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2021-03-18 00:12柳程林蒿成亚程爱军
光明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痉挛偏瘫中风

张 伟 柳程林 蒿成亚 程爱军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不仅病死率高,且存活患者很容易遗留记忆、运动、感觉等各种障碍,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积极开展中风康复治疗非常必要。而在中风康复治疗中所面临的一个难点就是偏瘫痉挛状态,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结合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偏瘫痉挛状态[1]。鉴于此,本研究就主要对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在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予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80例,随机均分,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41~76岁,平均(59.3±2.6)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1例、19例;年龄42~77岁,平均(59.6±2.9)岁。2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2]:①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订知情者同意书;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③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偏瘫痉挛的相关诊断标准;④生命体征平稳,没有明显认知障碍的患者,且可以正确接受动作指令。排除标准[3]:①合并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糖尿病、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冠心病、高血压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④合并有智力障碍的患者;⑤既往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现代康复训练,训练主要为抑制踝关节背屈、下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上肢痉挛为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每个患者选择1~2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时间为45 min,一周开展5次训练,共开展4周训练,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实际功能状态,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实施动态调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具体为:①针刺疗法,取穴位坚持痉挛非优势侧穴的基本原则,下肢取中封、足三里、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血海;上肢取合谷、外关、手三里、手五里、曲池、肩髃,借助于提插捻转法用毫针深刺穴位,留针时间为15~20 min,每天1次,每周开展6次针灸治疗,一个疗程为4周。②中医汤剂治疗,主方为:陈胆星10 g,地龙10 g,制僵蚕15 g,生地黄 20 g,川牛膝15 g,丹参20 g,白茯苓15 g,白芍15 g,黄芪30 g。若患者存在脉涩、口渴症状,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辨证加减桃仁、红花、茜草、益母草、赤芍;若患者存在食少、纳呆、头昏、脉滑、舌淡苔白腻症状,应辨证加减白蒺藜、明天麻、陈胆星、炒白术、浙贝母、法半夏;若患者有脉细数、舌红苔少、便干、尿黄、咽干、口燥症状,辨证加减鲜石斛、炒白芍、麦冬、怀山药、女贞子、墨旱莲;若患者有舌质红苔黄、易怒、口苦、耳鸣目眩、头晕头痛症状,辨证加减明天麻、白菊花、石决明、珍珠母。③中药熏蒸疗法,方药组成:汉防己 30 g,片姜黄30 g,炙川乌30 g,冰片3 g,杜仲30 g,威灵仙30 g,川芎30 g,红花30 g,苏木30 g,桂枝30 g,鸡血藤60 g,白芍6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上述药物煎汤之后熏洗,每天1次,每次20 min,一周开展6次,一个疗程为4周。④在患者保持俯卧位状态下在脊柱两侧从上而下施按2~3次,穴位为膈俞、肾俞、胆俞、肝俞、天宗,之后再脊柱两侧至臂股后以承山、委中、环跳为主实施法按摩。对四肢先是实施摩法,之后逐渐转为揉法,从上到下反复揉按,上肢选取合谷、阳溪、手三里、阳池、大陵、尺泽、少海、曲池、肩贞、缺盆、肩髃为主;下肢主要选择昆仑、解溪、太溪、委中、承山、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风市、环跳、气冲,观察组康复训练后观察患者的整体反应,并做好记录。

1.4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状况及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中疗效判定标准参考Ashworth肌张力分级,无效表示患者肌张力没有改善;有效表示肌张力降低1级;显效表示肌张力降低2级。肢体运动功能以Fugl-Meyer量表评价,下肢Fugl-Meyer评价总分为34分,上肢总分为66分,分值<14分表示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量表实施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能够自理为≥61分;生活部分依赖他人为41~60分;生活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为≤40分。

1.5 统计学方法以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实施卡方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对比 (例,

2.3 2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Barthe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对比 (例,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风、火、痰、阴虚、气虚、瘀等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导致的脑脉痹阻,因经脉失养、瘀血阻滞导致患者存在血溢脉外症状。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临床首发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突然昏迷等,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的特点。中风后患者恢复过程中会经历痉挛状态,但是严重的高痉挛状态对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阻碍作用,一些患者会出现平衡障碍与异常姿势。在为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开展治疗时,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与方法,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康复训练,除了现代康复训练方法之外,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够在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4]。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疗水平的发展,国家对中医的重视也日益提高,康复医学在中医中举足轻重,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重趋势,一些慢性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并发症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康复医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慢性疾病带来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应用于中风偏瘫状态患者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各种反射对运动的影响进行调节,以打破患者的痉挛模式,起到抑制痉挛的作用,且反复训练有利于持续效应的建立,促通技术有利于大脑功能重组,对肌痉挛具有控制作用,从而促进患者恢复自主、协调运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中包含了中药汤剂、中药熏蒸、中医针灸、中医推拿疗法,其中中医汤剂疗法中主方为补阳化瘀解痉汤,目的是为了发挥化瘀舒筋缓急、补气养阴柔肝的作用。丹参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与白芍等联用能够发挥良好的和中缓急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痉挛症状。本研究所用方剂联合应用,能够发挥良好的破血逐瘀的功效,从而发挥良好的缓解痉挛的作用。针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疏通经络,通过毫针深刺偏瘫侧抗痉挛肌肉的肌腹部穴位,借助于本体感觉神经促使牵引反射启动,有利于拮抗剂收缩,从而有利于痉挛侧亢进肌张力的降低,发挥良好的痉挛抑制作用。针刺具有调和脏腑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兼顾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5]。中药熏蒸疗法中炙川乌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透骨草具有祛风活血、止痉的功效;片姜黄具有活血破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白芍具有滋养肝肾、缓急止痛的功效。各种药物联合起来应用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发挥良好的祛湿消肿、舒筋解痉、活血止痛的功效,进而促进患者经脉舒畅、气血调和。通过熏蒸的方式给药,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渗入到患肢关节周围组织当中,有利于肢体疼痛肿胀的快速消除,对于肌肉痉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推拿疗法则是借助于按、点、揉、等手法来起到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瘫肢痉挛状态、肢体水肿、肌力恢复、疼痛缓解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推拿与针灸联合应用能够发挥一定的互补作用,促进针灸的疏通经络功能,有利于肢体功能水平的增强[6]。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量表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将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应用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