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联合多模式镇痛护理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MOT、GAS的影响

2021-03-18 00:13
光明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承气汤鸣音胃肠功能

吕 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复杂,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腹部手术是消除病变、纠正解剖和病理异常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术中操作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原有结构的改变,从而短期影响患者消化道的运动及胃肠道对食物的吸收功能。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虽无器质性的病变,但会导致患者吸收功能降低、营养状态下降,从而延长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1]表明,多模式镇痛护理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的镇痛方法,相互协同,可有效加快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减轻腹部术后患者疼痛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承气汤联合多模式镇痛护理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胃动素(MOT)、胃泌素(GAS)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8.67±5.84)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8.85±5.96)岁。2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可比。此研究已由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同意。

1.2 诊断标准按照《外科学》[2]中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符合《实用中医诊断学》[3]实热证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者;②近期未使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③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④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等。排除标准:①非腹部手术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者;②存在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疾病者;③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未能按要求服用药物者;④合并心肝肾或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肠内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同时疏导患者情绪,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小承气汤联合多模式镇痛护理和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小承气汤方剂组成:炒莱菔子、黄芪、丹参各30 g,大黄、姜半夏、党参各10 g,厚朴、枳实各12 g,焦白术15 g。1剂/d,常规水煎煮浓缩至400 ml,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 ml,1份经胃管注入、1份用于灌肠,每日2次,治疗周期均为4周。

1.4.2 护理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多模式镇痛护理[4]。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以尊重、理解的态度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忧虑,并告知患者负面情绪对疼痛的影响,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②个体健康教育。首先了解患者对疼痛的了解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多模式镇痛护理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疼痛以及镇痛方法,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可根据患者自身的疼痛程度选择合理的缓解疼痛方案,如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口服止痛药等,并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病情。③疼痛评估。术后定期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分值小于2分者,可借助看电视或听音乐进行注意力转移;VAS分值在3~6分者,应在静脉镇痛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药物镇痛,并进行音乐疗法镇痛;VAS分值大于6分者,应当给予相关药物静脉滴注,每隔12 h一次,并密切关注患者症状。2组护理4周。

1.5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诊疗标准。痊愈:排气排便正常,胃管拔除,腹胀消失,肠鸣音正常;好转:排气排便不畅,胃管拔除,腹胀减轻,肠鸣音稍有减弱;无效:腹胀无缓解,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肠鸣音明显减弱,仍需胃肠减压。总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指标,包括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恢复正常进食时间。③记录2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以3000 r/min的速率离心15 min,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OT、GAS、SST水平并比较。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65.00%,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恢复正常进食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例,

2.3 2组患者MOT、GAS、SST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MO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GAS、SST水平均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功能比较 (例,

3 讨论

腹部手术可致使脾运化失职,胃气不降,脾胃虚弱,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6]。此外,脏腑脉络气血受损、瘀阻、血脉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失调,脾胃阳气不足,胃气不降,通化受阻,不通则痛,气郁化火导致肠道失润,继而患者可出现胃痛、腹胀。《本草经疏》曰:“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故中医多以消食导滞、化痞散结、理气通腑和健脾利湿法以恢复失常的胃肠功能[7]。本研究采用小承气汤治疗与上述治疗原则相符。

本研究所采用的小承气汤最早见于《伤寒论》,其属于寒下法的代表汤剂,主要由党参、姜半夏、厚朴、枳实、黄芪、大黄、炒莱菔子、丹参和焦白术组成。党参、黄芪、焦白术可补气健脾、补血暖胃;枳实、厚朴和半夏具有除满消胀、和胃降逆之功效;炒莱菔子、大黄具有通便除积、荡涤肠胃之功效;丹参具有凉血消痈、活血化瘀之功效。全方具有行气导滞、暖胃健脾、补正益气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8]表明,黄芪具有清热消炎的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功能紊乱;枳实可减轻胃肠平滑肌痉挛症状,进而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大黄可有效调控胃肠激素以保护胃肠平滑肌细胞,增加其收缩功能从而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丹参可提高患者免疫力,消除肠壁水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多模式镇痛护理采用药物疗法、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疼痛进行护理,术后通过全身按摩、播放患者喜好音乐或电视节目,必要时给予氟比洛芬酯等镇痛药进行止痛,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腹部术后的疼痛程度,纠正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9]。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低;治疗后,观察组的MOT水平较对照组高,GAS、SST水平较对照组低,与王劲松等[10]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小承气汤联合多模式镇痛护理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水平,进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小承气汤联合多模式镇痛护理可有效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承气汤鸣音胃肠功能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