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探究

2021-03-18 03:25关凤利孟宪生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经济

关凤利,孟宪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130024)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54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正是立足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着眼于构建与中华民族“强起来”主题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产生的。因此,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首先要立足我国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从思想体系本身涉及的系列范畴和观点出发,在提炼核心范畴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的历史传承性内质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现实性特质,科学定位其具体内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研究简评

自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发表重要讲话,以及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命题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来看,目前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且存在一定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观点:

1.“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

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并且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根本努力目标、根本依靠力量、根本评判标准论述了逻辑主线确立的现实依据。[2]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表达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其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立场,并不能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以剩余价值为核心范畴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过程中,表明了“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3](p411)这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曾先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价值理念,从本质上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价值立场,并不能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点解决的时代问题以及贯穿这一思想体系始终的核心要义。

2.“求解民生问题”的逻辑主线。

有学者把“求解民生问题”看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线索。[4]民生问题的求解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福祉是世界各国普遍承担的历史责任,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体现,而且也是西方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看,虽然其求解民生问题的政策体系并不触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能实现公平分配,更不会真正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但是出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尤其是北欧国家为本国人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高福利”政策,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国家也长期致力于改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劳资关系,并提供各类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服务,以民生问题的解决安抚中下层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情绪,从而达到维护其自身统治的政治需要。从社会主义国家来看,解决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始终是执政党的重要目标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可见,“求解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历史使命,但对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何种方法以及捍卫谁的利益,不同国家的执政党有不同的回答,不宜简单、宽泛地将“求解民生问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

3.“改革”的逻辑主线。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以“改革”为主线。[5]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p58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国家解决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在20 世纪80 年代就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7](p131)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历次党的“三中全会”都以推进“改革”为主题,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了改革新的内涵和特点,实现了从重点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转变,改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前所未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对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会有新的要求,所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而,将“改革”作为主线难以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

4.“持续健康发展”的逻辑主线。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线是“持续健康发展”。[8]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追求的目标,其本身也并不能完全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点。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物质生活资料严重短缺的状态,邓小平不仅强调要“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7](p312)而且重视“经济又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7](p14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的经验说明:发展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这六个字。这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既要快速,又要持续、健康。”[9](p365)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持续快速,而且要协调健康,这是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群众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重要保证。”[10](p287)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告别了经济短缺时代,高度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加之全球经济复苏普遍乏力和我国处在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等客观原因,经济增长速度已不再成为重要目标,而是更加注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持续健康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追求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历史赓续性,不能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

5.“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的逻辑主线。

有学者认为“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线。[11]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梳理过去5年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成就时将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并列提出,主要涉及党对经济工作绝对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稳中求进等多个基本范畴。以上这些基本范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并不能作为逻辑主线。逻辑主线是能够把某一思想体系所包含的所有概念、范畴联结为有机整体的核心范畴,而不是多个基本范畴的简单汇总。“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其本身是包含多个范畴和经济关系的完整体系,内部不存在占据支配地位和规定影响其他经济关系、能够反映经济关系本质的核心范畴,难以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阐释和演绎更加具体的、存在紧密逻辑关系的范畴与规律。

总体而言,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的概括固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立场、主要动力、发展目标和指导政策等内容。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的确立应坚持普遍性、根源性和凝聚性原则,立足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事实,从思想体系和发展实践涉及的诸多范畴中提炼出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拓展其他系列范畴体系,并根据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确立具体的逻辑关系和展开理路,从而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的结构展开

逻辑主线是决定思想体系要素构成及其展开理路的中心线索,既要贯穿思想体系发展的各个阶段,也要体现在思想体系展开的各个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时代课题。其中正是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这一核心范畴为逻辑主线,清晰刻画出了这一思想体系诸多范畴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展开理路(见图1)。

图1 “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与其他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发展新格局。“强起来”不仅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标识,更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的要旨。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12]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正是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发展的内涵做出了深刻诠释。平衡发展是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充分发展是平衡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在新时代的特定内涵集中体现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动态高水平平衡。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这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些刺激政策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和矛盾。在新常态背景下,这些风险和矛盾逐步显性化,总体上表现为各领域和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摈弃过去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把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纳入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范畴之中。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表现出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都最终落脚于推动经济实现平衡充分发展。

新发展战略安排,要求党中央必须把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工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13](p9-10)这个新水平可以理解为使发展更加平衡和充分。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时期,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预防返贫、农村优先发展等项目和决策着力破解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看,党中央将原定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15年,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发展成就超出预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在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升的同时,没有制定“翻番”之类的指标,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对发展内涵的新认识,要求我们必须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前提,实现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看,强国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巨大发展体量和较高发展质量的统一,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各领域、各环节的平衡充分发展。

新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不持续问题、内外联动问题和公平正义问题等方面赋予了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更广泛的内涵。创新发展旨在通过发展动力的转换解决我国在科技等领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14](p161)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15](p82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开放发展基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14](p161)的现实情况,注重“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13](p94)共享发展重点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较大等问题,“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16](p216)可见,新发展理念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内在意蕴。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为基本内容,使得我国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有了相对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较好地平衡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注重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了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又有利于激发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的导向,既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让各类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参与分配,能够有效调节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不平衡的分配关系,使得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在分配领域有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在“平衡好增强活力和创造环境的关系,真正形成市场和政府合理分工、推动发展新模式”。[15](p24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让经济主体依靠市场的力量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不充分的领域逐步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重在从整体上引导和促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同时为经济主体的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任务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从内部动力看,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动态平衡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中积累产能过剩、产业链低端、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重在解决供给和需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14](p175)从而在供需结构平衡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外部动力来看,针对我国对外开放出现的新变化,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3](p295)基于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现实考虑,“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13](p277)因而,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不仅是推动国内经济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有助于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习近平强调,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1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核心任务和价值归宿层面彰显了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内在意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7]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多个层面,这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重在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价值归宿,在现阶段集中表现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例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平衡好人的发展和物的建设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14](p76)科技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13](p143)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18]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保障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准确预判经济风险,更好把握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突出主题主线,改变那种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13](p315)这里的主题主线更多指向要推动经济实现更加平衡充分发展,进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升。此外,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遵循。一方面,要注重抓经济工作重点,着力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防风险等方面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夯实根基;另一方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统筹协调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中,重点从落实好“六稳六保”和深化改革等方面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结构展开的中心线索,既能够将新时代、新常态、新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开放型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领导等基本范畴联结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路径延展出更加丰富的系列具体范畴,从而反映经济运行的规律,又能够从具体和基本范畴体系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中提炼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这一核心范畴,这在一定意义上遵循了确立逻辑主线的一般原则。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确立的三重向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不仅与思想体系本身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相契合,而且在理论向度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的传承性、在历史向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趋势、在实践向度上彰显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导向。

1.理论向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的传承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线索揭示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现实反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既希望工人能为其扩大生产提供廉价富余的劳动力,又希望其生产的大量产品能够通过工人的消费转化为资本。但处于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的工人阶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资本家,必然会因为购买力有限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供给和需求失衡,从而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针对这一现象,马克思注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9](p8)并揭示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危机的总根源,因而主张通过彻底变革生产关系为解决危机创造制度条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强调两大部类及其各部门内部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要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20](p580)

在直接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列宁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了更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所支配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没有一个不曾发生这样完全的技术改革。这种改革的过程,根据资本主义的本质,只能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与不合比例来进行:繁荣时期被危机所代替,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引起另一工业部门的衰落,农业的进步在一个区域包括农业的一方面,在另一区域则包括农业的另一方面,工商业的增长超过农业的增长,等等。”[21](p40)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在通过技术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21](p4)这促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夺取革命胜利后,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国家对产品生产与分配直接控制方式体现了按比例的发展理念,有效巩固了新生国家政权。但这是一种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水平平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俄国而言,“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21](p253)基于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活跃和发展了城乡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产品数量的增加,使得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尽管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但都是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为重要立论依据,以关注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核心主题。马克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长期关注和研究,表明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主题必然围绕批判和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展开,在此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因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周期性危机频发,因而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社会通过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实现社会产品供给和需求平衡。列宁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新特点以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变化,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主题拓展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平衡好重大经济比例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充分发展。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也是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现实情况,重点破解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的历史性内质,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核心任务。

2.历史向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从根源上消除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桎梏,但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将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但是,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复杂多变,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实现有效统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2](p218)在实践过程中,党中央认识到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重大经济关系比例失调所带来的弊端,所以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23](p73)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全面调节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平衡。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了,其他部门就一定得跟上。这样就显得很吃力,很紧张。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24](p242)此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多使用价值,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因而,“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平衡大体上是个比较紧张的平衡。”[25](p29)在平衡的方式上,“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25](p211)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党中央十分注重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但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国民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低水平的“紧张平衡”状态。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26](p149)这决定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然要回应如何以改变短缺型经济为抓手破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失衡的实践要求。党中央在促进平衡发展方面摈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对追求平衡的旧思维,开辟了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的新思路。例如,从计划均衡到市场非均衡,再到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沿海地区利用优势优先发展到带动内地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产力获得了充分发展。同时,面对区域、城乡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又促使我们党促进协调发展不断进行新探索。江泽民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关乎发展全局的十二对重大关系,胡锦涛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需要保持一定的高速增长,加之城镇化、经济全球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实现平衡发展的难度加大。因此,改革开放新时期改变了社会生产的长期落后和短缺型的经济状态,比较好地解决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问题,但平衡发展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总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7]“总体跃升”是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不仅要解决好过去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风险,而且要不断挖掘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焕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迈上新台阶。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正是新时代促使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总体跃升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路径。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系列经济政策导向来看,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现实基点,以新发展理念为实践指引,以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制度保障,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手段着力破解经济结构失衡和供给不充分等突出矛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需要,这既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致力于追求平衡充分发展现实目标的理论回应,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性。

3.实践向度:彰显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导向。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深入研究过程中多次强调“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28](p156)的重要性。就我国而言,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就是要尊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事实,科学把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我们党制定一切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29](p497)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正是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而提出的。从尊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到树立“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的问题意识再到“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问题倒逼,既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难题的科学办法,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实践特质。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30](p9)“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31]在宏观层面,伴随着我国重点解决了落后生产问题,模仿型排浪式的低水平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人民的消费需求开始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传统产能过剩,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大量消费能力曾一度流向国外。在微观层面,主要体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因产业链低端无法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攀升,大量资金空转套利,加剧经济泡沫风险;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行业既存在大量的库存和生产过剩,也存在不少群体买不起房的情况,等等。基于此,为促进我国经济各领域各环节平衡充分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还要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全球性问题和复杂态势。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处于低迷状态和深度调整期,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冲击,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习近平在2017 年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球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32](p5)面对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而独善其身。对我国而言,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平衡发展,但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15](p827)此外,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范围越来越广,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13](p39-40)这表明我国在多个方面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从而制约着对外经济关系的平衡发展。秉承互利共赢、平等互惠的原则,建设“一带一路”、建立“亚投行”以及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为统筹内外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增添动力,也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经济思想。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特色种植促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