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生爱国主义培育策略研究

2021-03-18 22:56吴必元徐照媛
高考·下 2021年11期

吴必元 徐照媛

摘 要:本研究打破传统教育中的讲授式教育模式,将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渗透到各个学科。高效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融;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落实“为国育人”的理念,从实践中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问题。立足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国家意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使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关键词:爱国主义培养;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路径和方法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对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的国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更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信心是对本民族的认识和肯定,表现为对本民族生存和发展充满信心和在面对民族逆境的时候甘愿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自尊心是民族自信心在民族道德感情上的深化,表现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民族自豪感是在自信心与自尊心基础上的情感升华,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也有新的特点。

“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同时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条件。”在15~19岁的年龄,这些孩子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角度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能提升个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也对加速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学科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历史、政治、数学等主要课程中,通过课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让中华文明扎根于心,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行动。

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利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历史人物写就的诗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等,这些爱国仁人志士将爱国情怀和一腔热血融入诗词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读,使学生与这些爱国仁人志士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政治学科教育教学中穿插时事政治的讨论,为祖国的蓬勃发展培养有爱国情怀的青少年人才。1935年的9月,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始业式”上,连续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你是中国人吗?”第二个“你爱中国吗?”第三个“你愿意中国好吗?”校长的这三个问题,是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问。回望历史,牺牲、流血等生死考验,看向现在,展望未来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才能让我们的祖国乘风破浪继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时候到南开大学考查,对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校长的“南开三问”给出了高度评价。回看历史中的中国,一路走来,充满荆棘,现在我们强大的祖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这个热血的土地上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浓厚的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铸就了中国魂魄。

在数学学科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数学史讲解,注重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国科学家进课堂,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五经算术》等经典历史著作中的“分割术”(用极限思想计算圆周率问题)、“杨辉三角”(二项式定理二项式系数的变化规律)、“古典概型”(应用概率对事物发展进行决策),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赵爽、贾宪等。

二、学科核心素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挖掘我国古典数学中“数学美”,让美育教育与数学中的“美”有机结合,再在不同民族中找到原型。中国国旗充分利用“黄金分割”的视觉美(长和宽的比例正是黄金分割数);满族民族的服饰,尤其头饰拉长身体比例,使得人体黄金分割点上移,失去美的感受,若再配以高靴让黄金分割点又回到最佳位置,符合审美观;中国古代补形运算充分利用“方正思维”巧妙解决“勾股定理”;古代三角数阵(如:杨辉三角形成金字塔),在民族建筑中随处可见;等差数列求和计算中的倒序相加法及宁夏南部山区回族非物质文化“折叠剪纸”都较好的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美等。通过挖掘古代学科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激励他们进行美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促使其体会我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更加明确价值取向,即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培养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素材。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部分,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的不可逆性,促使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物理学家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等不畏惧国外封锁,回国效力,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伟大的科学家不仅仅专业素质高超,更是将国家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一种高尚的“三观”的直接体现。

三、多种课堂类型丰富培养途径

如阅读课和劳动技能课的开展,拓宽学生视野或者培养勤奋吃苦的中华精神。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识形态的动态过程。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高中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傳统文化,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可以丰富学生对知识的储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利用好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名著推荐给学生,名著可以很好地讲述中国各个时期的人文环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缩影,同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得到深远流传的意义。通过好的阅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一步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也可以在课间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效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崇高理想。

劳动课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可以塑造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需要各种职业共同努力建设,每个职业的人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通过劳动教育端正劳动态度、培养敬业乐业精神。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间各自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多样化的合作交流方式促进各民族融合

我校生源具有多区域性、多民族性等特点,习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全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较长之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加强不同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如:“剪纸社团”将非物质文化与数学对称结合,通过这些具体情境式、多层次活动的大量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断合作交流、增进情感、相互融合。

电影社利用周末时间,为学生放映爱国主义影片,如《建国大业》《开国大典》《军武零距离》等,让学生在观看这些影片后,能够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国学社、演讲社、辩论社等社团,可以组织各种正能量的演讲、辩论比赛,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增进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以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传达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从而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航模社在航模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发现,既积累了经验,又拓展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科技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

利用学校连廊的宣传栏、墙面的挂画、校园内的橱窗等开展系列德育宣传工作。比如:中华民族精神、优秀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长城、故宫等世界著名建筑艺术、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等方面。另外,学校可以在每周的周五举办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征文或者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融入爱国主义浓厚的氛围中,带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探古越历史,寻中华文明”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就是走出校园拓宽视野,加深与社会、自然、科学文化等接触与体验,砚学、研讨与引导相结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和修正错误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进取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兴趣与思考。研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识开阔视野,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探古越历史,寻中华文明”研学旅行活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有积极重大的时代意义。

对高中生的爱国主义培育是一种长久的投资,应当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想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应只想考个好的分数。只有把爱国情怀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够提高學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另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培养,要结合学校信息设备、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具体教学实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等多种学校日常教育中入手。

参考文献

[1]胡鹏,胡丰庆.如何深化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贵州教育,2000(4).

[2]郑月云.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2019(7): 63-64.

[3]张妮妮.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渗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0):70-71.

[4]汪涛.物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辨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60-61.

课题名称:新时代高中生爱国主义培育策略研究——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探索。课题编号:zckt2021062。(教育政策研究资助项目)

220750170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