆游享年86岁,是中国古代寿命最长的诗人之一,他得以長寿的养生之法,从诗作中可略见一斑。其《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对一些野菜也颇为偏好,比如赞美荠菜美味的“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甚至“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百合因“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连花,百片合成”而得名,向来被作为吉祥之物,陆游曾作“更气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的诗句,在他笔下,百合似乎有了返老还童的功效。

在日常饮食中发现养生之道不是陆游的专利,很多文人在诗句中都对一些“纯天然绿色食品”发出由衷的赞美,就是平时只用来赏玩的花朵也加入了他们的“秘密食谱”。杨万里最喜欢用鲜梅花蘸蜜食用,他的《庆长叔招饮》诗云:“南烹北果聚君家,象箸水盘物物佳。只有蔗霜分不开,老夫自要嚼梅花。”

菊花在中国素有“延寿客”之称,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俗话说:“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吟颂,陆游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诗句,郑板桥也说:“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鸭。”苏东坡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这便是他的养生秘方:“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饮食起居之类可谓“外调”,其实内在的调养更为重要,谓之“养心”。清代文人李渔尤其注重养心。在《闲情偶寄》的里,他将“行乐”列为第一。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如贵人、富人、贫贱之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也就是人无论贵贱,对待人生都要懂得“退一步法”。他还讲求一个“乐”字,认为睡、坐、行、立、饮、谈等皆可为乐,至于乐与不乐,则存乎二心:“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境由心生,同样的一件事在于你怎么看待它,与其愁眉不展心力交瘁,不如持乐观的态度,一切当会顺其自然。

清代诗人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与那种终日躲藏在书斋中面孔苍白的文人不同,他喜爱远游、登山等活动:“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病后作》)“闲扫萧斋静扫绳,修行何必定如僧。”(《偶成》)进入古稀之年,身子骨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他仍有办法获得乐趣:“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遗怀杂诗》)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而且能坦然面对死亡,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支笑倒。试问北氓山,年少埋多少!”这样的洒脱乐观,便是他长寿的关键因素吧。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

猜你喜欢
松花诗云袁枚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IV诗云》
一百顶高帽子
八吉集团
履职尽责:为松花石鼓与呼
浣花笺上月下柳
谁下的
松花鸡下松花蛋
袁枚也曾被难倒
才子袁枚缘何富得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