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道路防护绿地体系构建中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应用研究*

2021-03-22 02:23魏清贵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平潭滨海园林植物

魏清贵

(平潭综合实验区市政园林有限公司,福建 平潭 35040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地推进,园林植物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构成元素[1],城市防护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发挥着减弱噪音、安全隔离、滞留扬尘及生态防护等功能,道路防护绿地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而且能够将城市破碎的旅游景观资源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及地域特色景观。通过对福建省平潭道路防护绿地体系构建中的园林植物种类、空间结构及配置模式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为滨海城市道路绿地防护体系构建园林植物品种选择、空间构建、植物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1 概况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平潭综合实验区地处台湾海峡中北部,岛上土壤瘠薄,主要表现为旱、瘦、沙、漏、盐碱等海岛性区域特点。平潭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9.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2mm,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3月至6月,大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3%。平潭季风特征明显,夏季多为偏南风,其余季节多为北或东北风,据历年的调查可见,当地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福建省的强风区之一[2]。

1.2 方法

2021年3 月-9月,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已建成的“一环两横三纵”道路(环岛路、中山大道、和平大道、苏平路、麒麟大道及金井湾大道)防护绿地为调查对象,主要围绕园林植物种类、空间构建及配置模式进行现场调查。根据全面调查的结果,统计园林植物名录,标明每种植物的种名、生活型及观赏性;分析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及植物物种配置情况,总结平潭道路绿地防护体系构建的园林植物多样性及应用的特点,剖析现有道路绿地园林绿化存在的短板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园林植物物种状况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平潭道路防护绿地现有园林植物134种,隶属50科91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6种;被子植物46科86属128种(单子叶植物11科26属32种,双子叶植物35科60属96种)。被子植物种类较多,占植物总数的95.52%;裸子植物种类比较少,占总植物的4.48%;没有蕨类植物(详见表1)。

表1 平潭道路防护绿地园林植物科、属和种的统计

2.2 植物生活型

植物生活型是植物的生态分类单位之一,是指把具有相似的外貌、结构和习性等特征的植物进行归类[3]。平潭道路园林植物生活型比较齐全,乔木、灌木、草本、竹类、棕榈类和藤本兼具,其中乔木46种,灌木47种,草本30种,占植物总数的91.79%;竹类1种,棕榈类6种,藤本4种,占植物总数8.21%。常绿植物95种,占植物总数70.90%;落叶植物26种,占植物总数的19.40%;草本植物13种,占植物总数的9.70%,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为主,形成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2.3 植物观赏特性

平潭道路防护绿地园林植物种类齐全,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为观叶、观花植物,分别占园林植物总数的50.00%和45.52%;其次为观干、观果植物,分别占园林植物总数18.66%和7.46%;观叶植物主要以常色叶植物为主,色叶植物偏少;观花植物主要以小花为主,观赏性较差;部分植物多种观赏性兼具。

根据统计观花植物共计61种,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为主,藤本花卉相对比较少。花色主要有黄色、白色、红色及紫色等颜色,常见黄色花植物有台湾相思、黄花槐、黄花风铃木及台湾栾树等;常见白色植物有蜘蛛兰、白千层及小叶栀子等;常见红色花植物有红绒球、红花美人蕉、鸡冠刺桐、澳洲火焰木、串钱柳及红花继木等;常见的紫色花植物有翠芦莉、大花紫薇、细叶紫薇及再力花等。观果植物共计10种,分布于乔木和灌木,主要有高山榕、海桐、海南蒲桃、麻楝、水翁、上狮紫珠、苏铁、台湾栾树及无刺枸骨等。观干植物共计25种,主要分布有乔木、灌木、竹类和棕榈类植物,常见品种有罗汉松、龙柏、南洋杉、加拿利海枣、蒲葵及黄金间碧玉等。观叶植物67种,隶属32科39属,常见品种有斑叶高山榕、棕竹、花叶橡胶榕、红叶石楠、黄金榕及花叶络石等。

2.4 植物群落的配置

根据调查表明,风对植物生长状况有重要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同一种植物在迎风路段和侧风或背风路段生长状况截然不同,侧风或背风路段植物长势状况及生长量显著优于迎风路段。所有植物在背风路段都能够长势良好,表现出自身的植物学特性;部分植物能够在侧风路段长势较好,表现出自身植物学特性;只有少量植物能够在迎风路段表现出自身植物学特性,大部分植物在迎风路段,出现枝条干枯、主干上部干枯、冠幅变形,甚至整株枯死等现象。因此,在保证植物能够适应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丰富植物多样性,以增强植物观赏性。根据不同路段的生态环境,对道路防护绿化植物的品种进行选树适地,局部进行改地适树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平潭“一环两横三纵“道路防护绿地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道路防护绿地体系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物种组成(详见表2)。

表2 平潭道路防护绿地植物群落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3.1.1 单一物种应用过多,植物景观多样性不够丰富

平潭道路防护绿地中“一环两横三纵”使用单种植物造景,单一植物覆盖率高,种类相对较少,植物景观相似度较高。不论迎风路段、侧风路段及背风路段,大量运用南洋杉、高山榕、橡胶榕、银海枣、黄金榕、金森女贞及鹅掌柴等植物造景,应用频率高且种植面积较大,景观与景观间的对比不明显,容易使驾驶员及旅客产生视觉疲劳。

3.1.2 滨海特色植物应用少,滨海园林道路特色体现不明显

根据陈恒彬[4]调查,福建沿海地区适用于园林景观的滨海观赏植物有51科111种(含变种和品种),其中乔木40种,灌木35种,草本植物28种,藤本植物8种。平潭道路防护绿地应用了南洋杉、银海枣等20种滨海观赏植物,占应用观赏植物指数为0.15,明显小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中“本地木本植物指数≥0.80”的要求[5],外来物种应用过多,滨海园林景观特色体现不足。

3.1.3 藤本植物种类少,垂直绿化景观缺乏

藤本植物是植物景观营造常用的材料之一,在绿化空间的拓展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优化及绿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5]。平潭道路防护绿地只使用花叶络石、金银花、爬山虎及炮仗花等4种藤本植物,造成道路沿线高边坡、高架桥、下穿通道等立体绿化景观效果不佳。

3.1.4 没有蕨类植物,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完善

蕨类植物具有强烈的耐阴性、附生性,且表现出典雅、清纯、古朴、线条柔和特点[6]。蕨类植物应用于茂密的乔木下层空间及石质边坡,不仅提高了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且还能够让有限的绿地空间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根据调查发现,平潭“一环两横三纵”道路绿化中没有使用蕨类,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完善。

3.1.5 观果植物较少,生物多样性贡献比较薄弱

观果植物是指具有果形奇特、果色鲜艳或果序优美、果实有较高观赏价值或果实能够给一些小动物提供食物等一类植物的总称[7]。观果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够有效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而且还能弥补秋冬季观花、观叶类植物的空白观赏期。部分观果植物的果实能够为城市中的鸟类和小动物提供食物,而鸟类和其他小动物又有助于植物果实和植物种子的传播,对维持城市生态稳定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平潭“一环两横三纵”道路防护绿地观果植物占总植物的7.46%,对生物多样性及稳定性贡献比较薄弱。

3.2 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植物群落生态稳定性、多样性及观赏性。在道路防护绿地规划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路段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的植物品种进行植物群落的组合。按照迎风路段、侧风路段及背风路段划分,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避免单一植物覆盖率高、种类相对少、植物景观相似度高等问题。二是加大滨海观赏植物应用比例,形成滨海特色道路防护绿地景观。进一步挖掘福建滨海观赏植物资源,特别是平潭本地观赏性植物资源。根据耐盐碱、耐干旱及抗风等不同特征,逐步将福建滨海观赏植物应用于平潭道路防护绿化及城市园林绿化中,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滨海景观道路防护绿地。三是增加爬藤植物的应用,进一步优化道路竖向景观效果。为有效利用有限的道路防护绿地空间,弥补高边坡、高架桥、路堤等垂直绿化空白,营造竖向空间美感,通过增加藤本植物种类,利用藤本植物的缠绕性、吸附性、攀缘性及钩搭性等特点,不断在垂直结构植物造景上进行优化。以期提高绿化水平和竖向空间利用率,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四是加大蕨类植物应用,完善植物群落多样性。利用蕨类植物的耐阴性及附生性,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大型乔木下层苗木后期长势不良及枯死等现象,而且还能解决石质边坡裸露及利用乔木树干提高绿量。五是提高观果植物应用比例,促进道路防护绿地生物多样性。平潭道路防护绿地具有较大面积长条形的边分带,通过提高观果植物种植应用的比例,不仅能够为鸟类及其他小动物提供食物,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秋冬季节植物观赏性不佳的现象。

猜你喜欢
平潭滨海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滨海顶层公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