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思政的思辨与进路

2021-03-17 14:51孙朝仁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从实现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地、解决青少年信仰缺乏问题的应然选择、落实全员德育的必然之举、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等五个维度阐释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从重视学科德育课程思政主渠道、搭建变暗为明课程思政主桥梁、开发德育元素课程思政主载体、落实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主流程等几个方面说明课程思政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3-0017-05

【作者简介】孙朝仁,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5)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功能在于发挥所有课程的政治引领和育人价值功能,将教育教学统一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上来[1]。因此,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为此,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旨在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从已有文献来看,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得比较好,相关成果比较丰硕,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课程思政的文献则比较鲜见。事实上,基础教育广大一线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定位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其他课程和课程教师则与之无关,从而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课程中出现“关注不充分和不自觉的现象”[3]。其他课程教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学好学科知识,致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研究发现,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足,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加之缺少价值引领和必要的支持系统,课程育人的目标和实施要求难以落地。

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统领下,要体现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必然要进行课程思政。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一)实现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地

从国家层面来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颁布了一系列涉及课程思政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基二〔2014〕4号)明确指出,“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同时要求,“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23日)明确要求,“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指出,“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就一线教师而言,从宏观层面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理解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的关系,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发掘学科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中,是学科育人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政策有效落地的题中之义。

(二)解决青少年信仰缺失问题的应然选择

目前,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存在信仰缺失问题。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把歌星、影星等作为偶像崇拜的现象比较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观上出现了问题。这些本该在校园里安心学习的学生为当红歌星、影星所倾倒,上课心思不在课堂,下课到处追星,甚至做出比较出格的事,让父母伤心、教师失望。从国家层面来说,已经从弘扬正能量的方面做了不懈努力,比如通过抗疫英雄的精神感召、退役老兵的情怀引领等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引人向善的信仰。但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综合“医治”,在现实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提高教育者课程思政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水平、统编人文学科类课程内容及教材迫在眉睫,这是解决青少年信仰缺失问题的应然选择。

(三)落实全员德育的必然之举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实现全员德育的沃土。学校作为最重要的育人场所,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著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全员德育”中的“全员”是从教育者的维度提出的,学校内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都属于“全员”范畴,甚至还包括学生同伴及自我。传统的学校德育观认为,学校德育主要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事情,弱化非德育管理者和非班主任人员的德育责任,忽视全员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从学校教学管理者、教师、教辅等组成人员的职责看,都应将文化育人、过程育人、活动育人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实现全员德育、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程思政也是落实全员德育的必然之举。

(四)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担当,为谁育人、育怎样的人、怎样育人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理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就解决了以上三个基本问题。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育得怎么样,这属于育人效果的范畴。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为党和国家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作为一线教师要从宏观层面深入理解这一发展变化。课程思政要求学校全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实施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的追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思政也是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五)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党和国家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和具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在认知正确、情绪稳定和思维开放等方面。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维度看,课程思政可以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而正确的认知是情绪稳定和思维开放的基础。因此,课程思政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思政怎么做

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仅知道“为什么”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需要知道“怎么做”。因为,实践取向是课程思政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重视课程思政主渠道:学科德育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及其蕴涵的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举止。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政治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形式为学科德育,即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与实施。学科德育是一种结合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德育途径。学科德育体现了知识与德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具有教育内容丰富、方法手段隐性间接、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协同统一、实施稳定而有保障等特点。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实施,能够进一步拓宽德育的途径,更全面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也有助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

(二)搭建课程思政主桥梁:变“暗”为“明”

纵观原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或新开发的部编教材,可以发现,它们都遵循了科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原则,在编排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了双线编排的思想。其中,一条明线是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结构;一条暗线是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体现出课程内容背后所隐含的思政元素的系统性、阶段性、结构性。因此,课程思政应注重对课程内容中“人文素养”的挖掘,挖掘文本、现象、事件、情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人文精神培育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以语文学科为例,2018年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围绕“体裁类别”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单元。其中“体裁类别”是单元布局的明线,体现语文学科知识与素养方面的目标要求;而“人文主题”是单元组织的暗线,主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隐藏于语文学科内容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显性”发掘,搭建课程思政的“桥梁”,实现变教材中的“暗线”为教学实施中的“明线”。

(三)开发课程思政主载体:德育元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指出,“要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德是做人的根本,课程思政应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4]。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按与数学学科联系的紧密程度,主要包括数学精神、数学美、数学史、数学观、数学模型等内容[5]。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比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从数学史的维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向学生介绍西汉时期《周髀算经》中的“勾三股四弦五”记载,了解我国古代书籍中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欣赏三国时期赵爽的“弦图”证法之精妙,感受“以形证数”的典范。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四)落实课程思政主流程:教学实施

从课程思政实施的层面看,课程思政应全面体现于备课、教学、作业、辅导、活动等环节,体现全程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

1.备课中有体现——预设的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也要关注教学内容、环境、活动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设计。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实施的德育目标。比如,在备课的目标和过程中增加思政目标及实施路径等环节,在备课中体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教学中有呈现——渗透的课程思政。

教師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育人与育德相结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落实到现实工作中,每节常态课除了学科知识教学外,都要有渗透思政元素的环节呈现,可以在课前的情境导入环节呈现,也可以在课中师生互动交流中呈现,还可以在课尾的课堂小结中呈现。与此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和育人方式,采用启发、互助、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使显性的知识传授与隐性的价值引领统一起来,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

3.作业中有显现——交流的课程思政。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双减”工作意见,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设计作业,做到减量的同时能够增效。作业中要考虑并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比如,学生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对作业相互讲解,协作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等优秀品质都有重要意义;又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与布置,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需要设计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与认真做学问的习惯;再如,可以适当进行“作业评语”的改进,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对与错,还要关注这些对与错对学生后续发展的影响。通过作业形式,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交流中体现育人价值,也都是重要的课程思政。

4.辅导中有再现——行走的课程思政。

进行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是教学多样化的体现,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通过辅导可以实现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在个体交流中激励学生,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实际上,教师自身就是很好的“课程”,也可以说教师是“行走的课程思政”。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与榜样,在辅导中通过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再现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身体力行感召学生,引领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

5.活动中有展现——互动的课程思政。

活动育人是全程育人的一项重要方式。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活动中设计丰富的德育内容,让活动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与价值。活动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学生要精诚团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较大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充分释放潜能并张扬个性,展现学生的活力,通过“有声有色”的活动,实现“有情有义”的交往和“有滋有味”的生活。活动的交互,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思政。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以专业的态度加强研究,领会精神实质,落實国家政策,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喜的是,针对“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中重大主题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21年印发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教材〔2021〕5号)。《指南》坚持正确价值导向,遵循认知规律,加强整体设计,强化育人目标,突出政治性、针对性、统筹性、实效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形式推进“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努力实现整体布局与分科安排科学有序,学段学科全面覆盖,理论内涵充分阐释,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全面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功能。同时,教育部将依据重大主题整体设计,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相信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材中,会有更多的课程思政元素得以“显性化”呈现。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工作扎实开展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37-144.

[2]王刚,朱家存.新时代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5):4-10.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4]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15).

[5]孙凯.初中数学德育内容及其教学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5):47-49.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场及时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