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从遥远的时代走来,将美凝固、定格

2021-03-18 09:35职茵
女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文化

职茵

叶锦添:著名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创作艺术家。最早在全世界推行“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是让世界了解东方文化艺术之美的重要的艺术家。2001 年,叶锦添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刷新了国人的获奖记录。

细节成全了艺术家心目中的中国风

少年时代,叶锦添喜歡画画、摄影,上大学时选择在香港读摄影。他游历欧洲、流连博物馆……这些促使他完成了早期的艺术积累。尽管出生在香港、生长在香港,但叶锦添对香港的商业气息和快节奏却并不认同,他更热衷的是有底蕴的人文气息,更期待的是文化对于精神世界的丰厚滋养。东方的、西方的文化元素在他内心碰撞着,他寻找着能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契合的机会,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看到中国文化的根在向他招手。

叶锦添说:“只要你足够疯,把所有细节都弄对了,就可以找回一个时代。”在这样的创作精神之下,我们看到了像一场旖旎梦境的《大明宫词》,在剧中扮演张易之的著名演员赵文瑄这样评价叶锦添的美术设计:“那些华丽、浪漫、唯美的衣饰和场景,最大程度还原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的确,当所有细节到位,气场就有了,仪式感就来了,演员的面孔、情绪置身其中,就能引领观众走进影视中的浪漫世界。《卧虎藏龙》仿佛中国电影一个划时代的记忆,简约古雅、含蓄内敛的中国调式惊艳了奥斯卡评委;《夜宴》铺陈着华丽与诡异;还有电视剧《橘子红了》《红楼梦》,舞台剧《如梦之梦》……叶锦添是一位魔幻的造梦者,他是高深莫测的,只要给他一方舞台,不需特效,他就能营造出或梦幻绮丽、或云波诡谲、或意味深长、或缥缈虚无的视觉画面。

叶锦添上下求索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他说:“我有时看到一件事物,不仅看表象,还会琢磨这件事物变化万千的部分,虚实并置。其实,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做研究,喜欢究根追底,好在我的很多朋友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我喜欢找他们聊天,对于艺术、哲学、科学都喜欢刨根问底。”

这样一位天生的艺术家,有时也是哲学家,他喜欢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反复体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的艺术灵气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磨砺的。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他都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找出那些自然生长出的中国文化标识,将这些元素整合、拼接、融汇,落地成诗。他从遥远的时代里款款走来,将美凝固、定格。

为中国电影的风格树立一种样态

西方世界通过电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渐渐变得立体化、多维度。《卧虎藏龙》中,李安与叶锦添创造的静默、含蓄、内敛、素净、古雅的视觉场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一鸣惊人,带动了一股追求东方美的风潮。接下来,吴宇森的《赤壁》、陈凯歌的《无极》皆是如此。

凭借《卧虎藏龙》,叶锦添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成为夺得该奖的第一位华人,这从电影艺术层面上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一种成功。二十年过去,叶锦添坦言,从《卧虎藏龙》之后,电影界看待中国电影的目光和对中国电影的期待有所转变。“那一个时期我们都是一批热血沸腾的电影人,都期待原汁原味地表达中国文人气质,想要证明自己,改变一些东西。”

叶锦添立志要通过电影去传播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学意境与价值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叶锦添和他代表的中国风,骨子里掩藏的高级感与唯美特性,成为东方世界、东方美学的象征,为后来的中国电影树立了一种模版、一种样态。这是有启发性的,被后继者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模仿着、开拓着、试验着,影响力至今余温犹在。

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武侠精神始于李小龙的电影,普及于成龙的电影。成龙电影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功夫,佐以花式幽默的情节,足以让西方观众捧腹大笑,长久追随。在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电影存在隔膜的状况下,叶锦添通过努力,在电影中将东方艺术的意境、美感、韵味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拥有真正人文精神的电影,能够更加清明透彻地讲述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电影表达方式的一种改变,无论后续的模仿或借鉴之路过程如何,但这一步,经由叶锦添迈了出去。

运用读心术的艺术大师

艺术家的内心细密绵长、枝枝蔓蔓。与许多艺术家沉浸自我世界、注重特立独行的工作方式不同,叶锦添的艺术实践,尤其是电影呈现,是团队通力合作表达出的最佳结果。所以,叶锦添很注重圆融贯通,他懂得一套读人、读心术。

在庞大的电影班底中,叶锦添会通过不经意、漫无边际的聊天,很快进入导演的内心世界,探索导演对于影片的整体把控和对精妙细节的想法,将导演与自己的艺术主张合二为一,将一个一个的场景、人物造型以及现场与镜头视觉感受的气质与风格,完整地演绎出来。

叶锦添说:“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器材店,你需要五金零件,我这里可以提供各种不同金属材料的;你需要木器,我这里可以提供不同造型的……总之,每个导演来到我这里,都能挑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话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叶锦添会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每个导演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过往的拍片经历和艺术主张的细微变化。更加关键的是,除了刻苦地研究导演,叶锦添更注重与观众心意相通、灵魂相通。在片场,他既倾向导演,也倾向观众。

叶锦添研究拍电影的人,也研究看电影的人,追求与他们灵魂共鸣。所以,在每一个灵感喷涌而出的时刻,他是片场的艺术灵魂,他能做出绝妙的创意,能实现精准的表达,让观众在每一个细微的画面里,与电影来一场全身心的共鸣。

多元艺术触角生机勃勃

近二十年来,叶锦添一直在拓展自己的艺术王国,东方主义美学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宽泛。艺术的张力是无限的,视野是无止境的。固化思维,会禁锢一位艺术家的维度和想象力、创造力,他认为,不局限、不设限就是最好的状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枝蔓庞杂,隐喻含蓄的叙事方式、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与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什么视觉形式向西方人讲述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叶锦添有着自己的判断。他回顾起2017年用艺术化手段向美国人讲述《红楼梦》的经历,那一次他感受到西方世界对中国美学的不熟悉与误解。

叶锦添借鉴中国古典皮影的造型,做了一组体格很大的《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的装置,他试图将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与古典文学融合,找到中国化的表达方式。但皮影戏在美国文化圈里并不被人熟悉,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城”里的一部分挂饰,所以叶锦添去中国城了解当地文化,并且把皮影的民间艺术转化到现代美学中,整个场景做了虚实并置的装置,让许多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古老文化,得到了不凡的回响。

那次演出后,叶锦添的思考仍在继续。他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朋友,与各界人士交朋友,与那些并不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深度地交流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经过多年的积累,叶锦添发现,世界早已成为地球村,文化的壁垒和偏见正在被打破,许许多多外国人的思想并不固守某一种刻板的文化模式,尽管他们接受着西化教育,但在骨子里非常认同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和处世方式,甚至他们与生俱来的性格里也包含着一部分东方人的思想。他说:“西方人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时,自然会产生文化理解上的歧异。当他们见到真正出色的东西,就不只是认同,甚至会叹服。所以,在艺术上做到极致精准,认真将电影拍出真正的美学与技术的高度,就会得到他们的重视。我们的视觉语言丰富到他们从来没见过,才能真正征服他们。”

时代在发展,叶锦添也从追溯、回首、仰望中逐渐抽离,向未来招手。他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开始向实验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领域探索,他自由自在地徜徉着,创造出另一种极具未来感、魔幻感的视觉语言。他在全新的作品里,诠释着对生命、对空间、对自然环境、对人类际遇的思考,他想让世人看到藝术家的责任,看到他对地球当下的自然环境、城市环境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忧心,他期待人类面临的气候、污染、病疫等问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地球;他期待能用艺术力量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他的最新作品“叶锦添异空间神话-金木水火土系列”,体现着强烈的中国哲学意味。例如在《木——蝴蝶》作品中,叶锦添表达了庄周梦蝶的故事,诠释着无生命的秩序与有生命的无秩序:“瞬间中生死轮回,在无限重叠的时间里面,庄周欲伸手去捕捉,却在手中化作无形,如梦醒来。梦蝶儿泣,梦蝶儿喜;逐花而居,逐林而栖;蝶影繁花,足神而注……”

这是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无关方式,全然在于意境、韵味。那些有腔调的片段,惊艳世人的过程,都是叶锦添经年累月的沉淀。与叶锦添的对话过程,也是一次回溯、自省的过程,他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开放式的,他也会反问,也会疑惑,也会遗憾。我们都需要仔细地思虑,对中国文脉的传承,究竟在哪一个细节里能做更多更适宜的事情,怎样找回中国人文化的自信,不忘过去,活在当下。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