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蜂为媒,海归女硕士的“甜蜜”事业

2021-03-17 10:08俞佳铖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3期
关键词:青川蜂箱养蜂

俞佳铖

青春的努力,永远闪耀着光芒。这个女孩的小小梦想,改变了整个县城的面貌,她带蜂农脱贫致富,誓将这份“甜蜜”事业进行到底。

“ 这只猴子是‘前锋,来探路的,后面还会有大部队。”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的一处山脚下,一只猴子正捧着蜂箱舔个底朝天,王淑娟好气又好笑地指着说:“看来这地方不适合养蜂,我得帮蜂农们另找地方了。”

34岁的王淑娟开朗阳光,笑起来声音仿佛能穿透整个山谷。“我养蜂子,很多人也说我是疯子。”她的自嘲中带着一丝苦涩与执拗。为了继承爷爷的养蜂事业,她从海归女硕士变成围着头巾、素面朝天的养蜂姑娘,这需要多大勇气?

爷爷的蜂蜜,人生第一抹甜味

王淑娟的儿时记忆很长时间都和钢琴“捆绑”在一起,这是父亲王星翔从300多公里外的成都买来的,父母希望女儿在艺术道路上发展,但王淑娟小小的叛逆心悄然滋长,她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想当一名动物医生。

2008年5月21日,汶川大地震,青川也遭受重灾,王淑娟的爷爷遭遇不幸。交通和通信全部中断,一星期后,她才和母亲联系上。得知爷爷去世的噩耗,王淑娟十分伤心。

“我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他在的时候我没好好珍惜,其实我应该多陪陪他…… ”王淑娟一连几夜无法入眠,小时候和爷爷相处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爷爷大半生都在养蜂,手臂上密密麻麻全是被蜜蜂蜇过的痕迹。“爷爷,我们一起数数有多少个疤。”祖孙俩常常数着数着就乱了,说着说着就笑了。

10多天后,费尽千辛万苦回到青川的王淑娟,站在爷爷家倒塌的房子前,房前屋后的蜂巢已毁,她泪如泉涌,劫后余生的一家人相拥而泣。

失去骨肉至亲的痛,影响了王淑娟大学毕业后的选择。她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决定回家养蜂。这个决定对于父母来说,犹如另一场地震:“大学毕业回来养蜂?那你读大学干什么?你就算在城市里卖唱,都比回家养蜂赚得多。”母亲哭了,但她的劝说对王淑娟来说毫无作用。

王淑娟有自己的信念,她儿时所有甜蜜的回忆都和爷爷、蜂蜜有关。“蜂蜜,是我人生中尝到的第一抹甜味,我一辈子都记得。”王淑娟想着,青川是爷爷生活的地方,也是自己的根,那里的森林覆盖率达71.5%,养蜂环境得天独厚,再加上地震后的青川涅槃重生、百废待兴,正是重振养蜂业的好时机。

王淑娟拿出做钢琴家教赚的8万元钱买来200箱蜜蜂,在落衣沟的一处山脚下租了块空地。她回忆着爷爷养蜂的情景,把蜂箱“丢”在那里,她以为蜜蜂就会忙着筑巢采蜜,过段时间就能坐收蜂蜜了。

然而,大半个月后,200箱蜜蜂跑得只剩下20箱,损失惨重,8万元钱打了水漂。巨大的挫败感袭来,王淑娟背着父母偷偷地哭。但她心里不服气,总结教训:“我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了,养蜂是一门技术活儿,需要全心投入,不能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思想。”

要掌握这门技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要改变思路,养蜂还是得交给专业的蜂农,现在青川常住人口两三万,地震后援建人口30万,人流就是商机,蜂蜜的销路应该不错。”王淑娟借钱在县城盘下一间门店,向蜂农收购蜂蜜,放在店里售卖,还会兼售一些菌类土特产。她的店成了地震后青川唯一一家营业的土特产店,生意红火,有时甚至排起长队。

“爷爷,我一定好好干,把咱们村的养蜂事业发扬光大。”王淑娟信心满满,决定把10元一斤的蜂蜜收购价提高到40元一斤,让像爷爷一样的本地蜂农都过上好日子。

海归女硕士,回山村当蜂农

找王淑娟合作的蜂农络绎不绝,她的名气越来越大。然而,好景不长,5年的援建青川工作提前完成,大量援建人员离开,整个县城安静下来,王淑娟的蜂蜜生意逐渐惨淡。

创业再次失败,王淑娟无奈低价出售滞销商品,转让门店。关门之后,她还经常接到蜂农电话,询问收购的事。王淑娟内心充满愧疚,不知如何回答。

当时才25岁的她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只得远走他乡。2011年,她成功拿到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

远渡重洋的王淑娟并没放弃梦想,她几乎尝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种品牌的蜂蜜,查阅大量关于蜜蜂养殖的资料。她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创业之初,太不注重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活动策划,要做好蜂蜜,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王淑娟还了解到,意大利蜂是西蜂,产蜜量高,生产蜂王浆的能力也非常强。而青川老家蜂农养的大多是中华蜜蜂,也就是中蜂,人工大量养殖的难度大、产蜜量低,也不产蜂胶和蜂王浆。中蜂受西蜂打击很大,曾有老蜂农告诉王淑娟,如果有一些西蜂在,全场的中蜂蜂王可能会被杀完,甚至整个种群都会消失。

但在中国植物繁衍中,西蜂的作用远不及中蜂。中蜂一旦灭绝,会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平衡。2006年,中蜂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3年,青川被认定为四川省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基地。

“我要鼓励蜂农们以科学的方式养殖中蜂,提高蜂蜜产量的同时,保护好中蜂种群。”在澳大利亚两年后,王淑娟获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家乡重操旧业。王淑娟的父母再次惊呆了,他们本以为女儿历经两次失败会就此放弃。

“既然女儿这么坚持,咱们就不要反对了。”李青劝丈夫,王星翔也觉得,女儿这是铁了心,与其反对,不如尊重她的决定。

海归女硕士回乡当蜂农,消息传遍整个青川,看好她的、看笑话的人都有。王淑娟摩拳擦掌,准备吸取之前教训,好好干一番事業。

考虑到传统老巢必须开巢取蜜,对中蜂种群伤害很大,王淑娟建议蜂农按照保护性养殖的方式,取蜜次数从一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这一倡议引来众蜂农反对,其中包括落衣沟村颇有威望的养蜂大户王兴富,王淑娟隔三岔五往王兴富家跑,想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王兴富几乎是看着王淑娟长大的,也心疼这个倔强执拗的姑娘。他分析道:“假如一个蜂农养了20箱蜜蜂,一年只采一次蜜,算下来要损失好几千。就算你喝过洋墨水,蜂农也只把你当个娃儿,谁愿意听你的建议呢?说实话,蜂农就想要增收。你能带他们赚钱,他们就跟你走。”

这番话,王淑娟琢磨了很久,她决定设计一款既方便使用,又能摇蜜的蜂箱。她请来当地的“土专家”蜂农魏晓,一起没日没夜地搞起研究。“盖子上要做两个孔透气,但要加一层纱,防止蜜蜂逃跑。中间做个隔板,防止它们打架,还得做个门调节大小,方便它们进出。”他们一边探讨,一边叮叮当当忙活着。不久,一款立式蜂箱终于设计完成。它操作简单,产蜜量比老式蜂箱提高30%~50%,受到蜂农广泛认可。

寻蜜女孩,相约下一个12年

蜂箱问题解决了,王淑娟心里有了底,每天骑着摩托车,奔波在大山里,给每个蜂农建立档案,指导技术。“合格的蜜,我全收、包销。你们只要一心一意把蜂养好,把规模扩大。”有了知识和技术的支持,蜂农摒弃传统靠天吃饭的“小作坊式”作业,开始接受保护性养殖方式。

走在山间小道上,王淑娟的步子越来越轻松,“我们青川的山是柔的,天蓝得不输墨尔本。爷爷,你在天上看着我吗?咱们的中蜂现在养得可好了,蜂蜜产量也不少,你放心吧!”

2013年,王淑娟的蜂蜜搭乘电商快车,网上销售额十分喜人。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王淑娟和淘宝产业链的8名代表一起去纽约敲钟。从美国回来,她感慨万千地对父母说:“养蜂、卖蜜,不仅是为了继承爷爷的事业,还是为了身后一群父老乡亲啊。”

父母早已不反对王淑娟养蜂,还成了她的左膀右臂。目前,王淑娟建立了团队,还成立了合作社,有3个中蜂繁育基地,18个中蜂养殖基地,蜂箱2.8万余只,惠及当地贫困户500余人。王淑娟一路带领蜂农增收、脱贫、致富,很多蜂农盖起了小洋楼。

而今的王淑娟,头上光环不少: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十大新农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还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但她觉得,自己始终是爷爷眼里那个爱吃蜂蜜的小女孩。

一晃,汶川地震已过去12年,王淑娟的爷爷也走了12年。这12年,王淑娟带领蜂农走出了一条翻天覆地的致富路。下一个12年,以花为媒,与蜜相伴,王淑娟依然会继续这份甜蜜事业,做一个有梦想的“寻蜜女孩”。

猜你喜欢
青川蜂箱养蜂
环保蜂箱设计
做大做精养蜂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蜜蜂之乡”
悬崖上的蜂箱
青川县:“信访直通车”开到群众身边
人生的苦酒
人生的苦酒
锦屏县关工委举办养蜂技术培训
青川电商:土特产也“文艺”
新型蜂箱获国家专利专产高档封盖蜜
养蜂专用车实现养蜂一站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