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公民教育分析

2021-03-19 06:18陈元珍曾水兵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

陈元珍?曾水兵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从个人品德、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呈现了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运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开展公民教育时,教师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应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经验,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深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公民教育 教材分析

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理解和认同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具有主体意识和人格,讲社会公德,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能相应地承担义务,尊重自由平等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公民。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为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奠定了重要基础。“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1]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蕴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合理利用其开展公民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中公民教育的内容

由于公民具有多重身份,公民教育内容的设计理应多样化[2]。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的公民教育包含了个人品德、人与社会、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世界等方面的内容。

1.个人品德

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身份;使学生逐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具有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小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第一步。“我们爱整洁”“我们不拖拉”“让我自己来整理”教会学生做一个爱干净、不拖拉和爱动手的好孩子;“不做‘小马虎”则教育学生要认真负责。这些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真实心理或实际行为作活动基点,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挑战第一次”告诫学生要勇于迈出挑战自我的第一步,敢于挑戰,培养学生勇敢冒险的精神;“试种一粒籽”“学习有方法”“变废为宝有妙招”等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科学、乐于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才会有收获”帮助学生理解坚持的意义,学会持之以恒;“说话要算数”使学生了解不守信的人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教导学生诚实守信;“分享真快乐”让学生学会分享合作,体会分享和合作带来的快乐。“学做‘快乐鸟”“做个‘开心果”帮助学生了解快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在自己开心的同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快乐,做一只快乐的“开心鸟”。六年级下册中的“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和“学会反思”等内容分别以尊重自己为出发点,教会学生在尊重自己的同时,能够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生活中培养他们反思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2.国家认同

每个公民都应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民主法治意识、民族自尊心,认同核心价值观,增强参与意识和批判能力,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自觉遵守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三年级下册中“生活离不开规则”旨在让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公民素养的基本是遵守规则,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小事的规则开始遵守,以身作则。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旨在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班委的选举,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六年级开始,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在法律和政治方面的教育。首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法律事例感受到法律的存在,了解法律是我们的守护者,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得依法维护我们的权利;其次,“公民意味着什么”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含义,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能够辨认损害公民基本权利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施途径;最后,“国家机构有哪些”和“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国家的正常运转和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国家机构,认识到权利的行使是有边界的、受监督的,违法行为必会受到追责。这些内容都教导学生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3.文化自信

任何一个公民都滋养于特定文化中[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从二年级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从爱家乡文化延伸到爱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让学生在了解家乡风俗的基础上感受家乡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从而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到四年级时,从“我们当地的习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家乡是喜是忧”中逐步呈现对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教育,让孩子在了解身边风俗的同时,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在感受家乡变化的同时,热爱自己的家乡。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重点向学生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魅力文字,文化瑰宝”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字蕴含的智慧和灵感,尊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古代科技,耀我中华”帮助学生了解到四大发明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4.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公民应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包括遵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良好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基本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班级有规则”让学生体会到规则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良好习惯;“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孩子学做值日生,以此培养学生对集体和班级的责任感,形成学生对任务认真负责的态度;“装扮我们的教室”则教导学生形成合作共创的能力,体会合作带来的喜悦,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合作共创的重要性,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课文“这些是大家的”和“我们的公共生活”旨在告诉学生在公共场合要爱护身边的公共财物,因为公共财物是大家共同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发现并遵守规则,努力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我参与,我奉献”则是更深一步让学生明白服务社区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服务社区的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父母分担”与“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让学生在体会父母辛劳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家庭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主动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尽责任,提高学生承担家庭责任的精神。

5.人与世界

近年来,生态环境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中有多篇有关自然环境、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内容。二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园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小水滴的诉说”旨在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珍贵,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清新空气是个宝”以“宝”喻清新空气,使学生深刻明白清新空气的重要性,进而从自身出发,保护空气,减少污染;“我是一张纸”旨在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资源出发了解纸张的来源,初步树立学生爱护资源的意识;“我的环保小搭档”更是从身边的环卫小搭档出发,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这些内容都是从学生常见的资源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爱护资源,保护自然,从自身做起,争做绿色小卫士。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探索环境问题的根源,从而学会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应对自然灾害”旨在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和损失,探索自然灾害背后的原因,促使学生懂得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爱护自然的责任感。

二、利用《道德与法治》实施公民教育的路径

1.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让学生学会做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根据儿童的生活来呈现出多样的案例与话题,使儿童能在案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经验,并就话题进行讨论,以走进孩子自己的生活。教师应积极挖掘真实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让孩子逐渐地去了解生活。例如,在讲“上学路上”时,可以让儿童讲述自己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鼓励孩子讲真话,教师则可以引导孩子发现“上学路上”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孩子理解家长的呵护、路上交警叔叔的指挥以及同伴同行等之间的幸福感与温暖之情。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实话而不是“正确的话”,营造有教育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体悟道理,借助切身体会更深层次地理解教材所要传达的经验或道理。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和话题讨论,促进学生对生活规律的观察与认识,讓学生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公民品德。

2.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

公民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隐性教育。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公民教育有机渗透于案例和话题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于公民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开展公民教育时,应将个人品德、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爱护环境、政治法律意识和公民主体意识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文本内容和插图的学习之中,让全体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公民教育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书本案例中的人物形象的情感体验,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与书本中的案例融合起来。另外,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教师要通过故事启蒙、榜样示范、案例分析、互评互助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他们个体经验的转化与完善。

3.基于学生经验,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深化教学目标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开展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经验活动。将教材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各种外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实现公民道德与公民行为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公民教育就是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公民。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栏目,依托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对学生的经验的唤醒、丰富和提升,对学生的沉睡经验进行唤醒,对学生的活跃经验进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以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将党和国家通过教材传递的育人目标更细致化和深入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中,以“虎门销烟”“红军出征”等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呈现出近代以来中华人民不屈不挠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红军陵墓、纪念馆等相关资源,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走访劳动模范等活动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公民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 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 [J].教育研究,2012(04):92.

[2] 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9-14.

[3] 刘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07):5-1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