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器中的雕塑美学研究

2021-03-17 04:13林曼
雕塑 2021年1期
关键词:宗教青铜器

林曼

内容摘要:商代的青铜作品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也是世界青铜时代最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创造。青铜器大都在祭祀活动中出现,扮演着沟通天地的重要角色,这个时期的青铜雕塑作品也必然受当时的宗教观念、巫术活动的影响。宗教性,神性成为商代审美造型上最鲜明的特征。商代的能工巧匠们靠想象力对器物进行神化创作,而创作的终极目标则是为了表现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地位和身份。

关键词:青铜器、宗教、雕塑美学、等级

一、动物主题雕塑及其审美特征

动物主题为造型的青铜雕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整体器物造型是以动物的形象来设计,比如豕尊、双羊尊、犀尊、象尊、鸟兽尊等,其设计意匠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一些陶塑作品。二、以圆雕或浮雕的形式出现在器物的配饰上,起到装饰的作用,将实用功能与审美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商代,青铜器是相当贵重的奢侈品。能工巧匠们不仅要创作出具备礼器的庄重、肃穆之态,还要设计出符合贵族审美需求的艺术品。豕尊,商代晚期,湖南省湘潭船形山出土(图1),高40cm,长72cm,重19.25kg,造型厚重,而形体并不肥硕,獠牙凸起,给人一种有力矫健之态。头上一条扉棱,恰好被视为鬃毛,遍体繁复的花纹,进一步增添了器物的厚重感。而背部的盖钮设计成立体的小鸟造型,使庄重神秘的气息增添了活泼可爱的艺术趣味。四羊方尊(图2),湖南省宁乡出土。一种装酒的器具,现存最大的方尊。四只羊头置于中腹,羊头成为独立于器物的立体雕塑。羊角卷度的空间制作和羊身与器物的无缝衔接,让人不禁佩服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术和巧妙构思。通体布满纹饰,将平面的纹饰肌理与立体雕塑有机结合在一起。四个羊头变成台座的稳定力量,雕塑性非常强。具考古学者分析,整个器物是使用块铸法浇铸,而羊角和龙头是单独铸好。

二、人像主题雕塑及其审美特征

在商代青铜艺术中,人物题材非常罕见,对于动物主题而言是一种被动、从属的关系。以人物形象为题材的青铜雕塑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有青铜立人像、人头像、面具。除了广汉地区,安阳和其他地区的雕塑作品,如饕餮食人为主题的作品。还有一些礼器、兵器上出现的人像多是属于浮雕。青铜人像的奇特造型,具有强烈的巴蜀国地域特色,但其诡秘的雕塑气氛,纹饰体现出的高超青铜技术,其总体艺术风格与商代中原地区青铜艺术所追求的厚重庄严的时代审美特色基本一致。得出人像雕塑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商人追求器物的体大和厚重,比如四羊方尊,高58.3cm,重34.5kg,最著名的司(后)母戊鼎,通高133cm、长112cm、宽 79cm,重达875kg。广汉地区的青铜人立像几乎与真人等高,通高260cm,其中连冠人像182cm,其下有80cm高的底座,迫使人们不得不用仰视的角度去注视人像,从而引起神秘和敬畏之心,说明创作者有意制造雕像的崇高感。亦人亦神亦兽的青铜面具,其中最大的通耳宽134cm,眼球伸出眼眶之外十几厘米,体量非常大,有人推测出是古代史书中所说的“其目纵,始称王”,即为蜀侯王蚕丛的形象。双眼向前方高突,双耳向两侧夸张变形放大,使人感觉空间被极大扩展,给人以冷峻的威慑力,加强了庄严的意味,显示出厚重豪放的商代社会的风气以及大神的地位显赫,完全符合商人对神灵的臆想。

铜人面型较瘦,眼大,双目呈杏叶形状,不刻画眼珠,口角很长,耳朵很大,下垂有孔,是佩戴耳饰的。而脸部并没有表情,如此夸张变形的五官传达出了宗教仪式肃穆、威严、诡秘的气氛。外衣是工整细密地刻画着各种龙纹、异兽纹和回纹、云纹、三角纹等各种纹样。从纹饰的精雕细刻上,可见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处在相当高的发展水平。而古书中记载,只有统治者衣服上才画有精致的纹饰,可见铜人像代表的是统治阶层的大人物。五官表现手法是程式化的,但从铜人的发式和冠状的特征描绘,不难发现创作者是具有一定写实能力,但他并非模仿自然去塑造人物的五官特进行写实,而是以人为原型,通过艺术想象力和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试着让人像雕塑具有神性,尽可能让人物形象表现出神秘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将着重点放在铜像的发饰、冠状的写实描绘,目的是要区分人物贵族身份的等级职责或身份地位,而非人物所具有的个性情绪。(图3)

三、人兽像主题雕塑及其审美特征

湖南安化出土的两件商代晚期虎食人卣(图4),分别藏于法国塞努奇博物馆和日本泉屋博物馆。两件器物形制基本相似,一只形象狞厉的老虎张开巨口,人的头部就在老虎的巨齿之下,而小人的面部表情却是如此平静,五官的塑造手法比较写实,面部肌肉和骨骼的起伏转折都比较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代的青铜器一直追求着庄重而肃穆的造型,我们能发现器物对称性是商代器物的普遍特征。而这件作品中人的视线和神兽的视线并不一致,使雕塑作品的空间产生了流动性,有强烈的方向性和运动感。观者被构思方面的巧妙设计而深深吸引。人的双脚赤足踩在虎的后爪上,双手搭在老虎的肩膀,而老虎的前爪抓住了人的腰部,人物的状态似乎也是安心的被老虎抱在怀中,并没有任何不适,而老虎正从四面保护着他。《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有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這件充满神秘感的作品,不禁引发人们去重新思考,食人未咽另一层含义。在青铜时代,这罕见的人物和兽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对人兽关系做的解释是:在世界上很多文化中,都存在将世界分割成两个不同天地的象征。人像很有可能就是通天做法的巫师,与他亲密的动物相互组合在一起,神兽正是帮助巫师上宾于天。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晁福林则提出是人兽交融是殷商时代社会观念的产物,是商代巫师的形象化。

这件青铜卣作品中,老虎的尾巴下卷,与后爪构成稳定的三足造型。从器物表面凹凸起伏衔接自然的程度来看,几乎是一体雕塑成型的过程。虎背上有一道扉棱,将老虎背上的轮廓线恰到好处又非常有力量的表现出来,而且增加了器物的层次和厚重感,虎的全身布满浮雕的夔纹以及各种走兽纹饰,背部巨大的浮雕饕餮纹作为主体纹,在主体纹之外的背景上又辅饰云雷纹作为底纹,可见整个铸造过程是多么了不起的工业技术。因此,饕餮对商人来说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这也是殷人的审美体现。

四、商朝时期的审美观念

祭祀活动对于商人的生活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们在做任何的决策之前都要向上天占卜问卦。在血与火的野蛮年代里,大规模的屠杀、奴役、压迫,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兼并形成联盟。战争,是被征服者被迫接受征服者的文化,对被征服者不采取消灭祭祀和消灭图腾的办法,而是将它们全部融合在一起。制定规范者对图腾元素进行一定的艺术取舍、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主神上不突出的局面。创造出他们心目中符合这个时代标准的审美符号。器物上的图腾崇拜就是商人宗教信仰的物化体现。图腾是部落的祖先神,有人认为鸟跟蛇组合在一起就是龙跟凤组合最早的象征。鸟图腾跟蛇图腾的部落联盟变成联邦,是最大的两个图腾,影响力也最大,艺术上出现的次数也是最多的。在商人的艺术观念里,青铜器上的每一种纹饰都象征着一种权威,这种自然的神力寄托了商人对生命的最大愿望。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提出,“它们之所以美,并不体现在形象自身能带来哪些装饰风格,而在于这些精雕细琢出的纹饰能够恰到好处表现出原始宗教的情感,理想和观念”。那么在重要的仪式中,是谁在跟天神沟通,在宗教仪式里通天地传达天神的旨意呢?

掌握占卜智慧的巫师们正是掌握了政治权力,商王本身就是商代最高的巫师。绝对的地位和权势,对阶级的统治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宗教活动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贵族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美学思想可以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最高统治者就是传达神的旨意,臣民对君王,奴隶对奴隶主也要绝对遵从。这种审美观念,具有强烈的阶级内容。而等级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体现统治权力的合法性。商王通过赏赐皇亲国戚青铜器来象征贵族身份和等级地位,而宗教仪式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和巩固好这种亲属关系。政与巫的合一,至高无上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人手中。基于以上的特点,君王统一指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投入青铜器的生产。青铜工业技术也在这样一种特有的威严恐怖神秘的格调下发展下去,将最高超的铸造技术,最珍贵的材料以及最大的热情全部投入器物的制造中,从而创造出最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商代的青铜器一直到现在都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前所未有、举世罕见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 张光直《中國青铜时代》201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 李泽厚《美的历程》200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 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艺术》200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4] 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201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5] 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宗教青铜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