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2021-03-21 18:18陈鑫李路轩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

陈鑫 李路轩

[摘 要] 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对于破解当下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现实难题、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及深化科研兴校和创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现实中,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存在科研意识不强、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目标模糊等不足。提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要从加强科研学习交流、重视科研能力培训、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及完善教育科研评价四条路径着手。

[关键词]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財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激励方式研究”(C-XXW19006)

[作者简介] 陈 鑫(199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工作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路轩(1993—),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开放大学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5-13

一、引言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是指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他们承担了高校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事务。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对于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系统创新水平、增进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提升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使命感、迫切感和责任感,把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纵深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的价值

(一)从短期看,有助于破解当下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各类现实难题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的实质是引导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教育一线工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旨在激发实践者的能动性,将实际工作和专家研究结合起来。

提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学研究能力,旨在激发教育管理一线工作者的反思和创新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让他们参与到教育实际问题的发现过程、研究过程和改进过程中,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的“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1] (P1-3)等问题,引导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的管理能力。因此,促进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中期看,有助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追求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注重科学研究是迈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兴起以来,诸如“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2]等概念广泛受到学者的重视,在各类教育理论研究文献资料中频频出现。行动研究的出现意味着专业的高校管理服务队伍不应仅仅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关注所从事工作的潜在问题、研究内容和未来发展,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把研究过程和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从中期看,提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科研意识、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是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当将一线管理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置于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优先位置。

(三)从长期看,有助于深化科研兴校和创新发展战略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要论述。作为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和主阵地,高校一直以来肩负着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实现好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坚持自身各项事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广大教育从业人员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行动创新。

总而言之,只有全体扎根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都能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个人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才会稳固,先导作用才能发挥;只有教育科学研究综合实力上去了,“科研兴校”和以创新驱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不足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迈入“双一流”建设新时期,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科研发展的利好政策。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主体,普通行政人员在围绕教育管理实践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优化工作方法、改进工作实效的同时,也面临以下四种问题。

(一)科研意识不强,受旧观念的制约

良好的科研意识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3]。目前,国内高校绝大多数基层行政人员的科研意识较为缺乏。一是研究强度不够。许多基层行政人员入职后从未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或主持/参与过课题项目,大多数基层行政人员从事科研,目的在于应付职称评定。二是科研意向不足。相当一部分基层行政人员对待高校行政工作态度较为消极,评价较为保守,仍抱有“行政工作就是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只要不出问题就是成功”等旧观念,未能意识到科研创新之于个人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缺乏参与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科研基础薄弱,学术能力有待提升

科研基础的强弱决定了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当前,科研基础薄弱的问题正在对他们的科研行动形成制约。一是科研缺乏教育类和管理类学科背景的支撑,导致专业基础薄弱。部分基层人员并非教育专业或管理专业“科班”出身,却“跨专业”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二是与高校其他专职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绝大多数基层行政人员为硕士及以下学历,在学术起点和科研经历上相对较弱。三是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在招聘行政人员时通常不对专业进行限制,导致很多非对口专业人员应聘高校行政岗位,造成高校基层行政人员队伍专业背景庞杂。尽管跨专业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有所裨益,但也存在学科意识不强、专业基础薄弱、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科研动力不足,内外部激励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花费很少的时间在科研工作上,对待科研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4]。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行政事务繁杂,导致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疲于完成日常工作,难以有稳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及研究。据调查,有近一半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表示“平常几乎不科研”,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表示“很少科研”,五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表示“经常科研”;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科研培训,易造成科研过程匆匆忙忙,缺乏深入思考,研究成果缺少理论支撑,难以转化为应用。

(四)科研目标模糊,缺乏长远规划

当前,高校管理岗位绩效评价并不涉及科研相关内容,导致许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科研工作缺乏热情。据调查,超半数基层行政人员认为自己从事科研主要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定的需要”;只有少部分基层行政人员将“个人兴趣、挑战自己和能力提升”作为自己从事科研的目的;还有部分基层行政人员对于行政工作缺乏足够的兴趣,选择从事管理工作只是出于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因而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

四、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如何激励他人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话题。根据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动机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5]。因此,激励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实现科研能力提升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科研学习交流:从价值认同到自觉行动

培养发自内心向往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持续开展的根本动力。增强科研意识、形成科研自觉,要从加强自身学习、促进合作交流的双重维度入手。从内部来说,一是要鼓励基层行政人员提高科研的角色意识、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探究意识和改进意识,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首要目标。二是要时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努力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经验转化为智慧,将问题转化为目标,摆脱“路径依赖”。三是要提升研究意识、掌握研究方法,通过不断探索、总结,改进管理实效,實现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从外部来说,一是要加强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技术等岗位间的业务交流,选派一线管理人员到其他部门、二级学院、其他高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工作轮岗或挂职锻炼。二是要鼓励行政人员积极参与课题合作攻关、学术沙龙、论坛讲座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推动从“价值认同”到“自觉行动”的思想转变。

(二)重视科研能力培训: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型实践者

科研能力是科学研究者完成各种科学研究任务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为使行政人员更好地胜任管理工作,高校应当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帮助。一是开展重要教育政策的宣讲、解读和集中学习,扩大教育政策的知晓度,主动为基层人员答疑解惑,引导普通教职员工提升思想认知,形成热爱学习、积极研习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组织基层行政人员参与校内外各类研修、培训、交流任职等活动,开阔学术视野,积累知识技能,丰富经验阅历。三是构建专业化、系统化、有特色的校本培养体系,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树立职业目标、完善知识结构、打好科研基础。四是邀请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富有经验或成就突出的专家学者为行政人员开展科研讲座,对教育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方向、项目申报技巧、写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大力指导。五是采取分类培养策略应对科研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譬如,对于基础好的基层行政人员,着重强化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基层行政人员,着重培训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6]。

(三)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从师本研究到校本研究

整合资源是提高研究质量的保证。教师研究分为师本研究和校本研究两种。师本研究以独立研究、个人探索、自发自愿为主要特征,校本研究表现为学校领导、平台整合和团队协同[1] (P190)。当下,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以师本研究为主,研究者“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普遍,挖掘利用既有资源的力度比较低。为此,应积极推动基于校本研究、共享开发的科研平台建设[7],鼓励教师从师本研究为主向校本研究为主转变,集中精力解决事关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一线行政人员积极参与、主动发起教育管理研究相关领域的联合攻关。二是支持由多部门联合组建的学习型、研究型管理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院系研究。三是创设一批以实践和应用为特色的校内学习和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分享交流研究经验,助推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四是积极发挥各类科研平台传播知识、普及原理的作用,实现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科研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新

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办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研奖励机制,既是激励高校管理人员自觉投身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保障,也是解决目前教师科研重大项目不足、“重立项轻结项”、项目成果质量不高[8]等问题的根本方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以创新质量、应用价值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结合高校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研究类型,遵循高校教师成长规律,细化科研评价考察指标,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二是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意识。围绕当前基层行政人员在科研中存在的日常工作和理论研究“两张皮”的问题,要立足于行动研究视角,结合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设立科研攻关方向,引导基层行政人员为改进自身工作而开展研究,促使他们“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做实践的反思者”。三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机制。要不断拓展基层行政人员的科研成果展示渠道,提高高质量成果的奖励标准,对在教育科研领域有标志性成果或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基层行政人员从事科研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指导,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基层行政管理队伍,有利于破解当下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现实难题,推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以及深化科研兴校和创新发展战略。教育管理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当从加强科研学习交流、重视科研能力培训、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及完善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等路径着手,切实采取措施,实现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张志杰,冯超,李士萍.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74.

[3]孙永强.地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69.

[4]何玉宏.高职院校科研动力不足的成因及激励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151-155.

[5]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1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435.

[6]臧永.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科研人员激励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35.

[7]伏永祥.基于开放共享模式的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4):95.

[8]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103.

3692501908247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的优化升级研究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构建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路径
“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项目引入PPP模式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下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探究
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