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含有一个动点的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2021-03-21 22:05赵玉叶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对称点动点最值

赵玉叶

[摘  要] 文章通过模型研究,分类探讨“含有一个动点的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 一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二是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化曲为直”,找到最值;三是在实例中展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题步骤.

[关键词] 动点;线段和(差);最值;对称点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难点,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一般含有一个或几个动点,是经典的一类题型,也会进一步结合后续的几何、函数等知识考查学生,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在几何问题中,线段和(差)一般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运算,往往需要构造图形“化曲为直”,最后在点共线的特殊情况下求得最值[1]. 文章从最基本的含一个动点的情形开始探究,归纳此类问题的模型,旨在给出一个细致的思考路径,用这个导火索点燃学生的思维. 我们需要明确,以下问题中虽然都含有一个动点,但我们常常瞄准的不是这个动点,而是这个动点所在的那条“固定”的直线,最终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两类数学模型:“异侧,线段和

最小”“同侧,线段差最大”

模型1  异侧,线段和最小

问题1  如图1所示,直线l的异侧有两点A,B,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得PA+PB最小.

首先,明确动点P在定直线l上,以及问题中确定的元素——两个定点A,B,一条定直线l(有一动点). 其次,明确两个定点A,B的位置——在直线l的异侧. 于是把此类模型直观地命名为“异侧,线段和最小”.

解析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点A,P,B在一条直线上时,PA+PB最小. 任意异于点P的点P′,由“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P′A+P′B>AB=PA+PB,点P即为求作的点.

模型2  同侧,线段差最大

问题2  如图2所示,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得

PA-PB

最大.

同样,先明确动点P在定直线l上,以及问题中确定的元素——两个定点A,B,一条定直线l(有一动点). 其次,明确两个定点A,B的位置——在直线l的同侧. 于是把此类模型命名为“同侧,线段差最大”.

解析  由“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任意异于点P的点P′,都有

P′A-P′B

<AB=

PA-PB

,所以当点A,P,B在一条直线上时,

PA-PB

最大,点P即为求作的点.

[条件 两个定点,一条定直线 结论 模型1 异侧,线段和最小 模型2 同侧,线段差最大 ][表1  “含有一个动点的线段和(差)的最值”的基本模型]

什么时候取对称点

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常常与对称点结合在一起. 几何题中,已知的点、线往往较多,能够准确迅速地引入对称点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有清晰的思路.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取对称点呢?很简单,只需要联系以上两个模型即可——“异侧,线段和最小”“同侧,线段差最大”. 在此以问题3为例:

问题3  如图3所示,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得PA+PB最小.

解析  条件:两个定点,一条定直线;结论:线段和最小,对应模型几?答案很显然,对应的是模型1——“异侧,线段和最短”. 但是题目中的两个定点在同侧,因此在此需要转移定点的位置. 利用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画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如图4所示,将点A转化成点A′. 由点A与点A′关于直线l对称可得PA=PA′,将PA+PB转化成PA′+PB. 转化后,两个定点是A′,B,定直线是l. 由模型1可知图4中的点P即为求作的点,使得PA′+PB最小,也就是使得PA+PB最小.

由此可知,取对称点可以实现“同侧”“异侧”的转化,且不会改变线段的长度. 如此,在解决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时,若无法直接套用模型,就可以利用点的对称性转移点的位置,让问题与模型对接.

含有一个动点的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解决步骤如下:第一步,找到确定的元素——两个定点,一条定直线;第二步,套用模型(若无法直接套用模型,则作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后再套用模型);第三步,利用模型求解.

求解“两定点、一定直线”线段

和的最小值

例1  如图5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BE=2,AE=3BE,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______.

解析  ①找到两个定点B,E,一条定直线AC;②套用模型1——“异侧,线段和最小”;③作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正是正方形ABCD的顶点D,连接DE,交AC于点P′,如图6所示. 当点E,P′,D共线时,PB+PE的最小值=PD+PE的最小值=P′D+ P′E=DE,结果为10.

例2  如圖7所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8,△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则PD+PE的最小值是______.

解析  ①找到两个定点D,E,一条定直线AC;②套用模型1——“异侧,线段和最小”;③作点D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正是正方形ABCD的顶点B,连接BE,交AC于点P′,如图8所示. 当点B,P′,E共线时,PD+PE的最小值=PB+PE的最小值=P′B+P′E=BE,结果为3.

差的最大值

例3  如图9所示,已知A

,y1,B(2,y2)为反比例函数y=图像上的两点,动点P(x,0)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

\11-72.tif>[图9][x][y][O][P][B][A]

解析  ①找到两个定点A,B,一条定直线x轴;②套用模型2——“同侧,线段差最大”;③延长AB交x轴于点P′,如图10所示. 当点A,B,P′共线时, AP-BP的最大值=AP′-BP′=AB,点P′即为所求的点.

例4  如图11所示,已知点A(1,5),B(3,-1),点M在x轴上,当AM-BM最大时,点M的坐标为______.

解析  ①找到两个定点A,B,一条定直线x轴;②套用模型2——“同侧,线段差最大”;③作点B关于直线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并延长交x轴于点M′,如图12所示. 当点A,B′,M′共线时,AM-BM的最大值=M′A-M′B′=AB′,点M′即为所求的点.

关于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以上是最基础的题型——只有一个动点且题目的背景比较简单. 即使换成复杂的背景,再加入多个动点,其本质是一样的,都只是“对称点”和“三边关系”等几何知识的融合[2]. 只要充分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关键点、线的位置关系(“同侧”或“异侧”),就能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基本模型,“化曲为直”,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 总之,这类共性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总结、多归纳,建立模型使之公式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模型并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若志. 与轴对称相关的线段之和最短问题[J]. 考试周刊,2017(49).

[2]张宇石. 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求线段之差的最大值[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3(09).

[3]倪勇. 探究折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01).

3061500589275

猜你喜欢
对称点动点最值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利用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