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备考探究与建议

2021-03-21 22:05姜溯佩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网格概念

姜溯佩

[摘  要] 三角函数知识的考点较多,其中概念定义、转化方法、应用策略、拓展方向是探究的重点. 在复习备考阶段需要把握知识重点,生成转化思路,同时关注知识的综合方式,掌握综合性问题的突破策略. 文章将结合实例进行解读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同行商讨.

[关键词]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网格;数学文化;应用

锐角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近几年的中考出现了众多与其相关的考题,从概念定义、知识属性、实际应用等方向综合考查锐角三角函数. 关注问题背景、总结命题方向、剖析突破思路是复习备考的重点. 下面对其进行全方位探究.

概念剖析,建模求值

锐角三角函数编排在勾股定理之后,从教材的设计来看,是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同时,该内容是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衔接,深入剖析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求值的方法. 初中时期,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建立在直角三角形上,因此求解三角函数值需要依托直角三角形,利用边长比值转化锐角三角函数值.

例1  如图1所示,在△ABC中,已知tan∠ABC=,BC=5,∠CAB > 90°,点D是AB上的一个动点. 现以CD为一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CDE,且∠EDC=90°,连接BE,当S=时,则BD的长度为______.

分析  本题为传统的几何问题,涉及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动点、图形面积、三角函数等内容. 需要转化的核心条件有两个:①tan∠ABC=,②S=. 其中条件①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转化条件需要立足三角函数的概念,借助于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线段比值的关系.

解答  过点E作BA的垂线,设垂足为H;再过点C作BA的垂线,设垂足为G,如图2所示. 由图可得∠CDG=∠DEH,结合DE=DC可证△EDH≌△DCG(AAS),由全等性质可得EH=DG. 而S=BD·EH=,所以EH==DG. 在Rt△BCG中,tan∠ABC=tan∠GBC==,所以BG=2CG. 由勾股定理可得BG2+CG2=BC2=25,所以CG=,BG=2. 又知BD+DG=BG,则BD+=2,解得BD=.

评析与总结  本题是求线段的长度,对于其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值,需要转化为与线段比值相关的条件,故主要考查的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对于给定的任意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值,则可以充分利用几何性质,构建与直角三角形的联系,如等角代换、直角构造等,将涉及的角放置在直角三角形中.

在备考中,建议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依托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比进行知识转化,建立三角函数与三角比之间的联系;同时总结特殊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求解策略,从概念剖析走向知识总结,由条件转化过渡到模型构建,实现基础知识的全方位覆盖.

文化渗透,概念衍生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应的知识定理,还可以感悟到文化熏陶. 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实际考查时常以古典数学名著为背景,将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2  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引起众人的研究. 在《周髀算經》的“赵爽弦图”中构建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而英国佩里加(H.Perigal)曾用“水车翼轮法”证明了勾股定理. 该证法具体如下:用线段QX和ST将正方形BIJC分割为4个全等的四边形,再将这4个四边形与正方形ACYZ拼成大正方形AEFB(如图3所示). 如果AD=,tan∠AON=,则正方形MNUV的周长为______.

分析  本题以数学文化为背景,将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考查学生对三角函数值的转化和勾股定理的证明. 实际只需要立足基本概念,充分利用几何特性进行转化即可.

解答  延长ON,与AE的交点设为H. 由题意可知,AO=AD=DE=,AE=2. 在Rt△AOH中,由于tan∠AON==,所以AH=,所以DH=AH - AD=. 由勾股定理可得OH==. 分析可知△NHD∽△AHO,由相似性质可得==,所以DN=1,HN=. 所以ON=OH-HN=5,进而可知MN=5-1=4,可得正方形MNUV的周长为16.

评析与总结  本题的结构较为简单,融合了数学文化是其特点,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对该类题目的解析,需要引导学生读懂数学文化,准确定位其数学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网格创建,代换推导

正方形网格具有特殊的性质,利用网格可命制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创新问题,不仅可以考查四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还可以考查学生作图构形、等量转化等技能. 对于网格中的三角函数问题,需要充分利用格点来构建特殊的三角形,利用格点连成的线段或直线及网格的单位长度来定位交点,实现所涉角的量化.

1. 问题呈现

例3  如图4所示,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连接DN,EC,设DN与EC的交点为P,试求tan∠CPN的值.

2. 方法归纳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可寻找或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观察并发现题目中的∠CPN没有位于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可以利用网格画平行线来解决此类问题. 如连接MN,可得MN∥EC,则∠DNM=∠CPN;再连接DM,则可将∠CPN变换到Rt△DMN中(如图5所示).

3. 解决问题

(1)直接写出图5中tan∠CPN的值是______.

(2)如图6所示,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N与CM的交点为P,试求cos∠CPN的值.

4. 思维拓展

(3)如图7所示,已知AB⊥BC,AB=4BC,点M位于AB上,且AM=BC,延长CB至点N,使得BN=2BC. 连接AN,与CM的延长线的交点为P,参照上述网格构造的方法求∠CPN的度数.

分析  本题为网格与三角函数相结合的创新题,以知识探究与应用的形式呈现,其中“方法归纳”环节十分重要,总结了网格中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方法,即通过构造或转换来实现等量代换. 后续环节的问题探究要充分参照该方法,通过作图实现角度的转换.

解答  (1)参考图5,可得tan∠CPN=tan∠DNM==2.

(2)如图8所示,取格点D,连接CD,DM,则可将∠CPN转换到Rt△DCM中. 所以cos∠CPN=cos∠DCM=.

(3)如图9所示,取格点D,连接AD,DN. 分析可知∠CPN=∠AND. 又知AD=DN,∠ADN=90°,所以∠AND=∠DAN=45°,从而可得∠CPN=45°.

评析与总结  上述探究网格中的三角函数,充分利用格点的特性构建两线平行,实现等角代换. 网格中的锐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有两种解析策略:一是直接构造直角,适用于所涉角较为特殊之时;二是利用平移变换实现等角代换.

教学中,建议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入创新题,综合解析方法以构建思路. 对于网格类问题,从几何视角加以剖析,引导学生关注网格的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构造、变换,实现条件的等量代换. 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感知,从思想层面理解问题.

与圆同行,知识综合

在圆中同样可以构建三角函数类问题,实现圆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其特殊之处在于引入圆,使得几何特性更加丰富,角度代换更加灵活. 其中的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定理是角度转化的常用策略,解析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定理来构建角度关系,结合概念推导三角函数值.

例4  如图10所示,AB为☉O的直径,CD⊥AB于E,点F是CD上的一点,且BF=DF. 延长FB至点P,再连接CP,使得PC=PF;延长BF,与☉O的交点为G,连接BD,GD.

(1)连接BC,证明CD=GB;

(2)证明PC是☉O的切线;

(3)如果tanG=,且AE-BE=,试求FD的值.

分析  本题以圆为背景构建了复合图形,其中第(3)问设定了三角函数值,实际处理时可将其等角代换,放置在直角三角形中,转化为与线段比值相关的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圆的特性进行辅助分析.

解答  第(1)问、第(2)问略.

(3)连接AD,由于AB是☉O的直径,则∠ADB=90°. 又知AB⊥CD,则=,从而可知∠BDE=∠A=∠G. 在Rt△ADE中,tanA=tanG==,则AE=3DE. 同理可得DE=3BE. 所以AE-BE=3DE-DE=,解得DE=,则CD=2DE=2,BE=DE=,BD=. 可证△BCD∽△FDB,则=,结合BC=BD可得FD==.

评析与总结  上述第(3)问给出了三角函数值,解析时需将其转化为与线段相关的条件,基本策略依然是等角代换,构建直角三角形. 其特殊之处在于圆的性质定理,无论是圆周角定理还是圆心角定理,均与圆的弧长相关,需要构建“弧长→角度→线段”的推导关系,形成系统的推理逻辑.

教学中,建议教师深入探究圆的性质定理,充分与三角函数相融合,以等角代换为主体,探索条件、转化思路、探究过程、注重模型构建,挖掘直角模型的构建方式,如直径对直角、垂径定理等.

应用探究,解构直角

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对此内容的基本要求. 解析问题通常需要经历三个环节:数学建模、条件转化、定理解析. 第一环节,将实物转化为数学模型,实现模型量化;第二环节,提取模型的几何性质,进行条件转化;第三环节,充分利用性质定理構建几何关系,求解问题.

例5  如图11所示是某大型商场的自动扶梯示意图. 已知自动扶梯AB的倾斜角为30°,在自动扶梯下方底面的C处测得扶梯顶端B处的仰角为60°,A与C之间的距离为4 m,则自动扶梯的垂直高度BD=______m.

分析  本题为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方位角来求解线段长,故首先需要构建几何模型,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BD的长.

解答  因为∠BCD=∠BAC+∠ABC,∠BAC=30°,∠BCD=60°,所以∠ABC=∠BCD-∠BAC=30°,所以∠BAC=∠ABC,所以BC=AC=4 m. 在Rt△BDC中,由于sin∠BCD=,所以sin60°==,可得BD=2m.

评析与总结  上述求扶梯的垂直高度,其中有两个方位角特别关键:“AB的倾斜角为30°→∠BAC=30°”“C处测得扶梯顶端B处的仰角为60°→∠BCD=60°”. 确定角度大小后,构建直角模型是解题的关键.

备考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两大角度体系,一是方向角,以观测者为中心构建的角度;二是方位角,以标准方向为基准构建的角度. 不同体系下的角度的释义是不同的,探究时可结合具体问题剖析角度关系,形成深刻的角度认识.

解后思考,备考建议

1. 知识强化,明确核心

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具有“数”“形”的双重特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立足基本的概念定理,从几何角度探索转化思路,生成解题策略. 同时要明确考查核心,立足知识核心开展教学探究活动. 对于三角函数,要指导学生理解对应的概念,强化锐角三角函数的求解方法,掌握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并合理拓展,生成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因此复习备考阶段,要研读知识考点,明确复习方向,梳理知识定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 把握本质,总结解法

三角函数的命题形式十分多样,知识交汇点也较多,涉及特殊图形、网格、函数曲线等内容,这也是后续中考的命题趋势. 但无论命题形式如何变化,考查的知识定理、方法本质是不变的,始终围绕着等量代换进行模型构建,如平移代换、构建直角模型等. 因此在解题探究中要关注图形中的角度关系,提取其中的直角三角形,合理利用勾股定理推导线段长,结合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条件与问题的转化. 复习中,建议精设考题,引导学生发掘解法、提炼解题模型、总结解题规律.

3. 强化应用,拓展思维

三角函数具有极强的应用属性,可利用对应的知识求解距离问题、安全范围问题等. 在探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方向角和方位角,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指导学生总结应用题的解析步骤,生成“读题审题→数学建模→特性分析→条件转化→定理求解”的解题思路. 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合理改编教材习题,如将三角函数与抛物线、正方形网格相融合,生成综合性探究问题. 复习备考要重点突出三角函数的特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3193500589291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网格概念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