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创设下的问题式教学初探

2021-03-18 22:56李锦红
高考·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富士康创设材料

李锦红

摘 要:近几年,问题式教学已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尤其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问题”与“情境”两者的关联性。文章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为例,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解决问题三方面对基于情境创设下的问题式教学进行研究,促使地理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改变,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式教学;地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场景,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另一方面,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有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事半功倍。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建议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1]。问题的设计应该与情境相关联,通过情境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三“产业转移”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等。

一、情境创设是基础

情境创设是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基础,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情境未貫穿课堂始末、情境之间逻辑混乱等,致使部分学生并未从情境走向地理知识,更遑论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情境——问题式”教学顺利展开的关键就在于创设一个良性的情境。结合践行经验发现,情境素材的选取关乎着情境创设的成功,因而结合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地理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情境素材的选取要与时俱进

过于陈旧的素材创设而来的情境,难以击中学生的内心,不能引领学生走向、走进目标知识,如何能够促成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从情境创设的主旨——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领学生看向目标知识,衍生出深度思考的欲望,情境素材的选取要立足于教科书内的具体内容、着眼于当下的时事热点,致力于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让所创情境打动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情境创设要良性又有效

情境创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并非要沦为华美的“装饰”,而是要成为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联想与思考。所以具体实践中,情境创设并非将多个情境叠加起来,更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要认知情境的价值与作用,避免其仅仅被应用到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

简单来讲,情境创设走向高中地理课堂呈现出必然性与重要性,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选取当下的时事热点。如:“产业转移”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美国苹果手机代工厂富士康公司的产业转移”这一时事热点为素材进行情境创设,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美国苹果手机外包装的八个大字——“加州设计,中国生产”,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拉回“课内”,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疑窦,即为何选择在中国生产苹果手机呢?紧接着,教师利用微课“迫使”学生正视美国苹果的代加工工厂富士康公司从深圳转移到河南,并提出“富士康公司从深圳转移到河南的缘由有哪些?主要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考虑?”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走出,看向深圳、河南的地理位置,并点拨学生从知识再回到情境,促使学生于情境中解决问题,真切地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上述情境,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碎片化”,也能够驱动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思考,引领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学好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问题设计是关键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但要想促成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就必须要关注课堂问题的价值与作用,特别是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符合逻辑思维的进阶式问题链,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终找到目标知识的本质。可见,问题设计是基于情境创设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生本理念下,无论是课堂上教师的“教”还是课堂中设置的问题,都是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所以设计问题时,教师要着眼于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需求,层层推进。在问题设计中要注意几点:问题设计不能与情境脱离,脱离情境的问题,那情境将毫无意义,问题一定要从情境中来;问题设计要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不能浮于表面,要注重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太过跳脱,偏离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难或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产业转移”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问题1]阅读下列四则材料,归纳富士康公司落户河南郑州的缘由。

利用板书展示“问题1”后,教师借助微课提供材料,具体如下:

材料一:深圳员工的薪酬涨幅达到66%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最低薪酬仅为深圳富士康最低薪酬的五分之一。

材料二:2010年6月,河南省政府为富士康招聘培训10万名员工,在职业介绍、培训等各环节对相关机构给予补贴。

材料三:富士康工业园所在位置,郑州正申报综合保税区。

材料四:河南省采用一站式服务,全部手续办理只花了5个工作日。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2~3分钟时间阅读上述四则材料,旨在让学生看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使学生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深度地理解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读“材料一”之后,有的学生说富士康从深圳转战到郑州的原因就是深圳员工的薪酬太高;有的学生说富士康落户到河南郑州的原因就是河南薪酬仅为深圳的20%,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肯定与否定学生,而是要点拨学生再读“材料一”,引领学生关注到河南省的特征——人口大省,进而领会到富士康落户河南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充盈。通过读“材料二、三、四”,学生认识到富士康落户河南的原因就是政策、环境等。这里值得关注的就是,教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对比“材料一”及其之外的三则材料归纳而来的原因,让学生明确富士康落户郑州的缘由分内、外,即让学生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理论联系实际,又加深学生对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解。

[问题2]结合材料,讨论富士康公司落户郑州的影响。

利用板书展示“问题2”后,教师借助微课提供材料,具体如下:

材料一:如今面对第二轮产业升级,价值含量低的代工企业迁走,价值含量高的企业进驻深圳。

材料二:河南是工业大省,上游产业比重大,产业链短、加工度和附加值低,且经济管理和科技水平低。

材料三:在郑州,富士康落户的地方,布置高新产业、物流产业等,这里也将兴建学校、医院和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按照随机自愿原则组成3个学习小组,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召开关于富士康公司落户郑州项目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富士康落户郑州的影响。“角色扮演”活动的安排如下:

(一)三个学习小组分别为市长组、集团领导组及市民组。

(二)各小组成员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角度,运用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深度的讨论。

(三)鼓励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分享,使学生亲眼看到思维碰撞之火花,领悟到合作讨论的价值与作用。

(四)各组代表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

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活动,既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闪光点”的平台与机遇,又能够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使他们看到自身及他人的“优”与“劣”,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驱动每位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促使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此外,通过组内与班级范围内的讨论,加强了学生对教科书内相关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3]完成教材87页的思考题

课堂上,教师单刀直入地告知学生认真“读”教科书内87页的文字材料与“图5.7”(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并利用板书展示教材内87页的思考题,具体如下: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面对上述三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说该思考题与之前解决的“富士康公司落户郑州缘由”这一问题有着较强的相似性,可以类比解答过程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却说该思考题比之前“富士康”问题的难度大,却也可以从“外因”与“内因”两方面进行思考。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是否定,而是让学生利用3~4分钟的时间“读”文字材料与“图5.7”,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点拨学生从情境看向知识再回到情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推动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情境中解决问题是目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问题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尤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準》(2017版)颁布实施的今天,基于情境创设的问题式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传授教科书内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地理课堂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问题”与“情境”之间的化学反应,如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教师便要抓住时机提供相应的材料或者恰当的提示,引领学生找到思考的正确方向,一方面能够保证课堂中学生“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的欲望,更能够为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地理教师,备课过程中理当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学情,并准备充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是教师分析问题,然后学生跟着问题走,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去归纳总结,学会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进行问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可以使地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生活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幅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基于情境创设的问题式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创设好情境,设计好问题,进而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苗.基于学科本质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必修3“产业转移”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3-17.

[3]谢恩奇,吴燕妮.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中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基于多个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5):48-51,55.

2570501705358

猜你喜欢
富士康创设材料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可爱的小瓢虫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