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电影美学文化表征研究

2021-03-22 23:38黄港铃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0期

摘要:从美学视域的角度下,对比中西方电影,中国电影美学思想受到儒道宗教的影响,更注重“神”“韵”,更多的体现传统的人文思想和抒发正面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品德。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而西方电影则注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本文从中西方电影美学文化表征,对中西方美学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电影;中西方差异;电影文学

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边界,使得叙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感与不确定性。毫无疑问,叙事的潜力再次被激活。自世界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电影叙事造成影响。在经历声音、色彩这两次重大技术革新后,世界电影迎来了第三次重大转机,这便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从胶片到数字摄影,从2D到3D、4K、120帧,从院线放映到流媒体电影、桌面电影、游戏电影、VR电影……数字技术不仅改变讲故事叙述的方式,也挑战观众接收故事的模式。

一、中西方电影美学文化的差异性

早在18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到鲍姆加登在唯理主义美学上就已经展开了研究,莱氏的继承者鲍姆加登第一次系统化新学科——美学。这些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美学体系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美学的起源。我国重视美学的发展较晚,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审美起源都较我国更加成熟。

(一)中国电影美学中的儒道禅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主要的表达形式,受到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因此诗词歌赋主要以浪漫主义为主、以美为主,崇尚自然,追求和谐。

追溯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最为活跃的时代,以儒家道家为代表,是贯穿中国两千年的思想脉络。儒家强调的是情感的满足和审美关系,道家则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审美关系。在中国电影中,武侠片作为中国的特有类型,相比于内地,港台的武侠片更为成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经典武侠片当中,常常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格,搭配虚实的表现手法,即“虚幻”“唯美”与真实的“写实性”。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美从宗教中汲取了大量深厚的营养。如果说,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开端,那么,禅宗美学则是中国美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禅是動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自中国20世纪后期,中国电影才开始逐渐在影片中呈现禅意的表达,例如周星驰导演的《功夫》中如来神掌以如来之意普渡众生,讲究的是“度化”,星仔最后将莲花形的暗器花瓣洒向人间,正是最后对火云邪神的“度化”。在佛经中常常将莲花比作佛性,莲花生于淤泥而出淤泥而不染,禅意便是出于人世而不染世间烦恼,清净无染。

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文化传承良好,在中国儒道的影响下,注重“唯心”主义,这就是的中国电影的表达当中更加含蓄内敛,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重视人文情怀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歌颂。从西方世界来看,其景点文学著作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文学及美学内涵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以文学著作来辩证分析中西方电影文学的美学思想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西方电影在表达上更为“唯物”理性,有逻辑感,对现实世界表达强烈的情感,重视抒发个人英雄主义,彰显着“人本主义”。

(二)西方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美国是一个极力提倡自由、民主的国家,因此在美国文化价值观中个人主义思想浓厚,个人主义与个人自由在美国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个人主义与个人自由,美国人们一直不断追求与奋斗着,运用一切手段及工具为之服务,其中就包含政府的力量。由此可见,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于是好莱坞电影里也极力传播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是美国人不懈追求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现。

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所以在西方电影中注重表达个体精神、注重平等的美学特征。个人主义是美国主流社会普遍认同的精神文化传统。如《肖申克的救赎》渗透出丰富的美国文化理念——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相融合的个人英雄主义。《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独立的观念和自助的精神,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对自由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体现。电影中主人公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出靠个人艰苦奋斗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从文化成因上来看,美国的个人主义源自清教主义的理性原则,它是美国人个人自由和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美国关于人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人通常都信奉个人主义,他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所达成的“美国梦”,因此,美国电影极力宣扬的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希望以此鞭策自己的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构筑中西方文化融合意象

经过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我们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面对异质文化的差别,要选择既能保证不同的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又能维持平衡,在文化的碰撞中向观众展示动态文化观念。如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就是以文化冲突为标志性特色,其中《推手》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父亲与美国儿媳之间的文化冲突之间的矛盾,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尊崇个人的自由与权力,在家庭方面更体现“独”,所以在电影中美国儿媳玛莎面对突然到来的“父亲”是无法接受的,他已经破坏了玛莎的独立空间,而儿子则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中长者为尊的“仁”“孝”思想。

李安面对西方价值与东方传统之间寻求和解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他的鲜明特征。他在寻求和解的过程中,从来不是盲目地追从,他认识到理清主从后,不同的观念能够共存、相辅相成,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理性地思考与适当的兼容,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求同存异,通过“中方立场,西方表达”的方式,在角落之中体面地延续文化。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中西方文明在建立各自的文化领域上,经过历史的锤炼,使得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是不同的,教育与生活上也是不同的。使得中西方电影文化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在风格和思想表达上还是会有较大的差别。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深耕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无论是中国的电影文学表达还是国外电影文学,反映的都是文化传播抒发情感讲述故事的工具,渗透着许多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想要在国际上取得成功,需要将西方美学文化合理的融合进中国电影文学之中,同时不忘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民族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13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132.

[3]李宛潞,曹慧.中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影视作品中的呈现———以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为例[J].文教资料,2018,(24):47-50.

[4]尹馨.20世纪美国西部女性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研究[J].黑河学刊,2017(03):47-49.

[5]刘洁亮.从电影《超人》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J].电影文学,2013(06):107-108.

[6]赵伊萌.李安电影之中西方文化表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黄港铃(1997.7—),女,汉族,籍贯: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